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 > 第三节 乡土小说(第1页)

第三节 乡土小说(第1页)

第三节乡土小说

内容提要

鲁迅是开创乡土小说范型的先行者,他的《故乡》《祝福》等篇,以对东南沿海乡镇人事的出色描写,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展示了新的路径。学步鲁迅、注目乡土的青年作家有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黎锦明等,构成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颇为可观的乡土小说家群体。他们寓居北京、上海,创作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乡土小说作为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新文学之初注重城市青年知识分子生活的单一化命题,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拓宽了新文学的取材视野,熏陶吸引了更多文学爱好者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广阔的农村社会。由于乡土作家大都是离开农村、“侨寓”在城市的知识青年,一般缺少鲁迅那样深刻把握农村复杂社会关系的能力,因而作品有单纯展示农村生活图景的倾向,反思力度较弱。但是,乡土作家为深化现实主义所作的努力仍然功不可没。

教学建议

1。简述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形成的原因。

2。细读教材指定的精读作品,体会与掌握其对奇特民俗的描绘,对闭塞乡村世态人情的揭露及对宗法制度下农民心理困苦的表现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

3。结合评论摘要2,梳理与鲁迅的农村题材作品相关联的族类的乡土小说作品。

4。以鲁迅对“乡土文学”的界定为出发点,理解这一文学群体涌现的文学史背景,即回忆、乡愁、风土、写实。

精读作品

王鲁彦:《黄金》《菊英的出嫁》

许杰:《赌徒吉顺》

台静农:《拜堂》

彭家煌:《怂恿》

评论摘要

1。第一,周作人民俗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周作人对乡土文学地方特色的推崇,抓住了乡土文学的一个基本因素,他对“土气息、泥滋味”的提倡,从地方风景、地方风俗、地方风情的角度强调了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内涵,客观上也纠正了当时文界创作的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并为中国新文学立于世界文学之林指明了一条民族化的创作方向。他的乡土文学理论直接影响了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京派乡土文学家,从20世纪乡土文学的发展流脉上看,他也影响了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并给新时期出现的地域文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从而形成了20世纪注重地域色彩的乡土文学流脉。

第二,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茅盾深刻的理性意识,使他超越了周作人对乡土文学中地方色彩的单方面注意,认为单有“特殊的风土人情”,“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提出“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由于茅盾对政治的偏执,使他把乡土作家的超越意识引向了阶级的、政治的单一视角,这使他的乡土文学理论,在突出时代政治因素的同时,却把乡土文学的丰富文化内涵给限制住了。……茅盾的乡土文学理论,在30年代对社会剖析派的乡土文学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40年代的赵树理模式的乡村文学,应当说更多地接受的也是茅盾的乡土文学理论……随着政治意识的逐渐强化,乡土性呈现为不断弱化的趋势,到60年代以后,则只能说是农村题材小说了。而新时期以降,茅盾的乡土文学理论依然有着最广泛的影响,形成了目前等同于农村小说的最宽泛意义上的乡土文学概念。

第三,鲁迅文化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鲁迅乡土文学理论高屋建瓴的文化视角,使他的乡土小说不仅有对农民保守、愚昧、麻木、落后的批判,而且对知识分子自身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的负面因袭也进行了强烈的自省。鲁迅将文化的改造置于民众之中,认为“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造,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显示了他对文化改造的清醒认识。而鲁迅对生存于中西方文化夹缝中的知识分子迷惘、颓唐、绝望、抗争的描绘则显示了他对文化改造的深刻判断。

罗关德:《二三十年代倡导乡土文学的三种理论视角》,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

2。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小说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9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便形成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影响和吸引了一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转到民众(主要是农民)的身上,而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结更形紧密。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大部分乡土作家从关心个人的感伤情绪、个人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并纠正旧小说遗留的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的重心由情绪、情节的展示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许多乡土作家从早期的主观抒情,越到后来就越归向客观写实,甚至讽刺,让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当然,乡土作家都是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一般还缺少把握农村复杂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还未能像鲁迅那样的深邃,往往单纯地描绘落后愚昧的农村生活图景,总体的艺术质量尚属稚拙阶段。但作为一个潮流,一个流派,乡土小说对于现代小说的确立是有不小贡献的。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7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在这派作家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与鲁迅的农村题材作品相关联的族类。比如,存在一个《故乡》族类,即以平等的、尊敬的态度回忆作者童年时代留下深刻印象的农民朋友。王鲁彦的《童年的悲哀》,描写一个多才多艺,把童年时代的“我”引进音乐的世界的青年农民阿成哥。……虽然一些作品对宗法制农村的没落流露了感伤情绪,但是它们对劳动农民的态度是真挚的、深厚的。其次,有一个《祝福》族类,即那些对农村劳动妇女,尤其是被损害的寡妇,致以深切同情的作品。台静农的《红灯》写一个寡妇的儿子无辜被官兵杀害,她怀着深挚的母爱用红纸制作一个小灯笼漂入河中,想超度亡子越过阴间的苦河。……再其次,是《阿Q正传》的族类,这类作品以诙谐的笔调写悲惨的农村故事,体现了作者对落后的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彭家煌的《陈四爹的牛》、王鲁彦的《阿长贼骨头》、许钦文的《鼻涕阿二》皆属此类。……但是,这类作品步武《阿Q正传》的痕迹较为显露,大多未能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娴熟地融为一体,因此,它们是缺乏引人注意的艺术突破的。

总之,乡土写实流派的历史贡献,在于推动现实主义的命运和农民的命运相结合,推动外来文学的影响和本土的地方色彩相结合。它没有金鼓齐鸣的声势,却有埋头苦干的作风。也许我们可以责怪它不够开阔、不够热烈,但无论如何不能否定它的坚实。作为一个流派,它是脚踏实“地”的,写的是土地的儿子,散发的是土地的气息。这个流派的一些青年作家,在初涉文坛的时候可能尚不能娴熟地驾驭乡土题材,或者犹豫于主观与客观的选择之中,或者把一些文雅的和欧化的话安在乡下人口中,或者过分注意描写自然风景和奇特的风俗,不太善于揭示生活的社会本质,但是由于他们联系着土地,联系着土地的儿子,随着时代发展和个人阅历的加深、艺术的成熟,他们往往显得脚跟牢固,后劲充足。许钦文、废名比较早出,已经描写了一些地方色彩,但后出的彭家煌、台静农却创造了比他们更坚实的艺术境界。王鲁彦、许杰、蹇先艾早年已写出一些成功的作品,但他们的后期却产生了愈来愈多的佳作,这些都反映了这个流派底气深厚,步武结实,不断地走着上坡路,一直下接着三四十年代更加繁荣发达的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因此,乡土写实流派尽管一时的气势不如人生派和浪漫抒情派,但它无疑是一个上升的流派,有发展潜力和广阔前途的流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