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 > 第二章 诗 歌(第1页)

第二章 诗 歌(第1页)

第二章诗歌

第一节概述

内容提要

本时期的新诗坛,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歌,与以徐志摩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浪漫主义诗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象征主义诗歌争荣竞秀的局面。

鲁迅称誉殷夫诗歌是“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的诗,他是本时期最典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的代表诗人。左联领导的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成立,它标志着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已发展到成为自觉的运动。这个以迅速反映工农斗争为己任的诗歌团体,主张“捉住现实”,强调“诗是时代的号角”。代表诗人蒲风创作了《茫茫夜》及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十余部诗集,该流派的主要诗人还有杨骚、穆木天、任钧等。中国诗歌会以外,注重表现农工苦难生活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臧克家和田间等。后期新月派的基本成员除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人外,还增进了陈梦家和方玮德等青年诗人。他们以《新月》《诗刊》为主要阵地,发表超功利、纯自我、“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及诗作,形成一个与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尖锐对峙的流派。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是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相汇交融而成的。“现代派”的得名来自《现代》杂志。代表诗人主要有戴望舒、何其芳和卞之琳等,这派诗人在“现代都市病”的抒发中获取了新的诗情与诗的艺术,是中西异质文化又一次碰撞、沟通、融合的产物。从探索中西诗学的融合、主张包容更广泛的社会内容、追求审美经验的现代感性来看,它标志中国新诗的发展已趋向成熟。

教学建议

1。对一些知识点的梳理:“红色鼓动诗”、中国诗歌会、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

2。就李广田《地之子》写一篇赏析的短文。

3。阅读相关文章,完成拓展练习第1题。

精读作品

殷夫:《别了,哥哥》

陈梦家:《一朵野花》

李广田:《地之子》

何其芳:《预言》

评论摘要

1。30年代的中国新诗坛呈现出十分热闹的局面,普罗诗派——中国诗歌会——“密云期”新诗人与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先后相峙鼎足,他们都以不同的审美规范开辟自己作为独立流派的生存空间。持续十多年的流派竞争,促进了中国新诗的繁荣。两者间的先后并立对峙,构成诗坛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和潮流。前者在进步的社会文艺思潮的引导下,投入现实斗争,密切诗与时代、群众的联系,强化诗的现实功利价值,选择的是一种积极的与社会对话的方式;后者主要在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下,逃避现实矛盾,走进艺术之宫,深入人的心灵,追求自我表现与唯美艺术,选择的是一种消极的与社会对话的方式。前者体现了服务于社会政治的使命和英雄情怀,后者则体现了执著于自我表现和纯诗追求的艺术理想。……但从总体上看,在他们二者那里,始终存在着一对深刻的矛盾:即政治和艺术的矛盾、革命功利性与审美情趣的矛盾。……30年代两种诗潮的互相对峙与互相否定、互相竞争与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与互相超越,构成了中国新诗发展的内在动力。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354~35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别了,哥哥》是一首很有分量的诗,真正是一个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重要的是,言词恳切,并不空喊口号,讲出了弟兄分手的原因是弟弟对真理的饥渴,十分深刻而可信。把一个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纯洁青年的心态写得很充分,也写出了对统治者骄奢**逸生活、功名和名号的鄙视。最后,殷夫……从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他与哥哥的分手,因此把诗写得很有深度和力度。

林青:《“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殷夫诗的成就及其原因》,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2)。

3。充溢于这里的,是一片自然的天机,一些乐知天命意念,一种柔和、中庸的浪漫,一点宗教的气息,和对这些的一份爱意;读起来,在不大顺口中潜融着一曲和谐的内在韵律,文学是均匀地披着艺术装饰,且有与内容适宜地配合着的冲淡,飘逸。

张振亚:《梦家底的诗》,载《文学》第8卷第2号,上海,生活书店,1937。

4。陈梦家笔下的诗淡如轻烟,特具一种恬淡飘逸的意境。他集中的诗,其意象多是流星、飞萤、浮云、银河、闪亮的磷火、掠水的燕尾、星月下的松林、残照里的墓道……织成庄严、静穆的情绪的氛围,以显示诗人超逸脱俗的心境。

陈山:《陈梦家论》,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1)。

5。(李广田)以“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的态度,走进了乡土生命意识的深处,切入了乡土命运与乡土人情感的旋律,表现乡土人的喜怒哀乐的实质。……这首(《地之子》)“作为人之子的深情”的恋歌,以舒缓而庄重的笔调把对大地母亲一往情深的爱意传达得炽烈而深沉,即使有“天国”的**,也难以改变诗人要“永嗅着人间的土地的气息”的意愿。这里的土地,含义显然已超出概念自身,成了祖国、母亲乃至人间的内蕴代指。

罗振亚:《泥土里生出来的缪斯——评李广田三十年代的诗》,《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304~305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这一时期,李广田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从情思内容上看,从“寂寞”到“追求”再复归“寂寞”的心理历程,虽然在他的思想上形成了一个人生怪圈,但也因此使此期诗歌在内容上形成了一个具有统一性的圆融的整体,避免了早期诗歌中“空虚的哀伤”与“执著的进击”二元之间的游离和对立。这种思想内容上的统一性是艺术风格确立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艺术表现上,他已跨越了早期的模仿阶段,在广泛利用中外诗歌艺术资源的基础上加以浑融、整合、创造,从而在以下一些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首先,在情思言说方式上,他学习象征派重意象、象征、暗示的方法,使之从早期的以直抒胸臆为主转为以间接抒发为主,从而使他此期的诗歌显得含蓄、蕴藉,避免了早期诗歌情思言说的直露、浅白。《归梦》一诗写的是乡愁。诗歌前三节描绘回乡所见的三幅画面:丛中故家、小犬狂吠、祖母问客,在一系列意象的远近有效的铺排中渗透着浓浓的思乡情意;最后一节在意象铺排的基础上,辅之以直抒胸臆:“梦里所见的是当年的欢欣,那许多故事都演过,在祖母面前和这美的乡村”,点化了思乡主题;而在三幅画面的描绘中又穿插了“我已是几年不归了”的抒情独白,从而在回顾往复中使情思更显缠绵浓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