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 > 第二节 伤痕与反思(第2页)

第二节 伤痕与反思(第2页)

程光炜:《“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载《文艺研究》,2005(1)。

5。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意无意地,总爱在文学创作中把自己的历史命运,与妇女的命运作着有趣的类比。

就张贤亮的作品来说,《灵与肉》里,一个是已当了十几年牧马人的“老右”,一个是被饥荒逼出了天府之国,走投无路的少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掩盖了他们之间的“异”;《绿化树》里,这“异”却非常重要,是时时处在光亮之中的不容忽视的核心,章永璘不断的反省、内疚、探求,始终是环绕着这个深刻意识到了的“异”而进行的。

刚从劳改场释放的就业人员章永璘,渴望着成为正常人。饥饿却逼迫他向着“狼孩”的深渊下坠,是马缨花“拯救”了他。他的体力在恢复,憧憬着成为一个“筋肉劳动者”,向往着有一个贫穷而整洁的火炕的“家”——这曾被他看做是高不可攀的理想。他重新拾起《资本论》第一卷,重新“和人类的智慧联系起来”,开始从精神上“超越自己”,他便清醒地意识到,他与马缨花之间,“有着她不可能拉齐的差距”。一方面,和“人类的智慧”的联系竟会唤起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深层意识;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超越”也就是原来憧憬的正常人的家的超越,章永璘对他与马缨花的关系产生了新的不安。我们的“叙事模式”在这部中篇小说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得到了一种革命性的挖掘和改造。对“同”与“异”的辩证理解,展示了读书人理想轰毁、灵魂再生、人格复活的极其复杂的过程,映照出下层妇女在这一过程中光彩照人的“拯救”作用。正是这些升降浮沉、盛衰荣辱中,最鲜明地表露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深层意识、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以及形成这一切的社会历史条件。

黄子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3)。

6。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是新时期反思文学中一个较重要的作品,这部小说表层话语是讲了一个干部老甘解放后“蜕化”的故事,但深层意蕴则是探讨老甘之所以“蜕化”的文化原因。如果说老甘只是给出了“蜕化”的表征,那么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老寿则为老甘的“蜕化”提供了一个文化的注脚。小说比较集中地探讨了老寿两次违心的转变:一次是老甘强令农民将自己的口粮当余粮上缴国家,老寿本来充满了疑虑,他本能地意识到:“现在好像掺了假,革命有点像变戏法”,但是出于对上级无条件地信赖和崇敬,他把疑虑变成了一场自责,他最终宁愿相信上级的决定,而不愿意相信自己眼见的事实。第二次,老甘为了在大跃进中邀功请赏,下令将已经挂果的梨树全部砍掉,这是明显荒唐的决定,且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是作为小队长的老寿只想着服从,再一次附和了老甘。老寿认为群众应当是完全的服从者,上级则是群众的家长,因此他一旦发现自己的思想与上级的意图相悖时,就立即变得诚惶诚恐。《剪辑错了的故事》的深层意蕴是要告诉读者:人一旦完全放弃对自己命运的自主权,将思想与决策看成是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将它们拱手交给另外的人,这就创造了一个滥用权力的温床。

张卫中:《新时期文学对国民性问题的新探索》,载《文学评论》,2001(5)。

7。《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平静平淡平缓的叙述,不着声色的显示,把人世间最落后最原初最粗糙的生活写得尤其神圣清洁,把粗粝不公的人生状态,也以平常的口吻说出,其间没有哀怨与愤懑,没有强烈的不平与抗争,有的是深长的怜悯与痛惜。

相对于以英雄主义和乌托邦情怀为皈依的主流知青文学而言,《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出现,预示着知青文学另类书写的平民姿态,和向简朴原初的人本立场延伸的文学态势。知青文学主角的自觉退场,从控制的姿态退避到参与同时平视的位置,这种角度换位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考虑,更应看作是对知青运动历史认识以及知青记忆的客观性。原先知青文学的群体悲壮已然让位于农村农民的现状人生,让位于无意义无梦想的人类状况。这并不意味着对农民的这种历史描绘,是一种对之轻视或否定。恰恰相反,读出的是对这种素朴生活的观念肯定。这种肯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道德评定,而是通过把残酷的生活,诗化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一种温良恭俭让的生存情调。史铁生几乎是零距离地抒写知青与陕北农民之间原本就已存在着而永难消弭的距离,这种距离能激发你产生一种颤栗的悲悯和尊敬。

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的另类书写——论非主流倾向的现状表述》,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泛读作品

王蒙:《布礼》

王安忆:《本次列车的终点》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评论文献索引

王晓明。所罗门的瓶子——论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上海文学,1986(2)。

王福湘。略论新时期的“伤痕”小说。中国文学研究,1989(1)。

王晓明。潜流与漩涡:论20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郜元宝,宋炳辉。文化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论王蒙《活动变人形》及其他。上海文论,1987(1)。

杨品,王君。《活动变人形》的理念化倾向。批评家,1987(2)。

赵文辉。中西文化冲突中的“所余人”——《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形象的解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旷新年。写在“伤痕文学”边上。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

郭小东。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黄河。史铁生小说中知青文本的乡土叙事。文艺争鸣,2007(6)。

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拓展练习

1。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大多洋溢着豪迈、悲壮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理想主义情结,这也正是他区别于其他知青作家的最大标志,但是评论界对此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如赞扬者认为“知青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为新时期注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知青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民族性格的一种拯救”“英雄主义精神烛照下的知青文学充满了浪漫主义**,使之在艺术审美意义上呈现出悲壮、崇高的美学特征,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9]而批评者则认为梁晓声“把英雄主义精神绝对化、神圣化,缺乏健康理性的深刻怀疑和否定精神”,他们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只不过是五六十年代文化于当代社会的回光返照。“他不过是因对一种城市文化(现在)的幻灭而萌生对另一种城市文化(过去)的留恋与幻想而已。”[10]还论者指出《今夜有暴风雪》中“一场轰轰烈烈的青年反体制运动就被表现为知青为保卫国家财产、为保卫虚假的自我荣誉的表演。”[11]请以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为例,结合这些评论谈谈你的理解。

2。“五七族作家”和“知青群作家”对历史的记忆和书写模式显然有很大的差异性,请选择具体文本,参阅摘要和索引中的相关评论,从身份背景、话语方式、话语结构、话语内涵等方面来分析这两个群体创作的相同和相异性。

3。《芙蓉镇》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屈指可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长篇小说,一经发表就获得了精英读者与大众读者的一致认同,请你以小说中的人物描写、风俗描写为例,谈谈该作的审美价值,并记录自己查阅资料的过程与心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