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pdf > 第三节 周作人 冰心 朱自清(第2页)

第三节 周作人 冰心 朱自清(第2页)

6。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懂得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弟兄从(冰心)书本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我抑制不住我的感激的心情。

巴金:《巴金如是说:巴金自述一百条》,载《文学评论》,2003(10)。

7。冰心散文的即兴抒写,至情流露,有其相应的表现形式。她深谙“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规律顺应情思涌溢而设体蓄势,谋篇布局,首先在体势气脉上追求意到笔随,生气贯通。她的感兴,或由回忆沉思引发,或由即景观物触动,都是有来由,可捉摸,有形有色有声息有血肉的。这是其文兴象浑然、情境和谐的内在依据,也是她往往采用书信体、回忆体、速写体和随想录的重要原因。落实到具体的篇章结构上,冰心散文不以意匠经营取胜,而以自然流布见长。这与朱自清式的“缜密”有别,又不同于徐志摩式的“跑野马”。她的自由不拘仍受制于“不绝如缕,乙乙欲抽”的柔婉情思和温文尔雅、端庄含蓄的才女性情,有流水行云式的从容自在,也有草蛇灰线式的曲折有致。

汪文顶:《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载《文学评论》,1997(5)。

8。但后来却有一些批评家有了不同的意见,40年代同是女性作家,同是笔墨高手的张爱玲就公开宣称不喜欢冰心的散文,以为含有太浓重的“新文艺腔调”。

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呢?恐怕首先得承认,“冰心体”的确是伴随着“新文艺腔”的。所谓“新文艺腔”,主要指一种做作、不自然的文风,以及与现实及现实语言都有一定距离的、书面化的语言方式。冰心的散文,尤其是前期散文,如果读多了,是有一种单调感,因为她的内容、语言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乃至于散文结构,都不会有太大变化;而冰心的文字也有刻意雕饰的痕迹,有“才女”气,属“闺秀派”……这都可以说是“新文艺腔”的表现。但是,在承认这种现象的同时,还要回到“冰心体”产生的“语境”上来,正是这种带有“新文艺腔”的“冰心体”散文,在当时使白话能完全脱掉“粗俗”的讥讽,是白话而能为“美文”的有力佐证。它也更显示了现代白话散文长于描写、长于抒情的特征,并在中西、古今的杂糅渗透的试验中,使现代文学语言得以产生、成熟。如果没有“新文艺腔”,也就没有脱掉“新文艺腔”之后更“老到”的“新文艺”。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9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泛读作品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闭户读书论》

冰心:《往事(二)》第六篇、第八篇《寄小读者》通讯七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春》

评论文献索引

许志英。论周作人早期散文的艺术成就。文学评论,1981(6)。

舒芜。周作人后期散文的审美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1)。

钱理群。关于周作人散文艺术的断想。江海学刊,1988(3)。

赵京华。周作人审美理想与散文艺术综论。文学评论,1988(4)。

韦俊识,何林。“叛徒”与“隐士”二重人格的生动显现——周作人早期散文概观。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2(3)。

温儒敏。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与批评。上海文论,1992(5)。

安文军。周作人对现代散文内在规定性的理论贡献。重庆社会科学,2006(6)。

范伯群,曾华鹏。论冰心早期散文的民族特性。文学评论,1984(3)。

傅光明。冰心散文: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文学评论,1994(2)。

林非。朱自清。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朱德熙。谈朱自清的散文。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尚喜平。如何看待朱自清前后期散文的优缺点。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2)。

霍秀全。朱自清散文理论探析。北京社会科学,2000(4)。

拓展练习

1。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格的异同。

2。周作人笔耕一生,毁誉参半。曾有过“改造民族灵魂”般“蔷薇色的梦”,也曾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一道积极参与思想启蒙。但他最终把五四时期已经提出的“救出你自己”的个人本位主义原则发挥到极端,“把个体生命价值置于第一位”,把文学当成“自己的园地”。他讲求“有礼节重中庸”的“生活之艺术”,将其“绅士鬼”与“流氓鬼”生下的“理想王子”当成“任何种的元首”,以“平和冲淡、闲适中庸”的审美观为人生观。“在他的理想中,审美的世界成为现实的样板”。当他发现“獐头鼠目再生于十世之后”,更是“闭户读书”,做“自己的文章”,以读书和写作为生命存在的方式,其间得失,甘苦自知。然而他的审美理想,具有和时代拉开距离的超前性,因而只能弥补他自身心灵上的不平衡。个人和历史两者之间却无法“调和”、“中庸”。由审美观而人生观的历史错位最终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整体流向。你认同这样的见解吗?给予阐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