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艺术导论论文 > 第二节 造型艺术(第2页)

第二节 造型艺术(第2页)

在人物肖像表现上,达·芬奇采用的是渐隐法。“渐隐法”,也译为“晕涂”,在意大利语中是“烟雾”的意思,指在色域之间圆润而又微妙地过渡,像烟雾溶于空气一样,不留形迹。有的艺术史家认为,掌握这种技法是绘画臻于完美的标志。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充分展示了这方面的才能:人物形象与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轮廓也不那么明确,仿佛融入背景之中。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眼角和嘴角处,作者更是着意使用了这种手法,让眼角和嘴角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之中,从而造成了含蓄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形象的意蕴。“蒙娜丽莎”那令人无法确指的含蓄的微笑,可以说,主要是靠渐隐法来实现的。此外,颜色处理则从浅到深,逐步加深,防止人物的不一致和截然分裂的现象产生。把光影明暗对造型的作用力提高到新的高度,赋予肖像雄美理想的色彩。达·芬奇认为,绘画最大的奇迹就是通过形体的光影和明暗等,使平面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在着色时,根据人物形体特征逐步加强明暗的层次,通过明暗对称达到在平面上塑造立体的形象,创造奇迹。

尤为称道的是,达·芬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极其出色,堪称高手。“蒙娜丽莎”的脸型虽然只有大半个侧面,但庄严、神圣、温柔而坚定,具有一种任何人都难以超越和抗衡的力量。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朴素的衣饰,沉着稳定的色调,炯炯有神的眼睛,含蓄神秘的微笑,以及富于弹性的双手。通过画家那含而不露的技巧,一个处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秀丽、端庄、圣洁、典雅的妇女形象跃然而于纸上。完全可以说,《蒙娜丽莎》既表达了画家对“人”的歌颂和赞美,同时又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人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成就。因此,它必然是一件历久弥新的永恒的杰作。

二、雕塑艺术

“雕塑”的概念来自拉丁文“Schlpere”,本意为“雕去”、“塑出”,反映了雕塑的最基本含义是“减”与“加”,即用削、刻、凿等方法将可塑性的材料的多余部分去除,或者通过堆积、浇铸、揉捏等方式将材料塑造成为立体的形象。这样,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种,雕塑也就是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形式。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中国人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接下来就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这些石器、陶器的造型丰富、纹饰多样,既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可以欣赏的艺术品。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当时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乐器、兵器等实用方面,同时也是奴隶主权威和财富的象征。到了秦汉,我国雕塑艺术全面发展,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第一座高峰。秦代雕塑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为代表,人物造型比例匀称,神态生动,年龄和性格特征各异,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汉代以石膏遗像为代表,例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高190厘米,用隐喻的手法,借战马的形象来体现霍去病的威猛和战功卓著,充分体现出纪念性雕塑的概括性。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艺术蓬勃发展,人物雕塑更加成熟,代表成就如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唐代的雕塑主要体现于宗教造像、陵墓随葬,宗教造像遗迹多集中于新疆克孜尔石窟、四川广元千佛崖、乐山摩崖石刻、云南剑川石窟等,陵墓随葬最著名的当推“昭陵六骏”。时至宋、元、明、清四代,中国雕塑艺术一直走下坡路,代表者如清代福建德化、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的瓷塑,无锡惠山泥人,山西、山东的面塑等,这是与明清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雕塑艺术继续前进,出现了像滑田友、王朝闻、刘开渠等为代表的知名雕塑家。泥塑《收租院》《农奴愤》也是这一时期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雕塑奇迹。

在西方,最早的雕塑也是因劳动和生活需要所伴生的。例如著名的史前雕塑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其塑造的滚圆丰满的妇人形象,表达的是原始人对丰产的寄望。西方雕塑史,可以用“四个高峰期”来描述:(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出现了米隆、菲狄亚斯等一批杰出的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和菲狄亚斯的《命运三女神》,都是举世瞩目的佳作。另有约作于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雕刻作品《维纳斯像》(也称《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忒》),其以卓越的雕刻技巧、完美的艺术形象、高度的诗意和巨大的魅力而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雕像,体现了古代希腊充满生命气息的人文主义精神。巴黎卢浮宫将它和《胜利女神像》《蒙娜丽莎》并称为“卢浮宫三宝”。(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雕刻家多纳太罗的青铜雕刻《大卫》、吉贝尔蒂为佛罗伦萨洗礼堂制作的两座青铜门,都是这一时期的雕塑代表作。另外,“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其雕塑与绘画一样成绩斐然。他在成名作《哀悼基督》完成时仅有25岁;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大卫》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为美弟奇教堂设计的大理石雕刻《晨》《暮》《昼》《夜》是一组寓意深刻的作品;其他作品如《摩西》等等,都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不朽之作。(3)19世纪的法国。代表人物为弗朗索瓦·吕德,他为巴黎凯旋门创作的巨形浮雕《马赛曲》(《1792年志愿军出征》),是一座借拿破仑凯旋来歌颂法国大革命的史诗性作品,同时也是法国人民热爱和平、自由的不朽象征。作为传统雕塑的集大成者,现实主义大师罗丹则是雕塑史上的但丁,同时他又开启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先河。罗丹创作的《思想者》《巴尔扎克像》《地狱之门》等等一大批作品,可以说将西方雕塑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4)20世纪的西方。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马约尔、阿尔普,英国的亨利·摩尔等。这些雕塑家们试图摆脱古典雕塑的束缚,远离理性,接近感性,不再模仿自然;而是开始脱离自然,主张用感觉代替观察,运用综合、抽象和半抽象代替具象,否定艺术的功利性,认为艺术只是“有意味的形式”。由此,他们揭开了西方现代、后现代雕塑的新篇章。

综观中西雕塑艺术,瞬间性与永恒性的统一可以说是它的“第一性征”。

所谓“瞬间性”,是指雕塑作为空间艺术、静态艺术的属性规定了它只能塑造客观事物的静止状态。然而,这种限制也可能转化为一种优势,那就是定格怎样的“瞬间”决定着形象所能表达或蕴含的意义的深浅。如果这个“瞬间”足以回顾过去、刻画现在和展示未来的话,这就是雕塑的“永恒性”。正是在此意义上,诸多艺术家都极为看重“瞬间”与“永恒”的连接,他们称之为“最富孕育性的顷刻”(莱辛语)、“富于包孕的一刻”(钱锺书语)抑或“决定性的瞬间”(亨利·布列松语)。

那么,如何表现“即将达到顶点的那一刻”呢?其要义就是四个字:“寓动于静”,亦即选取动作即将爆发的一瞬间。例如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作者选取了男运动员弯腰将铁饼摆回到极点即将转身抛出前的一瞬间。此时,竞技者全身的重量都落在右脚上,腰间肌肉蕴藏着巨大的爆发力,张开的双臂如同一张拉满的弓弦,那种引而不发的姿势足以调动欣赏者一连串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心理上也获得了极强的运动感、力量感和节奏感。因此,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座雕像仍被当做是体育运动的最好象征和标志。在《拉奥孔》中,莱辛以另一个古希腊群塑作品《拉奥孔》(图3-8)为例,同样论述了雕塑如何选取最佳的瞬间。拉奥孔是古希腊特洛伊王国的祭师,因泄露木马计之“天机”,最后被希腊人的保护神雅典娜派去的两条巨蛇缠死。莱辛认为,“最富孕育性的顷刻”就是“即将达到顶点的那一刻”,粗壮的巨蛇已经缠绕住并马上将噬咬垂死的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群雕中,拉奥孔拼死扭动的躯体、**的肌肉、因极度痛苦而变形的面容以及剧烈活动的四肢,加上左右两个儿子的或求救、或无奈,无不向观众展示了神话故事中最紧张、最扣人心弦的一幕,甚至使人有急于上前斩断巨蛇、救拉奥孔父子于危难的冲动。由是观之,“这种使瞬间事物具有持久性能力,不仅仅见于把某些情境中暂时性集中的生气(表现)凝定下来,而且见于抓住这种生气(表现)中瞬息万变的色调,使它(这种生气表现)呈现出魔术般的效果”[4]。

图3-8古希腊群塑:《拉奥孔》

按照前面章节的行文惯例,接下来我们同样择取一个案例来继续深入分析雕塑艺术的特点。这个案例就是罗丹的《思想者》(图3-9)。

图3-9罗丹:《思想者》

罗丹,1840年出生于法国一个穷人家庭,是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雕塑家,西方雕塑史上第三个高峰期的代表性人物。1880年,官方委托他为准备修建的博物馆完成一件雕塑。罗丹依据但丁《神曲》中的故事,准备创作包括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地狱之门》是罗丹一生最有雄心、最为非凡的事业,但由于种种原因,计划未能实现。但他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想时,却完成了成为其艺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者》。

《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形体美与性格美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他以《神曲》作者但丁为蓝本,表现了一个正在凝神思考的人:低垂着头,默视着下界,右手托着下颌,弓背蜷腿,肌肉紧张收缩,流露出深沉而痛苦的内心情感。整个身体造型构成了一个凝重的问号,意味深长……罗丹说:“这个雕像代表最苦闷的罪人和最不幸的判决者。”所以我们看到“思想者”同情、怜悯人类,但又无法对那些罪犯下最后的裁决。他身上有一股亟待迸发的巨大力量和下界形形色色的人类罪恶,构成了一对矛盾。作者这种内在苦闷的情感,借助面部的表情刻画了出来。他突出的前额和眉弓,让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沉思苦闷的感觉。这是形体和思想感情相得益彰的表现技法,外在的形体和内在的精神有机统一了起来。

《思想者》是建立在对自我灵魂内省的基础之上,是自我发现的象征,也是罗丹思想的写照,更是罗丹对人生痛苦之永恒意义理解的产物。所以它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肉体的造型,而是一个尚未完成的痛苦的过程。尤其是在20世纪初,人们把《思想者》当做改造世界的智者的象征。

三、摄影艺术

摄影是19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1839年8月,法国科学院和美术院召开联席会议,公布了法国舞台艺术家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宣告了摄影的诞生。今天,摄影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教育、新闻包括日常生活领域,其实用性、纪实性深得人们青睐,而它的艺术性潜能也曾有力地推动了电影、电视和摄像机的产生。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摄影的发展非常迅速,前后产生过多个流派。代表者主要有:(1)写实主义摄影。该流派发端于1853年,强调“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纪实性,同时又反对被动地、纯客观地反映物象,要求摄影体现出摄影者的见景生情和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判断。1990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照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2)绘画主义摄影。是在绘画观念影响下出现的摄影艺术流派,运用绘画原理、规则创作,采用布景、翻拍、底片叠印、照片拼合等手法,力臻于绘画效果。于1851年发端于英国,代表作如奥思卡·雷兰德的《两种人生》,其以壁画式多中心和情节连续性的画面,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倍生似真似幻的意境。(3)印象主义摄影。其自印象派绘画获得灵感,于19世纪60—80年代的法国盛行。提倡软焦点镜头摄影、布纹纸洗印,追求印象画派式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如拉克罗亚的《扫公园的人》,照片就像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4)自然主义摄影。因1889年英国摄影家埃默森《自然主义摄影》一书的出版得名。基于对画意摄影流派的保守性的反动,提倡对自然的直接感受,并直接记录下感受到的自然现象,反对有意的安排或设计。例如埃默森在诺福克郡户外拍摄的《收获》,不加任何干预和修饰,基本上保持了农民田间收获的真实场景。

从摄影样式的角度看,摄影也有几大代表性类型。比如:(1)人物摄影。又称肖像摄影,是通过拍摄人物外貌、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精神内涵的摄影。人物摄影最高的审美标准是以形传神、形神兼备。(2)风光摄影。是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类别,其不仅要表现大自然的美,还要表现拍摄者对自然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3)舞台摄影。指拍摄文艺节目(舞蹈、戏曲、演唱、演奏、杂技等)演出过程中的剧照,另外也包括舞台新闻之类的照片。要求抓造型、抓神态、抓气氛,同时还需拍摄者掌握特定文艺节目的剧目特点以及表演风格。(4)体育摄影。指以表现各种体育运动中竞技者的技术水平、健美身姿和优异成绩为内容的摄影样式。通常需要将被摄对象放置在或惊险、或动情、或幽默的一刻来展示。

如果要概括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基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揭示:

(一)纪实性

早在一百多年前摄影刚诞生之初,自然主义摄影家埃默森就说:“摄影具有一种可怕的真实性。”[5]这种“可怕的真实性”就是纪实性,因为摄影这玩意儿离现实太近了,它不仅实用,更是在直面人生。在摄影出现以前,绘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承担着纪实的使命。与绘画相比,摄影具有双重的瞬间性,它能够瞬间地记录下特定对象的瞬间场面,例如哈德罗·埃杰顿拍摄的《子弹穿过有机玻璃时的冲击波》。这就意味着我们能以光速真正地留住对象世界的图像——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首先表现在它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从而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其次,这种纪实性还表现在,它必须对客观物质进行现场拍摄,而不能像绘画那样通过历时性来表现所观察到的瞬间情景。最后,价值零度也是摄影纪实性的基本要求。比如亨利·布列松的“名人”系列,甚至包括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非洲儿童”(图3-10)、《migrantmother》等作品,冷峻、客观是照片的直观立场,至于看照片的人“读”出其中的人文倾向云云,那只能说是摄影纪实性所产生的效果和力量。

图3-10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

(二)艺术性

摄影是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如果把摄影仅仅理解为对视觉经验的记录、匡正或补充,这还不足以说明摄影的艺术性。摄影艺术是视觉的艺术,摄影作品使用视觉语言给观众以美感享受,并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和共鸣。

首先,摄影师需融入主观情绪。摄影依据真实物象,通过镜头瞬间的选择和暗室技术的处理达到某种表达的目的,但必须输入摄影者的主观理解和情感认知,以此来作为艺术所必需的创造性品格。其次,摄影的过程是艺术形象的构造过程。摄影师应熟练掌握摄影的语言和技巧,运用光线、影调和画面构图三种造型手段。光线是造型的最基本元素,摄影时需要考虑用光的光度、光型、光位、光质、光比、光色等。影调是黑白照片上所表现出来的明暗层次,摄影时需要通过形块的深浅处理达到景与境的统一,从而打动观众的内心情感。画面构图就是取景,一幅照片总是由主体、空白、前景、背景、陪体五部分组成。其中,主体是画面的中心;空白能突出主体,组织画面秩序,还能达到“计白当黑”的艺术效果;前景可以展示空间感和透视感,使画面达到均衡,可以渲染时间、季节和地方特色;背景能够丰富摄影作品的主题内涵,使形式美与内容美和谐统一;陪体是主体的装饰和美化,是摄影艺术必不可缺少的要素。总之,画面构图能将以上五个部分按表达主题的需要,恰当组合,使之形成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

值得强调的是,摄影艺术不仅是纪实的、艺术的,也是实用的、技术的,是技术性最强的一门艺术。

首先,自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开始,从湿版到干版,从黑白到彩色,从银盐到数字,每一次技术上的革新都为摄影家的创作带来了便利和变革。一架小小的照相机,是几何光学、物理光学、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等高科技的结晶。数字摄影时代的到来,更使摄影艺术的发展对现代科技的依赖愈发强烈。其次,熟练掌握相机、胶卷、晒箱、放大机等设备的使用是摄影师必备的技能。摄影技术一方面提供再现现实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提供改变现实的手段。比如拍摄姿势的选择,不光是出于稳定性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最佳取景的需要。摄影曝光的多少,往往影响潜影的形成,而快门则能留下物体的动感。要想使作品具有形式美,必须掌握取景的要诀。要使拍摄的内容能够“凝结”,必须掌握暗室冲洗技术。事实上,不少艺术性很强的照片正是暗室技术处理的结果。单从影调来说,强反差拷贝片可以产生版画式黑白效果,色盲片可以产生浮雕般的质感,而中途曝光则可以在物象周围形成鲜明的轮廓线。正是因为技术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摄影作品能够很好地留住现实的瞬间,也给了“瞬间”一种艺术性的呈现形式。

欣赏一幅经典摄影作品——卡什的《丘吉尔》(图3-1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