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他们在知识上不占优势,但有的是意志。许地山的人格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绝对克服意志的”,“意志要放在知识之上”。春桃以意志战胜苦难。她说:“谁不受苦?苦也得想法子活,在阎罗殿前,难道就瞧不见笑脸?”春桃的生存意志,不是来自任何思潮学说,……她只是要活下去,她说:“咱们三人就这样活下去,不好吗?”
春桃三人生存意志的动态又在于其独立性。春桃不为他们三人的生存方式有悖于世俗风习和道德观念而自怯。她对向高说:“咱们的事谁也管不了。”他们三人的独立意志,不仅使他们在战乱中得以活下来,还使他们活得正义,而未陷入迷途。他们有朴素的价值观念,有内在的“选择”能力,不知不觉间有拒绝,有坚守。
郑万鹏:《中国现代文学史》,138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7。王统照现实主义的成熟是与创作题材的转换取基本一致的步调的。他是新文学的老作家中取材最为广泛的作家之一,他的全部小说几乎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农工学兵,无所不写;佃户佣仆、达官阔少、巨贾行商、团丁司令、僧道隐逸,无不收诸笔底。大抵而言,他1935年以前小说题材的发展趋势,是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中心,转换到以北方农民为中心。这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的:“我认为这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无论世界的政潮,资本力量,有任何变革,而我国以农立国的根本不能抛弃。纵然在重要城市已打下了新工业的基础,新资本者也逐渐在工商业与政局中形成主要势力,然而百分之八十在旧传统下挣扎生活的农民,他们的思想、行动,终究是这个东方古国的不可漠视的动力。以几十年来外力横侵、政失常轨、军匪交斗、灾难并重的演变,遂至无数原是听天任命劳多酬少的‘老百姓’、死亡流转、自救不暇,已经是极为严重的情形。”(王统照《银龙集·序》)这是出自实感的话,在一定的程度上接触到农民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极端重要性。以此作为出发点,王统照“在文艺作品中著力于农民生活的解剖,从微小事体上透出时代暗影的来临。”……
以典型人物的性格历程,揭示了农村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王统照现实主义成熟并带有特定时代的革命性质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这一点集中地表现在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山雨》中,正如作者所说:“《山雨》,意在写出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及农民的自觉。”(王统照《山雨·跋》)这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描写北方农村的第一部坚实的小说。它和茅盾的《子夜》由开明书店以相似的版式装帧于1933年出版,旋即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友人把1933年称为“子夜山雨季”,略嫌溢美地把《山雨》和《子夜》并提:“一写农村的破产,一写城市民族资产阶级的败落。”(吴伯箫《剑三,永远活着》)这部小说有若立体图画,深刻地记录了在军阀的铁血统治和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北方农民备受天灾兵祸、苛捐杂税之害的血淋淋的生活。它写了种种色色的乡间人物,在一个“山雨欲来”的动**时代里,扮演着种种悲喜剧角色。老一辈中如走南闯北、乐天安命的魏二;软弱圆通、牢骚满腹的陈庄长;身居“瓢屋”,孤独怪僻,似幽灵般怀恋既往、预言未来的徐老秀才;年青一代中,如嗜赌耍滑,外出当兵“吃粮”,终在“革命”中看风使舵而神气起来的宋大傻;耿直乐观,不畏强梁,最后铤而走险的徐利,都写得各具身份、各具性情、各具声口。尤其是奚二叔、奚大有父子,代表着在血海泪潮中浮沉挣扎、摸索出路的两代农民,他们的身上印有时代的叠叠投影。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355~356、35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泛读作品
叶绍钧:《倪焕之》《饭》《校长》
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换巢鸾凤》《黄昏后》
王统照:《沉船》
评论文献索引
赵遐秋。论叶圣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奠基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3)。
商金林。新文学先驱者的足迹:略述叶圣陶早年的文学视野和文学观。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6)。
鲁非。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完美结合:论叶圣陶的教育小说。湖北师范大学,1991(4)。
杨国良。从显现到隐藏:许地山的宗教性追求。中国比较文学,2006(3)。
葛红兵。许地山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分析。吴中学刊,1995(2)。
郑炜明。许地山的佛教文学。北京大学学报,1993(6)。
郑万鹏。许地山:以佛眼看世间。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刘增人。王统照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杨曾宪。王统照早期小说的美学意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3)。
刘增人。论王统照对齐鲁文化的继承与超越。中国文学研究,2001(3)。
拓展练习
1。“叶绍钧的小说,往往在收束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尽之感”(阿英);“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细读文本,论述《潘先生在难中》结尾创作的“饶有余味”。
2。“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这是许地山早期小说的特点,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之。
3。在中国现代小说妇女人物画廊里,春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五四”以来小说创作中惯写的被侮辱、被损害的旧式劳动妇女的模式,而且给妇女形象灌注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新质。试分析春桃形象的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