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史中古史 > 第二节 德国和意大利的分裂割据(第3页)

第二节 德国和意大利的分裂割据(第3页)

4。简述英法农民战争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5。分析从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原因和影响。

[1][英]F。E。霍利迪:《简明英国史》,2~3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另见[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上册,22~23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2]1英里=1609。344米。

[3]阿尔弗烈德是爱格伯特的孙子。他不仅废除义务兵役制,建立起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且创建了海军。此外,他注重研究历史,主持编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以记述本民族的光辉业绩。他像查理大帝一样,从英格兰、威尔士和欧洲大陆广揽学者,将拉丁文古典文学译成盎格鲁—撒克逊语,为繁荣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4]1英亩≈4046。86平方米。

[5]决斗一般适用于有关重罪的上诉。“神裁法”就是用沸水或灼铁施之于被告的肢体,以测知神命,裁定是否有罪,如要求被告人从滚沸的大锅中取出石头,或用手握着灼热的铁棒走向指定的地点。几天以后,如果手伤痊愈,即判无罪;如果手伤发生感染,即判有罪。同样,还可将被告用绳子捆好后投入湖里或池塘中,倘若他的身体下沉,说明他是无辜的;身体漂浮便是有罪,因为纯净的清水不容罪人。参见[美]C。沃伦·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英]弗雷泽:《历代英王生平》,54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7]以上所引条文均出自刘启戈、李雅书选译:《中世纪中期的西欧》,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8][英]弥尔顿:《为英国人民声辩》,17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9][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上册,249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另见[美]C。沃伦·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25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4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1][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五至十五世纪)》,289~2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2]约翰·威克利夫(约1324—1384年)是著名的市民宗教改革家,被定为“异端”。他的宗教改革思想深受下层群众的欢迎,他们被称为“罗拉德派”(即“穷神甫派”)。在罗拉德派那里,产生了最初的神法思想。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第44卷,823~8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4]柏柏尔人为北非土著居民,主要散居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等地。罗马人曾把这个地区变为殖民地,后有阿拉伯人侵入,但12世纪前柏柏尔部落仍相对地保有自治权。

[16]《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7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士瓦本公爵区又名阿雷曼尼公爵区。阿雷曼尼人包括一部分苏维汇人,士瓦本一名可能与苏维汇人有关。

[18]恩格斯:《关于德国的札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6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9]巴拉丁伯爵,即享王权的伯爵。巴拉丁(Palatine)原是罗马城内七丘之一,奥古斯都曾在其上建住宅,后来兼有“宫殿”的意思。德国的巴拉丁伯爵有权代表中央处理地方的法律和财务纠纷。后来,皇帝不在时,巴拉丁伯爵有权主持帝国议会和帝国枢密院。

[20]详见[德]韦杜金德:《萨克森大事记》,第46、49节。该书目前在国内可以看到三种译本:一是英文节译本,载布赖恩·普兰:《中世纪欧洲史资料集》,牛津,1971;另外还有拉丁文和俄文对照全译本,1975年莫斯科出版。imperator称号,古罗马帝国实际统治者屋大维曾经使用过,已有皇帝的意思。现在许多欧洲语言中的“皇帝”一词也是从它而来。在共和国时代,人们向获胜的将军致敬时常称之为imperator,故译为“大元帅”。

[21]恩格斯:《关于德国的札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6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2]梅克伦堡,德语意思是“伟大的城市”。该城原系斯拉夫人名城维利格勒(斯拉夫语,意思也是“伟大的城市”)。萨克森公爵占领后,改用德语名称。

[23]《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729~7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金玺诏书》译文,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2版,395~427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5]转引自[苏]科斯敏斯基、斯卡斯金:《中世纪史》,第1卷,48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26]恩格斯:《关于德国的札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6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7]《1507年威尼斯大使奎里尼关于德国情况的报告》,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2版,542~547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9]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第10卷,4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0]“天主”一词,始于我国明末万历年间。利马窦、罗明坚等来华传教,他们说中国人讲的天就是公教里的主,即“天主”,从此信徒增多。罗明坚在所著《圣教实录》中首先使用“天主”一词。

[31]双剑论认为,神权和政权是上帝的两把剑,分别授给教皇和君主,谁也不比谁优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