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 > 第四节 路 翎(第2页)

第四节 路 翎(第2页)

郝亦民:《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路翎的小说创作》,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3)。

5。在小说创作上,这种对力的强调,更多地表现为对强悍的原始生命力的召唤。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就是一个血肉丰满、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女性。作品既写郭素娥的肉体饥饿,又展示她的精神饥饿;既写她的友爱、梦想、追求、反抗,又写她的人欲、饥饿、痛苦。从她身上,去发掘人物的原始生命力,追求挣脱束缚的强烈愿望。用胡风的话来说,就是:“用原始的强悍碰击了这社会的铁壁,作为代价,她悲惨地献出了生命。”在女性世界里,这是一个很独特的性格:别的女人可能是顺从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她却是反抗的,不向压迫屈服,而要追求女人的一切;别的女人对性的渴望可能是胆怯的,羞涩的,被动的,她却是大胆的,主动的,对张振山的追求坚定而勇敢,甚至当别人剥去她的衣服,用火烧她,一直到被迫害至死,她都没有发出一点寻求怜悯的声音;别的女人的一生可能是没有特色的,世俗的,卑微的,她却是独异的,刚烈的,自尊的。这就是郭素娥,七月派笔下的郭素娥!

刘增杰:《战火中的缪斯》,95~96页,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6。路翎为了挖掘人的灵魂,把他的艺术探索的触角伸向了各个方面。他追求人物心理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强度,他笔下的人物心理不仅瞬息万变,而且大起大落,大半具有某种疯狂性。他还十分注意人物之间心理活动的互相交流与感应。每一个人物某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言语或行动),都引起对方强烈的心理反应,又反转过来激起更大的心灵振**,如此往返,互相感应,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感情的巨澜,直到双方身心交瘁为止。这种描写,用之于某些神经质的狂热的知识青年男女之间,是真实而有力的;而作者几乎是不加选择地普遍运用于他的男女主人公中,这就使人感到作者是在有意“玩弄”心理描写,这又失去了真实感。

这样,路翎开掘人的灵魂的艺术探求,获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当他坚持从生活出发,从客观对象出发时,他获得了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而当他有意无意地将艺术探求当作目的,离开人物的社会实践,孤立地进行“灵魂的开掘”,或者将自己的主观精神嵌入客观对象内心世界,他就走到了自己主观追求的反面。

钱理群:《探索者的得与失——路翎小说创作漫谈》,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3)。

泛读作品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评论文献索引

胡风。青春底诗——路翎著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序。文艺杂志,1945(1-3)。

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论小说十家。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严家炎。论七月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北京大学学报,1989(5)。

昌切。路翎的小说世界。文学评论,1990(1)。

杨义,等。路翎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

刘挺生。路翎小说的深层意识与本体特征。文学评论,1995(2)。

王志祯。路翎:“疯狂”的叙述。文学评论,2000(3)。

秦弓。《财主底儿女们》:苦吟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

文贵良。路翎的欧化:语言创伤与生命开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5)。

拓展练习

1。路翎小说虽语言有些艰涩粗放,往往给人游离散乱之感。但其浓墨重彩、奔涌喷泻的心理描写却为作品构筑起强劲有力的情感漩流,生动地、丰富地将人物分裂的、隐秘的、多变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但是,有时路翎会因过度沉迷于人物内心深处而不能自拔,导致心理描写失真。以《饥饿的郭素娥》为例,对路翎在心理描写上存在的不足进行具体分析。

2。无论就规模还是深度,《财主底儿女们》都堪为继巴金《家》之后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崩溃历史命运的鸿篇巨制,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现代家庭小说的基本模式。但是,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二者又存在明显差异。虽然都塑造了“出走者”形象,但《家》并没有对觉慧出走之后的命运加以关注,而是以“开放式的结局”寄托了作者挣脱封建枷锁、奔向光明前程的美好心愿,简化或回避了“娜拉走后怎样”这一尖锐问题。而路翎笔下的蒋纯祖在出走之后则继续经历了漂泊流亡的生活,其内心苦闷并没有因出走而得以排遣。这段“出走后”的叙说细腻展现了知识分子面对启蒙神话逐步破灭时的复杂心态,同时也完成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任务,成功将《家》的个性解放主题转向了更适应时代需求的民族解放主题。结合两部作品,对“出走者”觉慧和蒋纯祖、“留守者”觉新与蒋蔚祖进行比较分析。

3。作为胡风文艺理论最忠实和最有成就的实践者,路翎的小说创作与“延安讲话”的理想文学形态存有较大差距,如路翎沿其创作观念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作的《洼地上的“战役”》在当时就受到了严厉批判。孔范今在《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历史考察》一文中也指出,“路翎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中的主人公蒋纯祖漂泊追求的生命经历,他对革命目标至死不悔的执著和主动迎取与体味到的带有明显非目标规范的异质性苦难体验的结合,构成为一种悲壮的人生。”[3]请结合蒋纯祖这一形象,分析路翎小说的“异质性”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它与胡风的文艺理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