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中古史读书笔记 > 第五章 西亚的封建帝国(第1页)

第五章 西亚的封建帝国(第1页)

第五章西亚的封建帝国

第一节阿拉伯帝国

一、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第一大半岛和阿拉伯文明的发源地。“阿拉伯”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853年的亚述碑文中,希伯来语意指旷野、荒芜,而在阿拉伯语中是沙漠的意思。公元前530年左右,波斯楔形文字“阿拉比亚”一词即为阿拉伯。此后,希腊、罗马史家多用“阿拉伯人”或“阿拉比亚人”指称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居民。而半岛居民首次采用“阿拉伯人”称谓,见于公元前后南方的古代碑刻。在中国史书上,阿拉伯被称为“大食”,意为商人。

伊斯兰教创立时期,“阿拉伯人”主要是指半岛上的贝多因人(Bedouins),阿拉伯语义为“沙漠之子”,即指在大沙漠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半岛统一后,原作为民族称谓的“阿拉伯”同时也用作国名了。帝国形成初期,“阿拉伯人”泛指所有讲阿拉伯语并具有阿拉伯血统的阿拉伯部落,他们本身或其祖先在半岛出生;后来,“阿拉伯人”也常常用以指代那些被同化的其他民族。

阿拉伯半岛幅员辽阔,约为欧洲领土面积的14,主要分为汉志[1]、内志[2]和也门几个地区。红海沿岸的汉志和阿拉伯腹地的内志位于西北部;西南部的也门是一块难得的“绿洲”,以种植业为主,素有“阿拉伯福地”之称。半岛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除少量土地适宜农耕外,绝大部分为沙漠和草原。这里土地贫瘠,气候干燥,终年干旱少雨,夏季酷热。但是,由于半岛从属于地中海文明圈,其地理位置较为重要。从也门经汉志到叙利亚向东抵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条东西方贸易商路。东方的商品经红海运到也门,由骆驼运往巴勒斯坦,然后再转运欧洲各地。

在汉志地区,商路两旁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其中,麦加地处从也门到叙利亚、从埃塞俄比亚到美索不达米亚这两条商路的交叉点上,是半岛最重要的圣城。它的基本居民古莱西部落主要经营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麦加商队则由倭马亚家族大富商阿布·苏菲扬担任首领,他们冬去也门,夏往叙利亚,经营转运贸易。城内有赛母桑泉,适宜于商旅饮水与歇脚。还有一个由灰褐色石头砌成的立方体建筑——著名的克尔伯古庙,也就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典所称的“天房”。在古庙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略带微红的褐色陨石。阿拉伯人认为这个神物的每个凹痕都是天降圣书。除了那块陨石外,天房里还供奉着半岛诸部落各自的偶像。每年春天,当朝拜盛季来临时,古莱西商人、贵族都从热闹非凡的庙会、市集和朝圣活动中获取大量收入。雅特里布是阿拉伯半岛的另一重要圣城,地处半岛东北部,位于也门和叙利亚的通商大道上。虽然它的气候和土质都胜过麦加,却没有麦加那样极富吸引力的泉水、神庙与圣物。雅特里布住有5个部落,多数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居民在信仰上有所差别,有的信奉原始宗教,有的信仰犹太教。

公元前,也门地区曾建立过奴隶制国家。公元6世纪,半岛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不过,私有制和剥削现象已经出现,部落贵族之间常为争夺水草、牲畜(羊、骆驼和马)和奴隶而发生战争。为了控制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拜占庭人和伊朗人曾把从也门到叙利亚的阿拉伯商路当作争夺的重要目标。由于战争的破坏,阿拉伯商路湮没,商旅不行,经济萧条,人口锐减,广大下层群众如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奴隶深受其害;许多依靠过境贸易维持生计的人逐渐失业,并陷入贫困状态。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适应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需要的意识形态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二、伊斯兰教的产生

自从7世纪初期创教以来,迄今为止,伊斯兰教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阿拉伯人在历史上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实在的帝国,而且是一种伊斯兰教文化。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宗教的传播,阿拉伯民族的聚居地和伊斯兰教的影响范围也随之变化。近些年来,伊斯兰教在各种宗教中增长最快,穆斯林(伊斯兰教徒)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15,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等地区。

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约570—632年)出身于麦加古莱西部落的哈希姆家族。他早年失去父母,不得不依靠祖父生活,后来伯父收养了他。从12岁时起,穆罕默德就跟随伯父经商,到过叙利亚和也门等地。25岁那年,他与比他大15岁的富孀赫蒂彻结婚。这桩婚姻为其后来的传教事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伊斯兰教在产生时是一种混合性宗教。以前,阿拉伯半岛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阿拉伯人信仰的是原始的多神教,主要表现为拜物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由于受到古代宗教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阿拉伯半岛出现了以一神信仰为特征的哈尼夫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旧约》中关于创世、复活、赏善、罚恶等说教,还有基督教的福音、基督传说、末日审判和基督教义,也在阿拉伯民众中流传开来。当时,穆罕默德自称为安拉的使者,并把古莱西部落神安拉提高到全民族唯一真神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伊斯兰教。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是最年轻的,它比佛教晚了近1150年,比基督教晚了约600年。如果说佛教和基督教产生于古代世界,那么毫无疑问,伊斯兰教就是中世纪的产物。在阿拉伯语中,“伊斯兰”一词意为和平、皈依、顺服;“穆斯林”一词则由“伊斯兰”派生而来,意即和平者、归顺者和服从者。

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是《古兰经》。《古兰经》不仅是每个穆斯林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阿拉伯世界的立法依据,其中包括穆罕默德提出的有关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不仅如此,《古兰经》还是阿拉伯语中首先加以记载的典籍,早已成为研究早期阿拉伯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一千多年以来,随着阿拉伯民族的发展,《古兰经》作为阿拉伯语文的典范,对许多民族的文学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

610年,穆罕默德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上潜修,说是得到真主的启示,开始传教活动。由于遭到麦加富商的反对,穆罕默德在麦加的传教活动只能秘密地进行。起初,他的信徒仅有他的妻子、堂弟、女婿、岳父和几个密友,后来才渐渐多起来。麦加传教时期(610—622年)的头三年有信徒40人左右。由于伊斯兰教不承认任何部落神,麦加便失去了宗教中心的地位,使麦加贵族的经济利益和特权受到威胁。于是,以苏菲扬为首的麦加贵族,采用种种手段,不仅禁止传播伊斯兰教,而且试图杀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622年7月16日深夜,穆罕默德和阿布·伯克尔率领一部分信徒避住雅特里布,这就是著名的“希吉拉”,意为“出走”“迁徙”,汉译为“徙志”。后来,雅特里布改称“麦地那”,意即“先知之城”;622年被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7月16日为元旦。从麦加迁移到麦地那的穆斯林被称为“迁士”,而麦地那的穆斯林则被称为“辅士”。

在麦地那传教时期,穆罕默德的宗教思想和伊斯兰教教义基本上形成了。而且,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新国家,即“穆斯林公社”(或宗教公社)。他就是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宗教首领,掌握一切大权。凡穆斯林都是公社成员,皆以兄弟姐妹相称。他们曾多次攻打麦加。630年,穆罕默德统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其宗教权威。穆罕默德则承认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把克尔伯古庙改为伊斯兰教圣寺(麦加大清真寺),定为朝觐之地。麦加成为圣地以后,克尔伯古庙里的部落神像被清除,只保留了作为伊斯兰教圣物的黑陨石崇拜。经过历代不断的修葺,圣寺的规模扩展到16万平方米,可容纳50万人同时做礼拜。从此,麦加成为阿拉伯国家的宗教中心,首都麦地那则成为政治中心。

征服麦加是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631年,半岛南北纷纷派代表团来麦加朝拜,承认穆罕默德的独尊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统一,从而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初期哈里发和阿拉伯帝国

632年,穆罕默德病逝,他没有男性子嗣,只留下一个女儿法蒂玛。穆罕默德生前未来得及指定继承人,也没有遗嘱留下,于是在穆斯林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宗教领袖继承权的斗争。经过迁士和辅士之间的协商,穆罕默德的岳父和密友阿布·伯克尔被推举为阿拉伯国家第一任哈里发(632—634年在位)。在阿拉伯语中,“哈里发”意为先知的代理人或继承人,他是集宗教、军事和行政大权于一身的阿拉伯国家元首。

阿布·伯克尔在镇压内部反叛以后,开始进攻拜占庭和伊朗,先后攻占巴士拉和大马士革等地。从第二任哈里发(634—644年在位)奥马尔开始,阿拉伯国家走上了大规模对外扩张的道路。636年,阿拉伯人在约旦河支流的雅姆克河畔大败20万拜占庭大军,占领叙利亚。638年,阿拉伯军队占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地区。同时,他们在两河流域击溃伊朗主力(636年),次年占领其首都泰西封,并于642年迫使伊朗投降。在北非,阿拉伯人于639—646年征服整个埃及,645年又攻占昔兰尼加和利比亚。

阿拉伯人在扩张过程中所占领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所虏获的财物按照《古兰经》的原则进行分配。但是,在倭马亚家族出身的奥斯曼当选为第三任哈里发(646—656年在位)以后,军政高级职位往往由哈里发的近亲和古莱西部落首领充任,倭马亚家族在富庶的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占有大片土地,并竭力扩张其政治势力,导致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差别不断扩大。阿拉伯国家政权具有明显的贵族性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