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繁华的大都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必然内在地要求文学在表现这部分生活时,采取相应的形式。可以说,他们是寻觅到了与表现病态疯狂的都市生活内容相适应的节奏和律动的,常采取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多线索并进等手法,迥异过去小说从容舒缓的叙述方式。
汪星明:《试论新感觉派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载《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6(8)。
5。《梅雨之夕》是作者早期都市小说的代表作,最初收录于《上元灯》中,作品描绘了主人公“我”在“梅雨之夕”偶遇一位美丽少女后隐秘、微妙、甚至匪夷所思的心理变化过程。其中有行为与心理的悖逆、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也有精神幻象与现实情境的交错叠加。作者充分挖掘人物深层心理尤其是性心理,其间种种的心理刻画细腻地表现了自我与本我、理性和欲望的冲突,多侧面地展示了大都会人物在两性吸引中的苦闷情绪。作品外部情节的单纯与对于主人公内心繁复、激变的极力铺陈,充分显示了“精神分析小说”的特点。同时,作品也暗示了都市生活的孤寂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从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较早观照现代都市情爱心理的小说之一。
乔以钢:《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154页,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我们在呐鸥的日记中也证明了他对女性的偏见;他既爱女性的肉体,又嫌恶女性没有智性发展的可能。事实上他完全由男性的色情眼光来审视女性,把女性看成性象征。他以观察者的姿态白描女性,只能捕捉到女性的外表,完全无法深入女性的内在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新感觉派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总是如此浮面:只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完全没有心理深度;她们及时行乐,只追求一夜风流的性关系;她们无心无脑,随时会背叛男人,是男人无法掌控的女人——事实上,浪**子之流的男人,一味由自己的角度检视女人,当然掌握不住女人的心理。呐鸥一介风流,于三十年代“革命文学”当道之时,在上海建立了他独树一帜的文风。也只有上海结合通俗文化和商业化媒体的特殊环境,才能造就出刘呐鸥这样的新感觉派文人。
彭小妍:《刘呐鸥1927年日记》,载《读书》,1998(10)。
7。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用异常快速的节奏,电影镜头般跳跃的结构,在读者面前展现出眼花缭乱的场面,以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如《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作家没有去叙述他们一生中的种种故事,而是选择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在这五个人身上所发生的事情,来展现他们不同的职业、性格和内心世界。如果说这五个人在同一时间内的经历各自是一首小诗的话,那么,其共同的特点——失意,则像是这组诗的一条主线,把这五首小诗串联成为组诗。接着,作家又选取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描述这五个人的“快乐情景”,揭示他们被无情的时间啃噬着心脏的极端痛苦。最后,作家摄取四个人给一个人送葬的情节,表现他们个个像“爆的气球”在无尽的时空中的感受。
邓明灿:《论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载《河南大学学报》,2000(6)。
泛读作品
施蛰存:《春阳》《将军底头》
刘呐鸥:《游戏》
穆时英:《公墓》《夜开》《夜闭》
评论文献索引
严家炎。论30年代的新感觉。中国社会科学,1985(1)。
张鸣声。都市化中的乡村与都市里的乡村——心理分析派小说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1)。
阎振宇。中日新感觉派比较论。文学评论,1991(3)。
尹鸿。论中国现代新感觉派小说。中国社会科学,1991(5)。
黄献文。论新感觉派。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王宏图。新感觉派的都市叙事:感性欲望的盛宴。社会科学,2003(7)。
吴立昌。30年代的创新能手——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上海大学学报,1991(5)。
王姝。穆时英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李欧梵。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郭海荣。“一位敏感的都市人”:论刘呐鸥的都市小说创作。中州学刊,2006(5)。
拓展练习
1。简单勾勒海派小说的发展脉络。
2。在谈论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时,人们往往关注其创作方法的新异,如运用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其实,新感觉派小说作为都市文学之一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它是“无家”的文学,“无家”不仅指真实生活中“没有家庭”,而且指精神上失去家园。“无家”的文学的实质是对正统文学的反叛。正统文学中的人物总要担当“立家治国”的重任,潜藏于人物背后的是一种政治本位意识,是“家”的延伸。在“新感觉派小说”中,这种意识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物质的渴望,物欲统治着人的思想,这种物欲其实是“经济本位”意识。由于历史变幻,新感觉派小说在文学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恢复本来运行轨道时,它就会再次浮出历史地表。在当代文学中,“无家”的文学依然存在。虽然王朔躲避崇高是为了寻找崇高,表现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状态是为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无论如何他作品中的人物没有固定的“家”,没有精神的憩居地。邱华栋的作品里的人物压根就没有精神,充溢的是对物质的渴求。阅读文本,给出自己的看法。
3。文学理论家派克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描绘都市:从上面、从街道水平上、从下面。有评论者运用此观点分析[4]:从上面看,是把都市当做一种固定的符号,在这种眼光下,都市是一种渺小而且畸形的人造物,被包围在大自然和谐而美妙的造化之中,这是浪漫主义的观察立场。郁达夫、沈从文的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采取的就是这个角度。从街道水平观察,更贴近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有一种视都市为同类的认同感,把都市当做一种正常存在,因而能够比较客观地表达都市人生的隐衷、委曲和真实含义,是写实主义的观察立场。茅盾和老舍等采用的是这一角度。从下面观察,则是发现都市的文化本能,发现都市人隐秘的内心世界乃至潜意识,发现在街道上禁止的事物,这是现代主义的观察立场,是内向性的审美视角。新感觉派采用的便是这一审美视角,这是新感觉派在表现都市题材时的与众不同之处。此论析的视角无疑能拓展我们的研究思路,你是否认同,分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