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笔记 > 第三章 散 文(第2页)

第三章 散 文(第2页)

苏雪林:《俞平伯和他几个朋友的散文》,载《青年界》,1935年第7卷第1号。

6。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他认为,比起小说,“现代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他早期的散文也确实与他的小说有这方面的相近之处。不过,人们注意到作为散文大家的郁达夫,则是在他大量写作小品游记的30年代了。1933年,他举家移居杭州,几乎过着一种隐逸的生活。在此期间,郁达夫的游踪遍及浙东、浙西、皖东、闽中等处,写下不少行旅散记、山水游记,先后结集出版了《屐痕处处》和《达夫游记》,还在《宇宙风》上连载《闽游滴沥》一组作品。

虽然山水游记是传统散文中的传统题材,更迭有名篇,新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富有才情的旅行记、山水游记等,但郁达夫的行旅散文还是别具一格,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才子气”的佳品。这大约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即一是他描摹山水名胜与景色风物的笔调是才气横溢的,二是充满现代才子恣肆的性情。

郁达夫的许多山水游记文字,都写得非常优美,与他的小说相比,这些散文明显在文字上变得平易雅驯,文风上渐趋洗练从容,文中显现出来的才华也脱了粗砺之感,更多细致与飘逸。……郁达夫的这些游记一般结构不计较,平铺直叙,走哪写哪,仿佛一篇流水账,但由于处处都有才气点缀,丝毫不觉得枯燥乏味。他观景的眼光随着脚步走,又往往会左顾右盼,一点不呆滞,有人形容他的笔致游走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他散文的书卷气也很浓郁,行文之中常信手拈来一句古诗、一个典故、一段传说,才气寓于趣味之中,当知识小品读亦无不可。……郁达夫的一些山水游记还曾经被刊登在铁路公司的导游册子中,但他文中常有的恣肆的性情,可就与导游手册不大相宜了。这性情有的是优雅的名士做派:

苏州本来是我侬旧游之地,“一帆冷雨过娄门”的情趣,闲雅的古人,似乎都在称道。不过细雨骑驴,延着了七星山塘,缓缓的去奠拜真娘之墓的那种逸致,实在也尽值得我们的怀忆的。还有日斜的午后,或者上小吴轩去泡一碗清茶,凭栏细数城里人家的烟灶,或者在冷红阁上,开开它朝西一带的明窗,静静儿的守着夕阳的晼晚西沉,也是尘俗都消的一种游法。(《感伤的行旅》)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97~19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梁遇春的散文有许多非同凡响的议论,其中有的是真知灼见,有的也近于荒唐;他给读者的印象有时如历尽沧桑、看透世情的智者,有时又像是胸无城府、有奇思异想的顽皮孩子,他对于社会上因袭的习俗和时髦的风气肆意嘲讽,毫不容情,而又热爱人生,要“真真地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情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咀嚼一番”。他博览群书,他受影响较多的,大体看来有下边的三个方面:他从英国的散文学习到如何观察人生,从中国的诗,尤其是从宋人的诗词学习到如何吟味人生,从俄罗斯的小说学习到如何挖掘人生。

冯至:《谈梁遇春》,载《新文学史料》,1984(1)。

泛读作品

徐志摩:《浓得化不开》

许地山:《美的牢狱》

梁遇春:《论“流浪汉”》

郁达夫:《还乡记》《故都的秋》《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俞平伯:《西湖六月十八夜》

瞿秋白:《一种云》

评论文献索引

朱金顺。“五四”散文十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汪文顶。现代散文研究评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1)。

傅德岷等。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黄科安。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香港:海峡出版社,2001。

王嘉良。论语丝派散文。文学评论,1997(3)。

丁晓原。论“五四”人生派散文。文学评论,2003(1)。

郭小聪。漫说徐志摩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

李清宇。化骈入散抒性灵——论俞平伯抒情散文与六朝骈赋、晚明小品文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4)。

许子东。郁达夫的散文创作。郁达夫新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倪伟。笑窝里的泪——谈梁遇春。文学评论,1996(2)。

马云。许地山散文——圣徒的语录。中国现代散文的情感与交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胡明。文学才情与政治选择——重读《饿乡纪程》《赤都心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5)。

拓展练习

1。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试借用鲁迅的评价,说明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2。谈及五四时期的散文,有人将朱自清和俞平伯并论。其实,朱、俞两人的风格并不一样。风格自然要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但在某种意义上说,风格的形成却是和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以及个性素质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所谓“风格即人”。1923年8月,朱、俞同游秦淮河,不久即相继撰文,即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只要细读两文便不难发现,虽是同游一地,但呈现在作品里秦淮河风韵与作者的心境却是如此的不同。试比较分析。

3。孙绍振先生在《秋天:一种现代散文美——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写道:“除了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读者的经验的历史距离以外,还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距离。中国文人早已把秋愁当作人生的悲苦来抒写。而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境界。”你是否赞同此观点?细读文本,写一篇赏析的短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