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 > 第三节 梁实秋(第2页)

第三节 梁实秋(第2页)

高旭东:《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76页,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6。对于优雅恬适之人生境界的体味和神往,对于世俗生活之丑陋现象的玩味和幽默,构成了《雅舍小品》初集艺术内涵的两大层面。二者相映成趣,都把人生艺术化了。前者把人生诗意化,后者把人生喜剧化;前者是后者的升华,多为作者言志抒怀之作,后者又是前者的衍化,是居高临下的幽默小品。二者相辅相成,正反合一,都体现了作者俯仰自得、优游自在的雅士风度。他在《雅舍》篇末自称:“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确,他心有余闲,随缘赏玩,旨在愉悦性情,调剂生活。这种写作态度显然来自他安时处顺、出入自如的处世态度,外化为湿文容与、恬淡雅致的艺术风格,表里谐调,情理中和。这一格调的散文,固然缺乏时代气息,不能激动人心,却富有艺术情趣和名士风雅,温柔敦厚,慰情益智;虽非时代的急需品,但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品。

汪文顶:《现代散文史论》,271~272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7。雅舍所给予之“苦辣酸甜”,在作者看来,都是人生应得而又难得的情味,足供玩索,何复他求?这里,生活的体验已升华为审美的玩味,困苦的境遇已转化为观赏的对象,从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审美体味对实用功利的克服和超越,是一种随缘赏玩、豁达自由的审美心态,是一种常人难以抵达的安时处顺、优游自得的人生境界,颇有刘禹锡《陋室铭》、苏东坡《超然台记》之风韵。作者并非看破红尘,隐居斗室,而是顺应境遇,知足自娱,入乎内而出乎外,入则冷暖自知,出则优游自在,可谓出入自如,毫无滞碍。这是一种人生艺术,是中年梁实秋长期修炼出来的一种处世妙方,是“雅舍”精神的内核。这种精神实质内在地决定了《雅舍》的艺术风貌,既充满生活气息又富有哲理意味,既朴素亲切又有雅人深致,舒徐自在而又简洁隽永,锤字炼句而又浑然天成,通体显得中和、适度、自然、大方。这样的人品文调,当属于旷达俊逸、优雅淡远之类吧,与中国名士风一脉相承,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汪文顶:《无声的河流:现代散文论集》,173~174页,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泛读作品

梁实秋:《中年》《脸谱》《狗》

评论文献索引

柯灵。现代散文放谈——借此评议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2)。

汪文顶。春花秋实圆熟雅致——略论梁实秋的散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2(6)。

蒋心焕、吴秀亮。论梁实秋散文的独特品格。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2)。

袁良骏。鲁迅、梁实秋杂文比较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3)。

秦新春。梁实秋散文艺术世界的深层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2)。

蒋心焕,吴秀亮。试论闲适派散文:兼及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散文之比较。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3(2)。

张积玉,张智辉。梁实秋的幽默散文与西方的超现实幽默。文史哲。1997(6)。

高旭东。论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及其是非功过。鲁迅研究月刊,2004(12)。

范培松。论40年代梁实秋、钱锺书和王了一的学者散文。文学评论,2008(1)。

吴立昌。重读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上海大学学报,2001(5)。

拓展练习

1。司马长风在谈及现代散文时曾言:“梁氏小品的魅力之一是幽默。新故的林语堂人称为幽默大师,我看梁氏才配得上这个称呼。林氏本是说话不会拐弯,心直口快的汉子,幽默是制造出来,不合他的性情;而梁实秋的幽默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不但隽永耐玩索味,并且有行云流水之美。”[8]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在此基础上对梁实秋与林语堂的“幽默”风格进行比较。

2。抗战后期,以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力(王了一)的《龙虫并雕斋琐语》为代表的“学者散文”为文坛注入了一股睿智清新之气。这些作品旁征博引、舒卷自如,与泛滥于文坛的“抗战八股”形成鲜明对比。请参阅相关文献,评析梁实秋散文中“学者”气息,以及其在40年代学者散文中的独特性。

3。1938年年底,梁实秋因《编者的话》遭到左翼人士的口诛笔伐,被指反对抗战文学。其实,梁实秋的原文是“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微不同,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可以看出,梁实秋反对的并不是“抗战文学”,而是此前已被茅盾、老舍等左翼成员或左翼同人指出并批评的“抗战八股”。然而这场在艺术观念上并不存在根本分歧的文学探讨最终演变为旷日持久、掺杂着浓烈政治气息的“与抗战无关”论争。查阅文献索引中的相关资料,并与30年代“小品文”论争相联系,探析这一论争发生的根因。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