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 > 第六节 现代主义小说(第1页)

第六节 现代主义小说(第1页)

第六节“现代主义”小说

内容提要

“现代主义”小说是指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大的小说作品,其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王蒙《春之声》《蝴蝶》《布礼》《风筝飘带》《夜的眼》《海的梦》特别是其后的《杂色》以及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在心理流动的拼贴式结构、象征、黑色幽默等小说形式方面,接受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经验,王蒙的上述小说,甚至被称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从小说所体现的生命躁动、荒诞、虚无、绝望、孤独等非理性内容,非现实非逻辑的心理流动结构、象征、意象组合、调侃、怪诞等小说形式,均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特征,所以,被称之为真正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中国式现代主义小说。

教学建议

1。参阅评论摘要1,分析王蒙意识流小说的“中国特色”是如何表现的。

2。参阅评论摘要2、3与拓展练习2,分析《你别无选择》或《无主题变奏》的审美特征与精神特征。

3。参阅评论摘要4、5与拓展练习3,分析《山上的小屋》,谈谈你对残雪世界的理解。

精读作品

王蒙:《春之声》《杂色》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

残雪:《山上的小屋》

评论摘要

1。80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并非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硬行植入,它本质上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流小说。证据一——也是最重要的证据:它排斥了作为正宗“意识流”的本质特征,即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说”(性力)。证据二:它排斥了夸大直觉,否定理性,夸大内心,否定外部现实的做法。西方意识流小说(不是指全部)往往热衷于表现人的本能,把直觉看成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而有意忽视理性、理智的作用。它是在伯格森、弗洛伊德和克罗齐的非理性的美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另外,它对人——本体无限夸大,而有意忽视社会生活,割断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有机联系。与客观现实的全部游离,完全陷入孤立的心灵世界,结果犹如作茧自缚,反而将心灵世界封闭起来。这样使作品失去了社会意义,成为无太大价值的扑朔迷离的潜意识迷宫的玩耍。80年代的中国心理小说,既不夸大本能和直觉,也不轻视客观现实,理性的光辉始终照耀着心理王国,而引起心理产生各种变化的又正是客观现实——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聚光点和光的折射棱柱。《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莫不如此。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110~11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毫无疑问,刘索拉等人的创作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巨大影响,但这影响更多的是艺术形式上与表现手法上,而不是内在精神上的。在西方现代的“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和“垮掉的一代”的小说和诗歌中明显地表现出审美上的闹剧趋向。但是他们的嘲弄已经不是指向某一有限的领域,而是指向整个世界的荒诞性、全部人生的悲剧性和前途的不可知性。也就是说,他们所探讨的已经不是特定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和特定的旧观念所造成的人的悲剧,而是超越任何具体现实的形而上的悲剧,即人本身的悲剧,在彻底的绝望和绝对的虚无之中传达一种没有任何肯定的全面否定。因而,西方现代文学在观念上已经超越了西方启蒙时期的人文主义和浪漫精神,超越了指向反封建的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而进入了更深层的人的本体世界。而本文所论及的三位青年作家,骨子里仍然是现代中国的精神。他们的嘲弄是指向传统的封建意识这一特定领域的,所探讨的是在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中国大地上的悲剧,所传达的是失望中的希望、幻灭后的追求,否定中的肯定,其内在精神还是“五四”时期的个性自由的意识,与西方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和浪漫精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他们对人的本质、人的悲剧的理解还是社会层次或道德层次上进行的。不是人本身造成了自己的悲剧,而是传统的旧意识和现实中的某些不合理的东西扼杀了个性的价值和创造力。所以中国当代文学中所出现的新的审美思潮是“五四”时期的启蒙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此时正处于中国当前的现实要求与西方现、当代文化的影响的夹缝中。一方面,当前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要求对保守的、封闭的传统封建意识进行彻底的否定,要求尊重个性的价值与自由,发挥个性的创造力,而这种时代精神在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属于反封建的启蒙时期;另一方面,西方现、当代的审美思潮代表着世界艺术的当代水平和发展趋向,新形势、新手法、新流派、新观念层出不穷,而这种审美思潮得以产生的时代精神又超越了启蒙时代,由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探讨,转向对个人与人本身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中国当代的新思潮既要以西方启蒙时代或我国“五四”时期的反封建的人文主义为内在基础,又要追踪世界现、当代艺术的最新发展,这就必然在当代中国的新思潮中出现两个彼此对立而又相互渗透的世界:内在精神是反封建的、浪漫的,是有抗争、有追求的,而外在表现则是西方现、当代的,是混乱的、虚无的,玩世不恭的。尽管二者统一于反对旧文化、追求新文化的人文主义之中,但由于其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历史所造成的既定差异,因而二者的统一在审美上往往给人以牵强的、分裂的感受。这一点在《你别无选择》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部作品的结构、语言、人物的外在特征与内心世界的追求有着明显的对立,读过之后总感到形势与内容是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的二层皮。也就是说,处在夹缝中的中国当代的新的审美思潮还没有最后找到一种完全适合于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

刘晓波:《一种新的审美思潮——从徐星、陈村、刘索拉的三部作品谈起》,载《文学评论》,1986(3)。

3。综观“现代派”小说的第一个潮头,有人称之为前先锋小说,它的现代意义有以下几点:一是沿着反传统的生活观念进入文坛的,它从生存方式批判的角度给“先锋小说”的形成作了有力的奠基。它摆脱了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主体的启蒙主义,摆脱了文化批判和文化启蒙的功利主义目的,推动了80年代中期小说艺术思潮与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使小说艺术由原来的意识形态层面和文本层面迅速向着哲学——艺术文本层面转化演进,小说主题的哲学色彩代替了十分具体的社会含义与文化使命,小说本身作为艺术的特征愈来愈被确认。它关注和表现当下现实的倾向,也为80年代后期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新一群“先锋小说”,以及“新写实”小说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二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中国当代小说中充满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传统的英雄人物陨落了,代之以一些较为普通的青年——孟野、森森,“我”等,并以**不安的追求证明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他们自身更多的是属于80年代青年的情绪心态,其内心和身外两个世界的矛盾倾泻出他们对传统的反叛,对生活中的丑恶、荒谬的激愤。这种个人与外界的不协调表现出来的荒诞、孤独、愤激和嘲弄,正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三是在小说的技法上,它不仅使当代小说彻底摆脱了习惯的现实主义、社会分析的典型方法,同时也没有停留在同期崛起的寻根小说的文化象征上,而是多方位地借鉴与吸收了当代世界流行的各种艺术方法,如黑色幽默、意识流、蒙太奇、反讽等,使小说艺术缩小了与当代世界文学的距离。充满荒诞意味的小说世界和以情绪心态为叙述手法的运用,彻底打破了以讲故事见长或以人物性格为脉络的传统小说观念,代之以一种情绪,一种心态的结构,且依然能够给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

董小玉:《对传统叙事话语的颠覆与消解——论刘索拉、徐星等“前先锋派”小说的现代性》,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中外文学中,写荒诞、梦魇意识、神经质人格心态的不乏其人,而且有大家。残雪却只在自己心灵的深井里打水。她的作品所表现出的纯粹主观精神,使她不同于卡夫卡在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上营构作品的总体框架,也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将神经质人格心态的描摹寓于现实主义的笔墨之中,更没有鲁迅先生在理性的观照下创造“狂人”非理性型态的深刻历史意识与哲学意识。在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那里,写荒诞、梦魇意识、神经质人格心态,不仅仅出于审美趣味的控制,似乎更接近米盖尔·杜夫海纳阐发《世纪病?艺术的死亡?》时所说的那种“老谋深算的意识”——“迷狂状态只是一种假戏真做”,“故作失态只是为了出奇制胜,为了重新找到一种清醒的纯真”。残雪没有这样的老谋深算的“新战略”,她很像本色演员,只凭个人的先天气质深入角色。如果从具体的残雪推及到一种沉浸于纯主观精神的文学现象的考察,便会很自然地感到一种与世界性的现代艺术潮流的默契。那么,在纯主观的现代艺术精神中沉浮的文学,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呢?

残雪的小说表明了:当我们被梦、谵语、谜一下子抛到玄虚的境界不知所云的时候,只能靠基于感性知识、逻辑知识、价值经验的悟性去战胜晦涩文字的折磨,借助瞬时的灵光张开幻想的羽翼,穿越纷繁混沌的文体复合空间,在接受的层次上领受作品的优越的超意识创力。很难说清这到底是文学的悲哀、文学的病症,还是文学的幸运、文学的希望。别说是残雪的小说,就连卡夫卡的《城堡》《审判》,沙特的《呕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卡缪的《异乡人》这样的名作,也都在显示出新创力价值的同时,由于主观性的无节制激发或感性严格性的失控所造成的晦涩,被人视作专门为了迎合批评家口味而创作的“教授小说”。真正苦心积虑地去研读它们的,大多是那些专门家。文学的生命价值是在社会性的审美交流中确立的。只有那种从客观实在性洋溢出来的存有,才是人类相通的**点;只有对客观实在性的必要尊重,才能使人类不丧失恒此交往的唯一基础。任何一部作品都离不开客观与主观实在性的和谐统一,一旦远离了社会共同的认知基础,成为难以沟通的纯主观产物时,便意味着艺术精神的腐化,艺术生命的凋敝或毁灭。今天的文学,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精神和艺术手段,寻求新创立与克服文字晦涩折磨之间的优选。在这一文学实验中,窃以为节制主观性,尊重客观实在性(不是肆意破坏客体,以任意的有形表现无形,用创作主体的随意作为象征),避免堕入潜意识崇拜是不容忽视的。

王绯:《在梦的妊娠中痛苦**——残雪小说启悟》,载《文学评论》,1987(5)。

5。残雪小说影响力的扩大,首先是由于文化背景的改变和历史机遇。一般的说,接受残雪的小说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她的小说常常泄露出对“文革”时期社会黑暗的深刻记忆,这种记忆的高度变形和梦呓式的偏执处理,使小说经常处于一种精神变态的氛围之中。这个特点,使一向注意文学中的社会因素的人们以及后来了解弗洛伊德主义的人们得以从中窥察到他们所理解的主题;其二是她小说所频繁使用的超现实意象、悖理和反常的感觉与犯禁的人伦关系描写,又使得曾经接触过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评论者为此激动不已,进而将残雪归入擅长描写内心分裂与精神变态的心理小说家之列,甚至是出类拔萃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