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论家和文学史家一般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章。文学是时代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文学史家在于对某种历史情境的复原,寻找和讲述特定时代文学的脉络,以及它们当时获得接受并被确定为文学的那些标准。问题是时代不同了,人们衡量文学的标准也发生变化。在一个时代被认为是真实的历史,在另一个时代人眼中就可能近似神话和天书。正如“十七年”被视为文学的作品,到后来又被视为非文学,至少不具备或缺乏文学的价值。
“十七年”小说处于政治运动频仍的时代。从1950年到1966年前后,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每次批判运动几乎都与文学界有关,文学真正成为“阶级斗争的晴雨表”,作家和作品轻则受到“宣扬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批评,重则与国际政治运动中的“帝修反”挂在一起。当年发生在文艺界简单粗暴的批判运动,其激进的思想脉络延伸到“文革”,终于可借江青一席话挑明:“我们无产阶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扫**一切剥削制度的残余,扫**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把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变革等同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变革,教条而机械地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受到曲解的典型一例。不过从这里还透露出这种信息,尽管1949年以来文学界领导反复强调小说创作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甚至倡导小说创作要配合某一时期的政策,而且总的文学倾向也大致环绕着政治运行,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十七年”小说与古今中外文学传统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并非横空出世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即便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文学也依然未纳入到所谓“一体化”格局,小说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依旧在进行,因此对作品的批判也就从未间断。走进这段历史所看到的,主要不是作家怎样去顺应批判,迎合政治,当然不是没有这种情况,而更多的是作家对新中国真挚的信任和热情的想象,并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使新的社会风尚与传统意绪达到有机的融合;是对令他们心仪的一种生活的理想图景的绘制;或者是作家无法超越传统艺术常规的创作实践中,了解到被命名为“翻天覆地”时代的社会与政治变革的维度。
通常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政治左右文学的时代”,但究竟怎样左右了文学,在多大程度上左右了文学,却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15~1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在谈论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十七年文学”时,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所谓的“政治”或“政治文化”只是一种研究的视角,是我们思考“十七年文学”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的一个切入点,而不是一种评价尺度。我们不是以文学是否与政治结缘来给予臧否,而是通过这一角度去接近对象的实际,从而对“十七年文学”的许多文学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我们特别要防止的是价值评估的简单化。
以往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中,曾出现过看似对立而思想方法却颇为一致的情况:在突出政治的年代,人们曾对“十七年时期”服务于政治或与政治结合较紧的作家和作品给予了过多的褒扬;而在其后拨乱反正的年代,对同样的上述作家和作品,人们则给予了过多的贬抑。两种对立的观点和价值评判,都同样是源于政治的情绪化和思维的简单化。这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只是被看做一种评价文学得失的标识,而不是作为进入研究对象的途径。
“十七年文学”中确实有一大批作品,即使摆到今天来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大有可肯定之处:就是对那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大有可指责之处的文学作品而言,文学史的研究也绝不能止于指责。在指责的同时,我们尤须冷静的思考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例如,那些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它们产生的年代为什么曾经颇受赞誉、颇为流行,而在今天的人们的眼中又为什么常常会显得非常可笑?许多在当时很可能出自作家真心的作品,为什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却显得很虚假(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十七年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受到“可笑”和“虚假”的指称)。这是否与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文化情势有关?作家们对时代政治的真诚信赖和自觉追随,他们在创作中发自内心的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而时代政治并不总是正确的或者有时根本就是错误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作家在面对错误的政治局面时,清醒着而又歌唱着。这里面就大有东西可以研究。人们的欣赏眼光常常是受时代情绪、社会心理制约的,后来之人常常会以时过境迁的心态面对“前朝”的过时之境,这也是很普遍的事。尤其是经过了“**”那场空前的灾难之后,人们对曾经弥漫在包括“十七年”在内的许多年代的激越情感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厌恶,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源于不同年代的文学眼光所产生的落差,是否应该考虑进去?这里面也大有东西可以研究。
朱晓进:《重新进入十七年文学的几点思考》,载《当代作家评论》,2002(5)。
泛读作品
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
评论文献索引
张瑗。十七年小说与“中间人物”。文艺争鸣,1992(5)。
刘洪涛。周立波:民间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文艺理论研究,1997(3)。
赵学勇,杨小兰。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萨支山。试论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文学评论,2001(3)。
陈思和。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评50年代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3)。
董之林。追忆燃情岁月——五十年代小说艺术类型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任现品。革命主题对感**的整合——论十七年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2)。
陈晓明。历史“扭结”中的十七年小说——评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文艺争鸣,2005(4)。
高旭国。压缩之后的价值:“十七年”小说漫议。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
郭冰茹。论“十七年小说”的叙事张力。当代作家评论,2006(5)。
樊星。永远的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创作影响史话。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拓展练习
1。在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问题的时候,50至70年代常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时期看待。一种颇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这三十年的中国文学使“五四”开启的新文学进程发生“逆转”,“五四”文学传统发生了“断裂”,只是到了“新时期文学”,这一传统才得以接续。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洪子诚认为这种“逆转”和“断裂”并不存在,这三十年的文学,从总体性质上看,仍属“新文学”的范畴,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文学,是“五四”诞生和孕育的充满浪漫情怀的知识者所作出的选择,它与“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应该说具有一种深层的延续性。请在接下来将要学习的小说章节中,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2。认真阅读《十七年文学:“人”和“自我”的失落》,写一篇读书笔记,总结作者所论述的十七年文学中“人”和“自我”失落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十七年文学什么样的文学特征?蓝爱国在《解构十七年》一书的前言中却认为“尽管‘人’的理论是极为尖锐有力的,但从‘十七年’文本存在的实际状况看,它是一个批判性有余而同情性理解不够的理论视角”。请在接下来的小说学习中,思考这两种理论视角,我们如何培养一种“历史的、同情的、理解的文学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