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换届十严禁的内容是什么 > 第十七章(第2页)

第十七章(第2页)

这时夏雨菲正在端水果,倒茶水,低着头,没有否认,也没有吭声,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杨鹏见状立刻接过话茬儿,尽量轻松地说道:“是的,我们是校友。我在学校读研的时候,夏雨菲是大一。虽然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个系,但确实是正儿八经的校友。”

听了杨鹏的话,反倒没人作声了,现场顿时沉寂起来。

“是啊,夏雨菲,你那时候认识杨鹏吗?”看到大家不说话,徐帆又问了一句。

杨鹏一时语塞,本想继续作答,却不知道该怎么说。

只听夏雨菲大大方方地说:“当然认识啊。杨鹏省长那时候是学生会主席,学校搞活动,我们都知道的。”

杨鹏明白,这是夏雨菲有意给他解围打圆场。

夏雨菲不想让他尴尬,但他还是感到格外窘迫。

因为夏雨菲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竟然没有看杨鹏一眼,也没有露出那种热情客气的表情。

这一切当然都被身边的任月芬看在眼里,但任月芬把话题岔开了,她对夏雨菲的姥姥很恭敬地问道:“马老师啊,听说您在部队文工团当过团长,还演过电影?”

“嗨,都是瞎传。什么团长不团长的,当时就是个演出队,大家都是队员,年龄大点,做个领头的,只能算是个队长。演电影就是个跑龙套的,有个电影临时需要个给部队慰问演出的镜头,就把我们当时的节目演出录了一遍,那算是什么演电影。”老太太字正腔圆,但说出来的话温文尔雅,十分谦和。

“看您年轻时候的照片,比现在的明星漂亮多了。”徐帆指着墙上一张放大的老人年轻时的照片说道。此话不是客套,那张照片确实眉

目如画,风姿绰约,尽管不施粉黛,却是玉貌花容。

“谁没有个年轻的时候啊,我们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漂亮,只要能跑能走能吃苦,演出能有大嗓门,那就是好姑娘好队员。”老人家依然把自己说得普通平常,却让人肃然起敬。

“您和梁将军是哪年结婚的啊?”

“快解放那一年。”老太太立刻乐呵呵地说道,“重阳节,那天下大雨,我们临时住的新房漏水,把家里的被子都淋湿了。当时他们团里的几个笑话他,说他结婚这么晚,耽误人家姑娘这么久,老天爷也不饶他。当时我二十五岁,老梁三十岁,大家都说我是文工队里最后一个结婚的姑娘。那时候,女孩子十六七岁都结婚抱孩子了。结婚晚,其实也不能怪他,当初我俩一起发过誓的,抗战不胜利就不结婚。大家都以为我们会等老了,没想到就几年工夫,日本鬼子就投降了。又一眨眼,全中国都解放了。”

夏雨菲姥爷一直在一旁微微笑着,不插话也不置可否,看样子老两口感情深厚,家里暖意浓浓。

等到前面的客气话说完了,任月芬终于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任月芬带来的两张老照片已经发黄,但照片上的人影仍然十分清晰,栩栩如生。

姥爷梁志成一看就分外激动起来:“没错,这就是我们的团长!当时有个战地记者要采访我,就给我和团长照了一张。”

“是记者给您拍的呀,哪里的记者啊?”任月芬十分感兴趣。

“好像是一个美国女记者,中国话说得还可以。她说我们是英雄,用那么简陋的武器,竟敢伏击日本鬼子的一个中队。”梁志成话语铿锵有力,十分洪亮。

“那是一次伏击战吗?”任月芬问。

“对,我们连那次牺牲了二十六名战士。”这么多年了,梁志成依然记得清清楚楚,“那次我们硬是把他们击退了,一共干掉了七个鬼子。那个女记者说,你们太不容易了,每个战士只有两发子弹,每个班只有一颗手榴弹。这样的部队敢和日本兵拼死战斗,这样的事全世界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

大家一阵静默。

“那个女记者为什么给您和团长拍合影呢?”任月芬继续问。

“那个记者先采访了我们团长,团长让她看了我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其实也不是什么信,那是我们上战场前,每个战士准备留给父母的遗书。”

“哦?那时候就这样了啊。”任月芬看来知道这样的事情,但不知道写遗书的做法在抗战时就开始了。

“对,上战场前都要写遗书的。”梁志成继续说道,“团长说,我写的那封遗书,把那个女记者看哭了。”

“所以也采访了您。”任月芬问道,“您当时在遗书里都写了什么?”

“就是几句大白话。”老人家说得十分坦然,“因为当时我父亲也在前线牺牲了,家里就只剩了一个老母亲。我就在信里写了这么几句话,我说娘啊,如果儿子牺牲了,您一定要记住,您的儿子参加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咱们八路军打鬼子,是为了所有的穷人打天下。娘把我养大成人,我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让娘能吃饱饭。儿子如果牺牲了,您一定要明白,儿子是为了娘不再挨饿牺牲的,是为了天下的穷人牺牲的。”

现场又是一阵沉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