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中古史思维导图 > 第三节 捷克(第1页)

第三节 捷克(第1页)

第三节捷克

一、捷克地区的早期国家

捷克人属于西斯拉夫人的一支,居住在易北河上游一带。公元5—8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斯拉夫人的原始社会解体,开始了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捷克各部落在反对阿瓦尔人的斗争中逐渐联合起来,公元623年左右形成以萨莫大公为首的公国,史称“萨莫公国”(623—658年)。萨莫大公率领族人不但打败了阿瓦尔人的进攻,而且还击败了法兰克人的入侵。但是,萨莫公国的基础并不巩固,公元658年,随着萨莫大公死后,公国亦即瓦解。

9世纪初,以莫伊米尔大公(830—846年在位)为首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国家(830—906年),都于维利格勒,版图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等地,成为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这时期的西斯拉夫人已较为广泛地使用铁器,手工业和商业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莫伊米尔的强大使邻国东法兰克王国感到不安。东法兰克国王日耳曼路易干涉大摩拉维亚的内政,推翻了莫伊米尔的统治,让莫伊米尔的侄子罗斯提斯拉夫(846—870年在位)继位。与此同时,德国人不断对斯拉夫人的领土进行扩张,曾一度占领了整个大摩拉维亚。德国人推行歧视斯拉夫人的政策,强迫当地居民信奉西方基督教,并用拉丁语做礼拜。这些自然引起大摩拉维亚人的不满。罗斯提斯拉夫想乘机摆脱德国人的控制,于是请求拜占庭派教士来大摩拉维亚布道。

863年,拜占庭派遣以西里尔和美多德兄弟为首的布教团前往大摩拉维亚。他们通晓斯拉夫语言,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文字,并将《圣经》翻译成斯拉夫文。他们还用斯拉夫语传教、做礼拜。他们培养斯拉夫人出身的教士,使大摩拉维亚教会逐渐摆脱德国人的控制而独立。西里尔和美多德兄弟的传教活动得到罗斯提斯拉夫大公的支持,却遭到德国教会的仇视。870年,在德国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下,斯维亚托波尔克(罗斯提斯拉夫大公的侄子,870—894年在位)推翻罗斯提斯拉夫大公的统治,夺取政权。斯维亚托波尔克最初得到德国封建主的扶植。但是,不久德国封建主对他表示怀疑,将其逮捕,改由德意志伯爵暂时管理大摩拉维亚,并对当地居民实行高压统治,大肆迫害拜占庭的传教士。美多德被捕下狱(西里尔于869年死),遭到严刑拷打。德国封建主的暴行遭到大摩拉维亚人民的强烈反抗。871年底,爆发了由斯拉伏米尔神甫领导的起义,给德国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为了镇压起义,德国统治者释放了斯维亚托波尔克,想借其手扑灭人民反抗的烈火。但是,斯维亚托波尔克并未遵照德国封建主的意图行事,而是倒向起义者方面,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德国军队。经过战斗,斯维亚托波尔克重新恢复政权,下令从狱中释放美多德。美多德于885年去世。他死后,拜占庭的传教士在大摩拉维亚受到排斥,最后被驱逐出境,德国传教士的势力在大摩拉维亚又占据上风。

9世纪末,大摩拉维亚统治者内讧频繁,国家分裂,最后形成两大政治联盟:一是以兹里察公爵斯拉夫尼可夫家族为首,中心在里比茨城;一是以捷克公爵普舍美斯家族为首,中心在布拉格。双方不断进行战争。906年,匈牙利人趁大摩拉维亚内讧之机,大举进犯,将其灭掉。此后,捷克从大摩拉维亚分离出来,逐渐形成独立的国家。

996年,捷克公爵依靠教会的支持,打败对手,统一了捷克各部,建立起普舍美斯王朝(996—1306年)。

二、封建关系的确立和经济发展

捷克的封建化过程开始于大摩拉维亚时期,发展于10世纪,基本完成于12世纪末。

10世纪,在波列斯拉夫一世(935—967年在位)统治时期推行采邑制,受封的亲兵获得大量的土地,成为封建贵族,同时,教会也被赐予大量土地,成为封建统治阶级。这一时期,广大农民农奴化,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11—12世纪,捷克原有的奴隶——阿特洛克被分给份地,他们的地位有所上升,融合在农奴之中。

12世纪,捷克的封建贵族分为两个阶层:上层称为“潘”,由大封建贵族构成;下层称为“骑士”,由中、小封建贵族构成。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之后,捷克的生产力有明显的进步。11—13世纪是捷克经济平稳发展时期。

农业方面,耕地面积扩大,三田制逐步推广,铁制农具得以普遍使用。

手工业方面,农村家庭麻纺业和毛纺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同时,其他手工业行业也兴盛起来。

采矿业和冶金业方面,捷克的采矿业发展较早,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捷克采矿业以采银业为主,同时还开采铁、铅、锡、金等。12—13世纪,银矿的开采发展迅速,捷克的白银产量占欧洲的首位,特西勃尔、古登堡等地都成为重要的银矿开采中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脱离了农业而独立,从而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1—12世纪,捷克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特别是在矿区,不断有新建城市出现。当时捷克的著名大城市有布拉格、比尔森、埃格尔、阿斯特拉瓦等。

城市兴起之后,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较快,促进了捷克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布拉格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捷克的对外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与匈牙利、威尼斯、俄罗斯以及西欧都有贸易往来。外国商人在捷克享有贸易特权。

三、德国殖民

捷克在历史上曾长期附属于神圣罗马帝国。

11—12世纪,捷克的统治者为争夺政权发生内战,战争结果是弗拉提斯拉夫王公获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请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他的政权。这给德国封建主干涉捷克提供了可乘之机。10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授予弗拉提斯拉夫二世(1062—1092年在位)国王称号,但王位不得世袭。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弗里德里希(即弗里德里希一世)为了酬谢捷克公爵帮助德国远征意大利,准予捷克王位世袭。13世纪,捷克国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侯之一。

德国封建主对捷克的土地和矿藏垂涎已久。从12世纪起,德国开始大规模地向捷克移民。大批德国人像蝗虫一样成群结队地涌入捷克。首先移民而来的是德国的高级教士,他们大肆掠夺捷克的土地,几乎霸占了捷克全国一半的耕地。这些德国人还控制捷克的教会和修道院,窃取了许多重要教职,如主教、修道院院长等。德国人把持的教会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还从德国招徕大批骑士,让他们分享捷克的土地,奴役捷克农民。

德国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步德国高级教士之后尘,大量涌入捷克。他们建立自治城市,享有各种特权,沿用自己的法律。许多德国的商人变成了捷克的城市贵族。

德国殖民对捷克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在捷克国内形成了一个以德国教俗封建主为主体的特殊社会集团,控制着捷克的经济、政治命脉。这个集团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享受种种政治特权。另一方面,捷克贵族逐渐日耳曼化。他们接受德国人的影响,抛弃本国语言而改用德语,竭力模仿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穿着打扮,并以与德国贵族攀亲为荣。捷克国王的日耳曼化尤其为甚,例如,13世纪的捷克国王瓦茨拉夫一世只讲德语,并用德国语言写作诗文。

四、14世纪的经济繁荣

14世纪初,捷克开始了卢森堡王朝的统治(1310—1437年)。捷克经济在14世纪获得很大的发展,其中采矿业尤为突出,白银的产量每年高达10万马克。新开采的库特纳山银矿收益丰厚。此间,冶铁业也获得很大的发展,铁制耕犁以及镰刀、铁斧等得以广泛使用。

随着经济的繁荣,城市发展迅速,到14世纪末,捷克大约有100座城市,手工业行业多达200多种。首都布拉格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时期,捷克的呢绒纺织业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的大作坊,捷克生产的呢绒在欧洲享有盛誉。

城市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货币地租随之流行。从14世纪开始,捷克对外输出农产品。

14世纪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捷克王权的加强。国王从采矿业和其他方面取得丰厚收益,成为当时欧洲有名的富翁。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捷克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地位不断提高。1347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一世(1347—1378年在位)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四世。他在捷克大力推行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在他统治期间,布拉格城市特权受到保护,国内市集贸易进一步繁荣。

五、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封建主享受奢侈生活的欲望。为了攫取更多的货币,他们加紧对城乡人民的盘剥。移居捷克的德国封建主更是横征暴敛,十分贪婪。14世纪,捷克的德国封建主不断加重剥削和压迫,使得捷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