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 答案 > 第二章 诗 歌(第2页)

第二章 诗 歌(第2页)

以间接抒情为主,以直抒胸臆为辅,这是李广田此期诗歌最主要的情思言说方式,但在某些诗歌中,他纯用间接抒情方式,以意象的并置和跳跃组成一个个画面来抒写自己不欲明言的情思,因而显得相当玄奥、晦涩,象征派诗歌在这些诗歌中留下了更深的影响痕迹。这类晦涩的诗歌可以《生风尼》和《灯下》为代表。“生风尼”是英文symphony的译音,意为交响乐。这首诗完全脱离了情感的逻辑,以一个个相互之间毫无关联的意象并置而成。他用“鸽子铃”“开水壶”“酣醉梦”和“果子落地”等毫不相干的意象从多个角度来状写交响乐的音响,以生风尼的“永无宁息”和喧腾来反衬生命的有限和寂寥,浸润了诗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显得相当地玄奥幽深。

秦林芳:《论李广田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4)。

7。《预言》的确奠定了何其芳早期诗风的独特基调与个性风格,并且是第一次也是最充分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神话情节”。甚至可以说,《预言》一诗仿佛真的如同一种“预言”,预示了何其芳在整个30年代的诗歌艺术发展道路。……从最浅显的层次看,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体悟。就像诗人在《梦后》一诗中也曾写到的:“生怯的手放一束黄花在我的案上。那是最易凋谢的花了。金色的足印散在地上,生怯的爱情来访又去了。”这是一种基于现实层面的理解,或许诗人真的遭遇过这样一段短暂而生怯的爱情,就像一束最易凋谢的黄花,美丽但是转瞬即逝……无论诗人自己在这个爱情故事中扮演的是那个“年轻的神”,还是那个用歌声呼唤爱情的仙女,他都经历了“失败”……

但是,这首诗要表达的显然不仅仅是对爱情的留恋,更深一层来说,诗人是在通过这一与爱情失之交臂、得而复失的故事,传达一种对于流逝的青春与时间的惆怅与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年轻的神”更是一种象征,他象征着必将到来又定会离去的青春。终于,青春的足音走近又消失,时间的脚步“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而生命也必然“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只给他留下一点点“空寥的回声”。

再进一步说,我认为何其芳意图传达的还有更为深刻、更具哲学意味的主题。那就是对于人生的“得与失”“取与舍”“蛊惑与抗拒”之间的抉择。……其实,这是一个相当深刻的哲学命题,他揭示的是生命运动的本质:生命的意义——“生命底生命”——本质就在于始终向前的过程当中,而就在这个一直向前不停留的过程中,人不得不面对选择,不得不学会放弃,学会抗拒。

张洁宇:《梦中道路的迷离——早期何其芳的“神话情结”》,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4)。

泛读作品

殷夫:《血字》《放脚时代的足音》

蒲风:《六月流火》

陈梦家:《自己的歌》《雁子》

何其芳:《爱情》《夜歌》

李广田:《灯下》《归梦》

评论文献索引

李媛。知性理论与三十年代新诗艺术方向的转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

张林杰。都市文化环境与三十年代诗歌审美视野的变迁。文学评论,2004(6)。

吴家荣。论陈梦家的诗美追求。江海学刊,1994(6)。

卞之琳。李广田诗选·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吕剑。诗人李广田。诗与诗人。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

张德厚,等。李广田:浑然质朴的诗。中国现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朱丽丽。走出梦幻的地之子——李广田诗论。贵州社会科学,1996(4)。

陈尚哲。何其芳的诗歌创作及其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1)。

谢冕。真诚:他所有的芬芳——论何其芳。中国现代诗人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罗振亚。何其芳《预言》的情思空间与艺术殊相。江汉论坛,2001(9)。

董乃斌。超越时空的心灵契合——论何其芳与李商隐的创作因缘。文学评论,2002(5)。

拓展练习

1。简评20世纪30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竞存的局面。

2。结合具体的诗歌阐述殷夫“红色鼓动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5]

3。何其芳早期诗作精心描绘着自己的青春感伤和白日梦幻,刻意追求着“纯粹的柔,纯粹的美丽”,强调诗的意境和形象、情调、气氛三者的融合,显现着鲜明的唯美主义倾向和象征色彩。试就他的诗歌《预言》加以论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