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 > 第二节 茅 盾(第2页)

第二节 茅 盾(第2页)

叶子铭:《评〈林家铺子〉——兼论对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学作品的批评标准》,见《茅盾漫评》,115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6。《春蚕》是茅盾以故乡为题材的一篇力作,不长的篇幅凝聚着沉甸甸的艺术分量。1932年茅盾两次回乡,耳闻目睹了“一·二八”战争后家乡一带的人情世态的变化,对日本货向中国农村倾销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尤为敏感。由于现实的触发,长期沉淀在他心中的生活体验苏醒了:祖母养蚕,曾给他丰富的感性知识,乌镇每年蚕季的“叶市”,有奸商操纵桑叶价格盘剥蚕农,也是他幼年所耳闻目睹;更何况他家的大丫头所嫁的农村“丫姑爷”,常向他述说苦情,使他对农民的所思所感与所痛有了相当的了解。正由于《春蚕》是以丰厚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小说就能够在“丰收成灾”的主题下,把古老的乡村习俗和深沉的文化心理从容细密地交织起来,从而使我们在茅盾这个短篇小说中品味到鲁迅写故乡题材的小说的味道来。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11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7。沙汀善于组织情节的起伏、张弛,起承转合做到有板有眼。《在其香居茶馆里》最有代表性。在这里,沙汀提炼出独特的喜剧矛盾——平时利用兵役共同鱼肉农民的基层统治者之间出现了裂痕。……冲突又巧妙地集中安排在茶馆这个典型环境中,一开始便激化……情节时紧时松,几次起伏后(有人数出是八个层次)峰回路转,趋向顶峰。……从前到后,场面的调度,情节的发展,错落而有致,是很有喜剧色彩的。

吴福辉:《怎样暴露黑暗——沙汀小说的诗意和喜剧性》,见《带着枷锁的笑》,63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8。《山峡中》似乎以最突出的方式解释了大部分《南行记》的独特魅力。既然有心再现记忆中的明朗景象,艾芜势必把笔墨集中到人物的善良品性上;可“野猫子们”置身那样一片荒蛮的土地,再主观的作家也不能无视他们周围的愚昧、荒凉和残酷。艾芜真是幸运,他选择的素材本身就具有如此强烈的反差性质,他很自然就要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安排他的描写。比起那种用想象和夸张来渲染美好事物的做法,这种不声不响的对比显然更能强烈地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149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泛读作品

茅盾:《腐蚀》《秋收》《残冬》

沙汀:《在祠堂里》《代理县长》

吴组缃:《一千八百担》《樊家铺》

艾芜:《丰饶的原野》《石青嫂子》

评论文献索引

严家炎。社会剖析派。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邵伯周。心灵的历程,历史的缩影——《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2)。

汪晖。关于《子夜》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1)。

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潜流与漩涡——论20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张景超。《子夜》的重估。求是学刊,2000(4)。

秦志希。茅盾小说人物塑造模式论。贵州社会科学,1991(2)。

王一力等。论茅盾长篇小说的文体风格。上海大学学报,1995(4)。

王中忱。都市空间·时代性·革命现实主义:重读茅盾《子夜》。越界与想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方锡德。吴组缃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吴组缃先生纪念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李庆信。沙汀小说艺术探微。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拓展练习

1。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流派,社会剖析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创作模式,即注重依靠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创作,理性分析社会现实和历史特点,形象地回答社会重大问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确定个体在阶级中所处的位置,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社会现实,正面描写社会的主要矛盾,强调文学对于社会现实的客观形象反映,强调对于时代特征的展示和历史趋势的展望;着眼于社会全貌,追求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追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重视在社会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特点。对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作品进行大致的梳理。

2。茅盾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方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试结合《子夜》,分析主人公吴荪甫的形象。(提示:可抓住两点,一是如何将吴荪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中去刻画;二是如何写出吴荪甫的复杂性格)

3。茅盾面对《子夜》出版后各方面的反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向认为:大家一致赞扬的作品不一定好,大家一致抨击的作品不一定坏,而议论分歧的作品则值得人深思。”现在看来,我们更要敬佩茅盾的“先知”。因为这一段话能更好地诠释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茅盾风波。有的批评家认为《子夜》一方面暴露了上层社会的没落,另一方面标志着新兴阶级的出现与成熟;有的认为《子夜》相当准确地把握了民族资本家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历史地位,把他们放在社会矛盾的交叉点来表现;有的认为它成功表现了个人与社会冲突的永恒母题。应当以对文本相对确定的思想内涵的把握为前提,要以文本所提供的语境为前提,不能枉然“纸上谈兵”,这样才会使阅读真正走向同时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轨道。细读文本,分析各家观点。

热门小说推荐

真武狂龙
暮雨尘埃真武狂龙
...
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小黑黑会挥花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
恶魔公寓
黑色火种恶魔公寓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