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pdf > 第三节 巴 金(第2页)

第三节 巴 金(第2页)

5。作品人物杨梦痴的生活原型乃作者的五叔,亦即《家》中的克定。作品揭示了他必然没落的命运,但又分明浸染着挽歌的调子。这种矛盾的状况,有评论认为表现了巴金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因为他不能彻底分清善恶。这当然有些道理,但事情恐怕比这要复杂得多。从理智、从情感说,作者是厌恶这位五叔的,对他的死毫不惋惜和同情,巴金在回忆录中自己谈及过。可是从艺术构思看,巴金对杨梦痴这个人物,分明有着潜在的同情。作者凭空构思了生活中没有的少年杨寒这个人物,杨寒是杨梦痴的小儿子,他与他哥哥和母亲不同,他深爱着那位流落街头的父亲,而且还常常潜回旧园攀摘茶花送给多愁善感的父亲,而且杨梦痴与妓女老五的婚外私生活,也是通过杨寒来叙述的。我们可以说,如果去掉杨寒这个人物,而用大儿子仇视父亲的眼光去看杨梦痴,那故事的挽歌调子立刻消失,作品的思想含义就简单明了了。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11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在历来的研究中,《憩园》都被看做是《激流》一系揭露旧家族罪恶及崩溃趋势的作品,这是无可争议的,作者自己就一再表明着这样的态度。虽然40年代的巴金在处理这种家庭生活故事时,态度与30年代有着明显的不同,《憩园》中哀婉的温情,《寒夜》里曾树生的离去又归来,都表现出作者心灵深处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但在意识的层面,作者的价值判断却从没有从五四那个立场上稍许后退,直到晚年,巴金仍然从反封建的角度一再重申这一基本认识。然而,《憩园》的深层精神指向与《激流》并不相同,这从他们的命名中就可以感觉得出来。“激流”象征着一种青春的激昂急进姿态,《憩园》则暗示出一种中年的宁静沉稳;与之相应,《憩园》的文本语言也从《激流》的热情、奔放变得雅致、从容。更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中心意象也发生了微妙的转换——由“家”变成了“园”。……“园”的构成要素中,渗入了家庭、乡土、民族的政教人伦关系;而“家”的理念中也深深积淀着“园”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宗教和美学。……说起家,更让人想起有关政治伦理方面的内容,而园更易于牵扯出一种传统生活的宗教和美学。

五四以来启蒙知识分子对“家”的批判,无例外地集中在它的社会学层面。作为传统社会的基石,家以及家族制度在旧中国专制主义政治等级制伦理中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巴金当年写作《激流》时,对之满腔怨愤的正是这样一个“家”。……《憩园》中,引起“我”对杨梦痴的注意和同情,并使整个故事得以进行下去的,正是他对园子的这份痴迷的情感。……寄住在“憩园”中的“我”,其实是在置换性地哀婉着自己失去了的家园。这便是小说的叙述动力。憩园旧主人及叙事者的情感,其实也是作家自己的情感。小说中所写的这一切:对旧居的留恋,对旧家庭生活的思考批判,对“闷死”其中的女性的同情,以及“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人生取向……激烈地抨击着“家”的巴金,却悄悄地恋慕着“园”。不无快意地宣告着“家”的必然灭亡命运的他,同时又经验着“失乐园”的悲哀。

邵宁宁:《家园彷徨:〈憩园〉的启蒙精神与文化矛盾》,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

7。巴金笔下的曾树生多少提供了对中国妇女出路问题的思考。巴金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他对树生的出走——作为对封建传统的否定而深表同情和赞赏,而且指出了冲出第一层篱樊后的无路可走以及无数层的其他篱樊蜂拥而至——它既不像《伤逝》那样凄惨:女人受男人的庇护又为男人所抛下;它也不像《原野》这般悲凉:生与死的力量将金子逼上了绝路。曾树生出走以后面对的是如此繁复多变的人生,她的个人境遇既热闹又孤寂,她在人格上既独立又依附于他人,她在精神上既有千丝万缕的牵挂又孤立无援。巴金写出了女人在“独自”面对生活时的双重困境——她既要像一个普通人一样选择一切,又不能丢弃女人的种种特性。……曾树生这个形象以及《寒夜》这部小说比较深刻地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生活的一个本质方面,蕴藏着许多可以进一步发掘的意义。

刘慧英:《重重篱樊中的女性困境——以女权批评解读巴金的〈寒夜〉》,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3)。

泛读作品

巴金:《灭亡》《雾》《雨》《电》《春》《秋》

评论文献索引

王瑶。论巴金的小说。文学研究,1957(4)。

张民权。从《家》和《寒夜》看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2)。

朱志棠。《家》中觉新形象塑造的艺术辩证法初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3)。

张立慧。论巴金民主革命时期小说的风格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2)。

王建平。重读《寒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1)。

张沂南。论女性自我生命选择——也谈《寒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2)。

李存光。20世纪中国巴金研究掠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2)。

陈少华。二项冲突中的毁灭——《寒夜》中汪文宣症状的解读。文学评论,2002(2)。

张蕾。结构、主题、情感——巴金《憩园》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3(4)。

周立明。在信仰与文学之间——由“信仰”解读巴金的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3)。

于可训,李雪。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江汉论坛,2008(7)。

拓展练习

1。细读文本,分析《家》与《寒夜》,阐述巴金前后期创作风格的变化。

2。对于巴金小说《寒夜》中造成主人公汪文宣悲剧的缘由,在一般认为的社会黑暗说之外,实际上还存在许多致命的不和谐因素。战争的特殊社会环境,给当时社会的稳定以及人的生存条件和生存压力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在汪文宣这种小家庭中,主要的家庭关系和谐与否照样会影响到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正常存在;触及汪文宣个人自身,也蕴涵着思想、心理道德和事业上发展能力的不和谐诸方面。通过汪文宣这小人小事的生命乐章,显示出悲剧的深刻含义,即既彰显了个人生命主体的不和谐,又折射出当时时代、社会、事业、爱情及家庭的不和谐,还阐释了生命实践主体必须要与实践环境和谐发展的道理。你是否认同这样的理解,为什么?

3。近年来出现了从不同视角对《寒夜》的阐释。从文化视角即文化意识、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如王兆胜《寡妇道德与传统文化——兼论〈寒夜〉爱情悲剧根源》;以女权主义批评方法来解读的,如刘慧英的《重重篱樊中的女性困境——以女权批评解读巴金的〈寒夜〉》;以精神分析方法解读巴金的创作心理及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文化心理的,如刘艳的《情感争夺背后的**禁忌——巴金〈寒夜〉新解》;与精神分析相关的症候式批评,如蓝棣之在其著作《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中对《寒夜》的阐释。另外,日本学者河村昌子的《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状况与巴金的〈寒夜〉》一文,另辟新颖的角度,着眼于“教育”分析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主旨。认真阅读相关书籍与文章,拓展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给出自己的见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