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中古史读书笔记 > 第二节 欧洲的文艺复兴(第1页)

第二节 欧洲的文艺复兴(第1页)

第二节欧洲的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14、15世纪以来,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初生的资本主义关系需要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观念,于是欧洲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场反封建、反正统神学的新文化运动。另一方面,11、12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思想文化的世俗化,也为文艺复兴的发生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场新文化运动是从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来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最早由16世纪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1511—1574年)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又译《意大利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里提出的,原意为“再生”“复活”或“复兴”,即古典文化艺术的复兴,后来逐渐被西欧各国学者沿用。其实,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古典文化艺术的简单复兴,而是早期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正统神学的武器,吸收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1]。它为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也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生在意大利。14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物质前提。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初步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新文化。例如,为了发展生产、改进技术、革新工具、改进运输和扩大市场,需要发展自然科学和新的经营管理学科;为了巩固资产阶级政权和扩大海外贸易,需要新的法律学;为了讴歌资本主义,需要新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等。此外,意大利还有适宜于新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和思想文化环境,在北部和中部—些发达的城市里,如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形成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由于城市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世俗文化也比较繁荣。1302年法王对教皇斗争的胜利和接着出现的近70年之久的“阿维尼翁之囚”,使教皇的威信扫地,动摇了罗马教廷的精神统治地位,从而有助于思想文化进一步冲破正统神学的禁锢。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庭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些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发生的有利条件。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复兴古典文化开始的。14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掀起了搜寻、整理、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作品、手抄本和艺术品被重新发现,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2]。人文主义者通过吸收古典文化,创造出符合早期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文化,也使意大利出现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于是开始了“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伟大时代”[3]。

二、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内核,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为中心,研究与人有关的世俗学问,如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主张与正统神学根本不同的人本文化,反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

在中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天主教会宣扬:宇宙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世界的主人,只有上帝才是全知全能的;而人生而有罪,卑微渺小,只能听从上帝的摆布,成为上帝驯服的奴仆和羔羊。人文主义者则明确指出:要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自己的主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他们颂扬人的权威、人的价值、人的高贵和人的伟大。例如,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但丁说:人的高贵,就其所完成的业绩而言,超过天神的高贵。人文主义者赞美“人性”,贬抑“神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世俗追求。他们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现世的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追求现世的幸福和自由。他们用诗歌、绘画等各种文艺形式来宣扬人的现世享受,并证明人所追求的个人幸福是出于“天赋人性”。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权”,反对“神权”,主张自由平等。他们嘲笑贵族和僧侣的愚昧无知,蔑视贵族的世家出身,主张不能以出身和门第而应以智慧、品德和才能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有的人进一步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追求科学知识,反对蒙昧主义。他们号召人应该不断地学习知识,探索自然,寻求科学真理,甚至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战斗口号,努力把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文主义作为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存在着明显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例如,它所鼓吹的人权和人性,主要是资产阶级的人权和人性;它所主张的自由和平等,归根到底是资产阶级允许的自由和平等。人文主义者并不是无神论者,他们反对天主教会,却不否认宗教和上帝。他们揭露教会的黑暗与腐朽,却从不否认宗教信仰,而且努力调和人文主义与宗教的关系,这说明他们的思想观点和作品还深受宗教的影响。他们是历史唯心主义者,片面夸大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的作用,轻视甚至诬蔑人民大众。

三、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

意大利文艺复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4世纪至15世纪中叶为早期(或前期),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后期。意大利前期文艺复兴是文学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巨匠,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但丁·阿利格里(1265—1321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4]。

但丁的代表作《神曲》,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

但丁出生在佛罗伦萨没落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熟读古希腊、罗马作品。青年时曾在帕多瓦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等大学深造,对美术、音乐、诗歌、修辞、文学、哲学、神学、天文、历史、地理都有很深的研究,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00年,但丁当选佛罗伦萨的执政官。1302年,但丁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而被流放,此后近20年一直流落他乡,最后病逝于拉文那。

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新生》和《神曲》。《新生》是1291—1292年但丁为纪念女友贝德丽采而写的第一部诗歌集,包括31首抒情短诗。这些短诗以他对贝德丽采的爱恋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追求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虽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却反映了市民阶级摆脱禁欲主义的强烈愿望。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剖露作者隐秘思想感情的作品,具有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神曲》是但丁在流放期间创作的不朽诗篇,共100首,分《地狱》《炼狱》和《天堂》3篇。主要情节是描写诗人在维吉尔和贝德丽采的引导下,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的经过。作者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政治、思想、意识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深刻揭露了教会的黑暗腐败及教皇统治的罪恶,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专横以及封建割据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同时也严厉谴责了某些人的贪婪自私、高利盘剥和追逐金钱。作者还提出政教分离、君主专制和统一意大利的政治主张,提出人应该充分享受现实生活,追求理性、自由和知识等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观点。因此,《神曲》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强烈政治倾向的伟大诗篇。《神曲》用托斯坎尼方言写成,开创了文艺复兴时代用民族语言写作的先河。

但丁是跨时代的诗人,思想具有明显的新旧两种倾向;《神曲》既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又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宗教观的束缚。这表现在:他一面赞扬现实生活,同时又宣扬灵魂不灭和来世观念;一面抨击教皇和教会的罪恶,又未完全否定教皇和教会;既批判禁欲主义,又把殉情者打入地狱等。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年)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出身于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小时候随父迁居阿维尼翁,后在阿维尼翁教廷长期任职,担任教皇秘书,目睹了教会的黑暗腐败。他大量阅读古典著作,漫游欧洲许多国家,逐渐形成人文主义世界观。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因而是第一位人文主义学者。14世纪40年代初,他创作长篇叙事史诗《阿非利加》,荣获“桂冠诗人”称号。14世纪50年代初,他应邀到佛罗伦萨大学讲学,一直定居意大利。

彼特拉克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歌集》用意大利文写成,共有366首抒情诗,其中多数是爱情诗,歌颂诗人对女友劳拉的爱慕。彼特拉克的爱情诗冲破禁欲主义的羁绊,突破中世纪诗歌中隐晦寓意、神秘象征的手法,直接描写爱情,赞美人生,歌颂自然,刻画人物的美丽形象,格调清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歌集》中也有政治讽刺诗和爱国主义诗篇,抨击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表达自己痛恨封建割据、渴望意大利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彼特拉克的抒情诗,创立了十四行诗这一欧洲诗歌中的重要诗体,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年)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商人家庭,少年时曾随父经商,遍游法国和意大利。后到那不勒斯大学学习法律和文学,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从1350年起在佛罗伦萨政府任职,多次衔命出使意大利各邦和法国。晚年到佛罗伦萨大学主讲《神曲》。著有《但丁传》,此为研究但丁最初的学术著作。

薄伽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和小说。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该书用托斯坎尼方言写成,描写1348年佛罗伦萨鼠疫流行时,有10名男女青年为躲避瘟疫,结伴来到乡村一所别墅。他们为消磨时光,每人每天轮流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100个故事。这些故事取材十分广泛,有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宫廷传闻,也有真人真事。薄伽丘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注入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一部反映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杰作。《十日谈》首先把矛头指向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大胆地揭露教会的腐化和贪婪,抨击教士的伪善和丑行,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鞭挞统治阶级的昏庸和残暴。作者热情地称赞市民和下层群众的机智勇敢,赞美男女青年的爱情,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生、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十日谈》完全描写世俗生活,因而有“人曲”之称。它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对后世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在体裁上也开创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十日谈》中也有许多消极和不健康的因素,如歌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过分宣扬放纵情欲,有些描写流于低级和庸俗等。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在艺术方面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杰出的画家、雕刻家乔托·迪·邦多内(1266—1337年)。乔托生于佛罗伦萨城郊一铁匠家庭,从小当牧童,但对绘画很感兴趣,常在放牧时用尖石和木棍练画。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契马部埃发现了他,把他带到自己的画室学艺。乔托刻苦学习,不久超过业师,成为杰出的画家。

乔托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壁画,其中以1305—1308年在帕多瓦的阿累那礼拜堂绘制的壁画最为有名,被称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这组壁画中最著名的有《金门相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乔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探索用新方法创作的艺术家。他打破中世纪绘画的传统模式,用写实的方法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有立体感,并注意作品的空间效果,开始采用自然景色取代中世纪绘画惯用的金色或蓝色背景。乔托是第一个人文主义画家,他用世俗的思想感情来描绘宗教人物,把神明刻画成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他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绘画开辟了道路,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马萨乔(1401—1428年)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又一位著名画家。他继承并发展了乔托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传统,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基础。他是最先探索人体结构和透视法的画家,并发现了远近透视的一些规律。他的作品造型逼真、结构准确、比例匀称、立体感强,充满世俗气质,富于**和生气。代表作有《失乐园》和《纳税钱》。

四、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

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是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特别是被称为“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马基雅维利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列奥那多·达·芬奇(1452—1519年)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杰出的艺术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诗人。他出生在佛罗伦萨的公证人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尤其酷爱绘画。从14岁起,从名师学画,进步迅速,不久被佛罗伦萨画家行会吸收为会员,很快成为最杰出的艺术大师。

达·芬奇的绘画把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精确地运用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加之笔画细腻、造型准确、色彩调和、布局匀称,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1495—1498年为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创作的一幅壁画。它取材于《圣经》故事中关于犹大出卖耶稣的传说,着重刻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对众门徒宣布“你们当中有一人要出卖我”时,各个门徒不同的姿态、动作和表情。画家依据各人不同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把每个人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在这里,耶稣和圣徒都成了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思想感情与常人无异,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幅画构图新颖,画面和谐均衡,空间和远近法的处理十分恰当,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手法都达到空前的高度。《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1506年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妻子创作的肖像画。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标志着达·芬奇艺术的最高成就。画家描绘了新时代的青春女性形象,敏捷地抓住了人物的瞬间表情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他把蒙娜丽莎的微笑刻画得极其含蓄、自然、生动、纯朴而又甜美,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幅画充分体现了达·芬奇赞美人生、歌颂人的美、把人体作为自然中最美的对象来讴歌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在透视法、明暗转移法等方面也有更大发展。

达·芬奇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杰作,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艺术理论家。他的《绘画论》对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艺术理论有很大发展。他还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自然科学的巨匠,在自然科学的很多部门以及工程技术的许多部门都有发现和发明。因此,他被誉为“万能巨子”和“人类智慧的象征”。

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1475—1564年)是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他出生在离佛罗伦萨不远的卡普莱斯镇,从13岁起投身到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纪朗达约门下学艺,后来又到洛伦佐·美第奇创办的美术学校学习雕刻。他刻苦学习多年,不仅打下良好的艺术基础,而且接受了当时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他先后到过威尼斯和罗马等地,进行学习和艺术创作。

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作品具有雄浑、豪放、宏伟和充满**的特点。他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雄伟庄严、刚劲有力,充满英雄气概,因此被誉为“市民英雄的创造者”。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和《摩西像》。《大卫像》是米开朗琪罗在1501—1504年用大理石雕刻的,高5。3米。大卫是传说中的犹太国王,少年时就打败了巨人。《大卫像》刻画了大卫在即将与巨人决一死战时的英雄气概。作者为了表现人物的健美形象和坚强意志,把他雕成了**青年。他运用精确的解剖学知识,把人物的每一块肌肉都刻画得充满活力和力量,同时用夸张手法把人物的手和腿有意地拉长和拉大,给人以非凡的巨人形象,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摩西像》是1513—1516年为罗马教皇朱理亚二世陵墓雕刻的大理石雕像,高2。5米。摩西也是传说中的犹太国王。作者以高超的技艺,刻画了摩西的英雄形象和英雄主义气概,把他塑造成为一个疾恶如仇、执法如山的理想化的民族英雄,反映了作者期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英雄人物来完成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