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 > 第五节 沈从文(第2页)

第五节 沈从文(第2页)

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134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勉强地使废名靠近乡土作家、京派或者周作人、沈从文,把废名研究作为这些方面研究的附属,不能完全理解废名,也不能全面评价废名,而只能感到废名的棘手和不好处置。和乡土作家相比,发现他过淡的时代意识和超脱的视角,和京派或沈从文、汪曾祺等相比,又太趋向于晦涩。只有把废名当作废名,一种现代文学发展允许的一种个别现象,从而去寻找存在的历史根据,这种根据更多地由于“五四”文学的分流及周作人的理论和实践(用散文的理论培养一代小说家)来阐明,才能理解废名。把废名与任何一个现代文学流派混合,只能抹杀废名据以存在的个性特征。

刘秉人:《近十年废名研究述评》,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4)。

8。萧乾小说在艺术上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追求。首先,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诗意。无论是描写青年的恋爱,还是表现童稚的天真,作者总是带着一种富有诗意的眼光去看取人生……其次,在艺术结构上,他不以讨巧的题材取胜,不以严谨的构思见长,只是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发掘人生的情趣,以感人的细节、场面和气氛感染、打动读者。……第三,小说追求一种婉约洗练的艺术风格。……第四,小说在语言上表现为幽丽俊逸,不施铅华而才情迸发。作者本来就不重故事的叙述,而着眼于情感的抒发,因而文字注满了感情的色调。

朱德发:《中国现代文学史实用教程》,80页,济南,齐鲁书社,2004。

9。果园城世界里物是人非,在今昔对比的结构中唱了一曲忧伤的挽歌。但师陀并没有颓废地沉湎在过去和人生如梦、天道无常的慨叹。追随着陈世德的“司命老人”只不过清晰地指示出果园城的居民无可逃避的命运与最终归宿。所以这挽歌悲挽的是一个个枯萎的生命,而不是这田园诗似的城。相反,它把果园城看成了戕害生命与民族发展沉滞的罪魁祸首。因为在这城里,任何生命都不能健康生存。这样,师陀从整体上否定了果园城存在的合理性,对制造挽歌的果园城世界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为它送葬。

马俊江:《论师陀的果园城世界》,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1)。

泛读作品

沈从文:《萧萧》《丈夫》

废名:《竹林的故事》《桥》

芦焚:《铁匠》《无望村的馆主》

评论文献索引

严家炎。论京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湖北大学学报,1989(4)。

阎浩岗。京派小说:和谐蕴藉的浪漫主义。南开学报,2000(2)。

刘进才。在研究方法的更新中拓展与深化——京派小说研究述评。广东社会科学,2004(4)。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蓝棣之。沈从文:《边城》。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裴春芳。异质元素的“互观”——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话语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5)。

杜秀华。诗笔禅趣写田园——废名及其对现代抒情小说的影响。文学评论,1995(1)。

杨义。萧乾的小说艺术。文学评论,1992(2)。

刘纳。师陀创作的艺术个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3)。

钱理群。试论芦焚的“果园城”世界。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1)。

余党绪。跋涉与沉思——论师陀小说的文化品格。上海大学学报,1997(2)。

拓展练习

1。沈从文相信文学和文化有力量帮助人们理解人性,向善向美,重建道德感和价值体系,进而探索“中国应当如何重新另造”。显然,他对理想生命形式的文学追寻联系着民族改造这样艰苦又沉重的课题。这样,沈从文走的就是经由文化和美学层面入手改造人和民族的途径,与20世纪30年代主流文学倡导的社会革命和阶级解放的方式根本不同。沈从文以文学改造人的灵魂,“对人类的远景凝眸”的文学理想与五四时期“改造国民灵魂”、民族灵魂和精神重铸的基本主题是一脉相承的,民族灵魂的深掘和重造无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命题和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具有现代品格。但这种经由文化重构实现民族精神重造的方式在当时具有理想化色彩。作为一种文化上的设计,它很难在短时期内转化成直接有效的实际变革力量。另外,它所提供的乡村生活图式由审美和文化的层面看来是动人的,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找到了民族道德堕落的病因,但从历史的角度观之却不尽然,它毕竟是从相对落后的地区认识世界的。但沈从文的局限性也是他的独特性,他文学理想中并存着的现代性与局限性造成小说意蕴的复杂性。对此应有一定的认识,分组讨论。

2。沈从文写形象少用工笔(难以让人捕捉到清晰的线条与轮廓),《边城》中对翠翠的叙述:“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出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有肤色,有眼神,有奔跑,有停留,见出翠翠天真秀逸,羞怯中见娴雅的气质。细读文本,分析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3。试析沈从文何以被人称为“文体家”。(提示:沈从文对现代小说艺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非常有艺术个性的抒情小说。“造境”是沈从文的关键。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加上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