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 > 第四编 工农兵文学(第1页)

第四编 工农兵文学(第1页)

第四编工农兵文学

总论

内容提要

所谓工农兵文学即工农兵文学运动、工农兵文学思潮。始自1942年,终至1976年,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2年至1948年为其奠基成形期。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的发表,标志着工农兵文学在理论形态与创作形态上的正式完成。1948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的发表及其后的作品获“斯大林文艺奖”,标志着工农兵文学在20世纪40年代初,经过了对王实味、萧军、丁玲等人文艺思想及其创作的政治化批判后,在创作上占据了主流与统治位置。工农兵文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赵树理为代表的民间写作及对其的政治化接受;孙犁为代表的延续五四“人的文学”主题价值脉系的写作及对其的政治化接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为代表的根据地文学形态的写作。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59年为其发展**期。

其**的标志,就是1959年前后的长篇小说创作**,如《创业史》《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红日》等作为工农兵文学经典作品的发表。在这期间,对胡风、丁玲等在思想上、组织上的清除,对1956年百花时代文艺思想、文艺创作的批判,对赵树理、孙犁文学创作的实际否定,标志着根据地文学形态在排他性中成为工农兵文学的经典形态并达到高度的成熟。

第三阶段:1960年至1965年为其下滑阶段。

其标志是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领域,优秀作品的数量锐减,质量严重下滑,说明工农兵文学生机与活力的衰退。

第四阶段:1966年至1976年,终结阶段。

这一期间,八个“样板戏”及《金光大道》将工农兵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推向极致。

工农兵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是:第一,在反映、描写的对象上,强调以工农兵作为作品的主要对象。第二,强调文艺对政治的配合作用,因此,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上,以某种既定的政治观点来规范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在题材选择上,要求为配合政治选取题材,由此有了重大题材与非重大题材的区别;在文艺的功用上,强调作品的直接功利性的教化作用;在人物塑造上,强调塑造英雄人物;在歌颂与暴露的关系上,强调歌颂,反对暴露。第三,在风格上,强调阳刚、明快,强调民族化、大众化。第四,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作家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强调作家对自身世界观的改造,强调对外在世界的再现、反映、模仿,反对作家主体性的体现。第五,在创作方法上,奉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其后则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第六,面对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内在矛盾,强调一元性、封闭性、排他性,反对多元性、开放性、兼容性。

工农兵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态,有其自身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也为其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建议

1。工农兵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贴上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标签,评论摘要1中作者所谈到的困惑是所有教师和学生的困惑,也是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请围绕此话题展开讨论,如何进入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并进而培养自己的文学史意识?

2。参阅评论摘要2和3,初步了解工农兵文学美学特征的表现。

3。请在拓展练习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初步培养一种“问题意识”。

4。梳理知识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双百方针、歌颂与暴露、干预生活、思想改造、民间立场、三突出。

精读作品

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

评论摘要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所谓的“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重新变成了一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在接连参加几次有关的学术讨论会的过程中,置身于辩论激烈的会场,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因为这样的场景在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在80年代“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根本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甚至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它们都会被毫不犹豫地忽略乃至省略。在80年代的文学史叙述中,公式化、概念化、政治化的“文革文学”,乃至“十七年文学”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当代文学”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新时期文学”加以体现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愿意将近年当代文学界对“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的关注理解为当代文学研究中“文学史意识”的觉醒。所谓“文学史意识”,是与“文学爱好者意识”相对应的。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