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艺术导论邹跃进 > 第三节 表情艺术(第1页)

第三节 表情艺术(第1页)

第三节表情艺术

从艺术的本性、根源角度讲,一切艺术都是表情的艺术。但是,这里所谓的“表情艺术”主要指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形式。这是因为,尽管所有艺术都蕴含着艺术家主体性的情感,但只有音乐和舞蹈,它们直接将这种主体情思“身体化”,作为形式的身体语言与作为内容的思想情感实现了“在场性”的高度统一。因此,我们仅以“表情艺术”的狭义来指称音乐和舞蹈艺术。

一、音乐艺术

音乐(music)指以人声或乐器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来创造情境,直接抒发感情、反映生活的表情艺术。音乐的基本语言是节奏、旋律、和声、复调等,总之要发声,是一种典型的“以声(音响)表情(情感)”的艺术。

作为音响的艺术,音乐使用的材料是由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因此其只能诉诸听觉。但是,作为艺术,音乐所需的不是一般的自然音响,而是具有确定音高的符合规范的“乐音”。而所谓“音高”是指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声音听觉属性。音高有低、中、高之分,且有一定的表现力,如低音深厚、沉重,中音宽广、温和;高音明亮、轻快等。不同的音高与音长组合,构成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旋律。与之相关,音乐中还有所谓的音强与音色。“音强”指的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声音听觉属性。音强变化是音乐表现丰富性的重要因素,旋律完全相同的音乐,以不同的音强演奏就会获得表现性的变化,而没有强弱变化的音乐听上去枯燥、平淡,很难谈得上表现力。“音色”即声音的色彩,是不同人声、乐器及其组合在音响上的特色。音色由构成发声体的材料决定,通过音色对比和变化,同样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作为时间的艺术,音乐具有明显的动态流动性。可以说,音乐之所以能够对人的情感进行表现,并对客观的事物予以描绘,都是基于其动态特征。比如,音乐善于表现人的情感,是由于人的感情的情绪变化能引起人的肌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呈现为一定的运动形态。它和音乐的运动形态一样,存在着高低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色彩的浓淡等,格式塔心理学把这种完形性叫做“同构关系”。正是这种“同构关系”,为音乐表达人的情感提供了可能性。例如悲痛至极的管子曲《江河水》、深沉抑郁的二胡曲《病中吟》、欢快喜庆的古筝曲《闹元宵》、优美抒情的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等,之所以能把不同情境下的诸种情感表现得深刻而细腻,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乐曲出色运用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动态“同构关系”,从而呈现一种动态美。

作为情感的艺术,音乐具有强烈的表情性。上面提到,比之其他艺术,音乐更接近情感本身,它是一种“**的语言”。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之一,音乐的特征在于“以情动人”。而音乐之所以能以情动人,是因为:第一,音乐的世界与情感的世界都是非空间性与非物体性的,二者都处于流动状态与变化过程中,二者都在兴奋与安静、紧张与解决的对立运动中发展。第二,音乐的各种要素比之视觉的各种要素,往往具有更强的情绪内涵。“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和音响的色调变化,在运动中表现感情的变化发展。”[1]例如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主部主题,所表现的基本情绪是欢快、明朗和乐观,音乐中采用的就是与这种感情运动形态相类似的活跃、跳动的旋律,以及快速的节奏和小提琴高音区的明亮音色。而在柴科夫斯基的交响幻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运用的是富有突发性的节奏、较强的力度、不协和的和声和不规则的大跳音程等手法,表现了家族之间格斗的愤怒情绪。所以,当我们说一部作品“美”,不仅是在体验其所带来的情绪反应,而且在此获得充足的美感;不仅是在说“我能理解它”,而且是在说,“我认同作品的内涵”,即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可见,音乐美比之其他艺术美更具有情感特征,甚至这种美就是情绪或情感本身。

以上是就音乐艺术的三个基本特征作了扼要的描述。由此延伸一点,那就是就音乐艺术的审美实践而言,窃以为,需要引起我们最大关注的是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形式美,表现出丰富而不同的文化特色。正如音乐学家们所认识到的,亚洲音乐以旋律的线性思维见长,欧洲音乐以和声的多声部思维为主,而非洲音乐则以异常丰富的节奏为人们所称道。但不管在审美风格上有何不同,音乐的形式美启示都涉及节奏与旋律的美感问题。其中,“节奏”与“节拍”有关,是节拍在强弱和长短两方面的组织形态。规律交替的节拍一般称作“韵文式节奏”,而自由散板则被称为“散文式节奏”,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音乐中,节奏是“骨架”,有重要的表现功能。节奏还可以从音乐中独立出来,对人的生理反应起激发的作用。而“旋律”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曲调”,指相继发声的一条音高线,由乐音、节奏以及抑扬顿挫的韵律构成。旋律线条的起伏有着重要的表情意义:水平式旋律线情绪平稳、舒缓;上升式旋律线有紧张度增长、情绪高涨的意味;下降式旋律线则与松弛、缓和、低落、悲伤的情绪有关。所以对许多人而言,欣赏音乐几乎就是欣赏美的旋律,各民族音乐最重要的文化气质通常也表现在各富特色的旋律中。如蒙古族“长调”的旋律韵味悠长,节奏自由,意境开阔,表现出草原文化的特点。藏族的“果卓”旋律节奏整齐,回环往复,富于舞蹈性,表现出高原文化的特点。而新疆维吾尔族许多音乐旋律,既有特殊的音律和独特的节奏,也有非常热烈的舞蹈性的和极富动感的旋律,表现出绿洲文化的鲜明特征。

下面我们结合两个经典作品来对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略作分析。

首先看中国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图3-13)。

图3-13冼星海指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生练唱《黄河大合唱》(1939年)

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大型声乐代表作品。该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整个作品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影,展示了黄河两岸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此来激励中国人民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艺术作品总是有它背后的“故事”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是: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赴吕梁山地区工作,在陕西宜川县壶口瀑布附近,东渡黄河。当时,黄河的惊涛骇浪和船工们英勇搏斗的精神立即激起了诗人的创作欲望。随后,他又在战斗的生活中不断酝酿、构思,终于于1939年年初回到延安不久,顺利地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首长诗的创作。尔后,冼星海为长诗谱曲,于是便有了史诗般的《黄河大合唱》套曲。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该交响乐作品共有九个乐章,分别是:《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生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生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生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怒吼吧,黄河》(合唱)。不过一般演出中都略去了其中配乐诗朗诵的一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所以也可以说是八个乐章,每章曲首都有配乐朗诵环节。其中,我们着重看看脍炙人口的第七章《保卫黄河》。这是一首以“卡农”(复调音乐的一种技法)形式所写的进行曲,其与第六乐章《黄河怨》在情绪上形成强烈对比。快速下行的动机与逐级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雄形象。“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开头便紧接一个二部“卡农”,犹如咆哮的黄河,后浪推前浪,犹如觉醒的群众,万众一心,奋起地保卫家乡!乐曲在进入三部“卡农”时,各声部插入“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乡土气息,也使得轮唱更加生动、活泼,更加风趣。接着,转入下属调即F大调,由乐队演奏主调,再转入降E大调齐唱,比原来的齐唱提高小三度,因此歌声更加明快有力、激动人心,表现了抗日队伍发展壮大,势不可挡,终于把侵略者淹没在了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再来看西洋器乐作品《月光奏鸣曲》(图3-14)。

图3-14《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独奏曲中的代表作之一。该曲又名《升c小调奏鸣曲》,写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该曲当初并无“月光”之题,之所以被称为《月光奏鸣曲》,是因为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勒勃曾把该曲第一乐章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由此而得名。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所谓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开来。实际上,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琪察尔迪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朱丽叶是伯爵的女儿,跟贝多芬学弹钢琴,两人因此真诚相爱,但是由于门第的鸿沟,他们相处一年便分手了。可以说,爱情曾在贝多芬暗淡的心房投下了一道阳光,使他感到“人生若能活上一千岁,有多么美妙”;但爱情破灭后的痛苦,又更加使人难以忍受。贝多芬正是在这种失恋的沉痛打击之后,把由于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的悲愤全部倾泻在了这首曾经感情激动而炽热的钢琴曲中,并以此曲题名献给自己的爱人——朱丽叶·琪察尔迪。

第一乐章为单三部曲式,和缓的慢板。这个充满柔情、沉思和哀痛的乐章,与“月光”这个富于诗意的标题,紧密地联系着乐曲,由柔弱的不绝如缕的三连音开始。在平静、清晰的和声背景上,出现一支如歌般的主题旋律,仿佛是一边沉思、—边喃喃自语地在倾诉蕴藏内心的忧伤;同时通过音区、和声、节奏的变化,细腻地展示出作者心情的波动。在本乐章中占据优势的内心悲哀,并不排斥其他情绪的表达,如激动、悲痛中的幻想等等,这一乐章所表达的情感是十分丰富而动人的。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小快板。在悲哀、沉思的第一乐章与激动的第三乐章之间,插入了优雅、轻盈且具有谐谑曲性质的第二乐章。它是第一、三乐章的纽带,缓和了第一乐章的忧郁气氛。大音乐家李斯特曾形容这一精巧的乐章是“开在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第三乐章为奏鸣曲式,急板。这一乐章是全曲的重心,表现了作品内部的冲突,许多鲜明的音乐形象的对立和斗争,都统一在急速的运动里。激动升腾的主部,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从低音区急速上升到高音区,热烈狂暴的乐思,犹如奔腾的怒涛,无所顾忌地向前冲,充分展示了贝多芬作品中所特有的威力,也表现了贝多芬那种追求人生真谛的渴望和与命运搏斗的无畏精神。结束部较为庞大,好像是第二个展开部,内心斗争的戏剧性、狂暴猛烈的激动,在这里达到了全曲的**。

总体观之,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布局大胆,富有创造,具有动人的音响效果。它深刻展示了音乐家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斗争,同时也表现了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力量,从而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崇高美的享受。

二、舞蹈艺术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够像舞蹈一样与人的身体直接相关。舞蹈,就是以身体动作为表现手段,通过审美的组织来创造形象、表达感情的表情艺术。从舞蹈的物态化呈现看,舞蹈所创造的形象是—种直观的动态性形象。与之相关,舞蹈呈现出以下—些基本的审美特征: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