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艺术导论超星尔雅答案 > 第四节 语言艺术02(第2页)

第四节 语言艺术02(第2页)

下面以《牡丹亭》(图3-20)中的“游园”选段为例,进一步体会剧本艺术的语言魅力。

图3-20汤显祖:《牡丹亭》

【绕地游】(旦上)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栏。(旦)“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罗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旦)好天气也!。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瑱。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翦,听呖呖莺声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

【尾声】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妆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

关于汤显祖的《牡丹亭》,我们在“综合艺术·戏曲艺术”的章节部分还将作详细的分析。这里,我们仅选取其中的“游园”一节,主要从剧本(而不是戏剧)的角度来稍作赏析。

“游园”一段写的是:受情诗《关雎》的启发,在使女春香的鼓舞下,杜丽娘大胆违背父母、塾师的严厉训诫,第一次私自走出囚笼般的深闺,在大自然中真正体验到了良辰美景。她痛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端地埋没在小庭深院中,由眼前的春光易逝倍感韶华难留,从而触发了她的自我觉醒。显然,杜丽娘的所作所为,既有对森严礼教的不满,也有对大自然和青春的热爱,还有对春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

上面所录几曲,可以窥探到一位封建社会中的妇女那种内心的痛苦和对自由的向往。《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三曲描写了杜丽娘游园前的心情,既写了她对美好春光的向往与对青春的热爱,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她初出深闺所产生的彷徨与娇羞。黄鹂的鸣叫唤醒了杜丽娘的春情,春天的晴丝勾起了她内心的情思;面对撩人的春光,她要违背父母的管教,去后花园赏玩春光。然而长期的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心里又有所顾忌,于是她欲行又止,彷徨犹豫,经过一番挣扎后,“情”终于战胜了“理”。接下来,《皂罗袍》《好姐姐》《隔尾》三曲是杜丽娘游园时之所唱,既描写了明媚烂漫的春色,又表现了杜丽娘内心的感伤和对封建礼教的不满。满园的“姹紫嫣红”,却“都付与断井残垣”。触景生情,杜丽娘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虽年已及笄,但由于父母的严厉管教,使她不能“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游园本是解闷,不料这春光引发了她内心的春情,激化了自己与封建礼教的矛盾。因此越游愁越重,内心的感伤和幽怨无法排解,于是便有了下半出的“惊梦”。

总体来看,“游园”在艺术上较“惊梦”——至少在语言艺术层面上——似乎更有独到之处。如作者对杜丽娘微妙的心理活动、复杂的思想感情的描写,往往通过主人公对周围事物(如穿衣、对镜等)和周围景物(如花鸟楼台)的主观感受细腻地体现出来的。通篇采用寓情于景、以景称情的表现手法,明写春景而暗写春情,从而达到了一种情境交融的完美境界。此外,整节曲词华丽优美,化用成句,语带双关,委婉含蓄,既生动、真实地刻画出杜丽娘的大家闺秀的身份,又提升了全剧的艺术品位。

[1]《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见《鲁迅全集》,第6卷,9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见《鲁迅全集》,第7卷,23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论诗三匝》,见《沫若文集》,第10卷,19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臧克家:《学诗断想》,67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

[5]《两地书·三二》,见《鲁迅全集》,第11卷,9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27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素好倒装式抒情,明明是自己喜欢别人女孩子,偏写成是女孩子喜欢自己;自己害了相思,便想象出对方正害着相思。这其实是一种“异装”心理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阴柔美的展示。

[8][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59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

[9]同上书,70页。

[10][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72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

[11][法]巴尔扎克:《论艺术家》,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0册,10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6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朱光潜译,25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老舍:《老舍论创作》,18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5][美]布罗凯特:《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胡耀恒译,28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16][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满涛译,8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17][清]李渔:《李笠翁曲话》,36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

[18]老舍:《戏剧语言》,载《剧本》,1962(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