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中古史读书笔记 > 第二节 德国和意大利的分裂割据(第1页)

第二节 德国和意大利的分裂割据(第1页)

第二节德国和意大利的分裂割据

一、德国和意大利历史发展的特点

德国和意大利是查理大帝的帝国瓦解后逐渐形成的。根据843年的《凡尔登条约》,查理的帝国一分为三。其中的中法兰克王国南部,后来形成意大利。东法兰克王国就是后来的德国。911年,18岁的东法兰克国王路易(孩儿)死,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当选为国王,称康拉德一世,加洛林王朝的统治告终,从此德国独立。919年,康拉德一世死前,“命令”法兰克尼亚显贵选举强有力的萨克森公爵亨利为王,并“把权杖和王冠以及其他与国王尊位有关的各种勋绶”送给他,是为亨利一世(又称“捕鸟者亨利”,传说通知他当选国王时,他正在哈茨山里捕鸟),从此开始了萨克森王朝(919—1024年)。在萨克森王朝统治时期开始形成巩固的德意志国家。[15]962年第二代国王奥托一世时期形成帝国,即第一帝国或神圣罗马帝国。

中古德国和意大利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分裂割据占支配地位,一直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德国或者说神圣罗马帝国,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甚至连确切的疆界也说不清楚。尼德兰名义上是帝国领地,可是佛兰德尔和阿图瓦又归法国国王领有,佛罗伦萨、米兰、热那亚和威尼斯这些独立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却又属于帝国。胡斯战争后的捷克和1499年以后的瑞士实际已经独立,名义上都属帝国。北方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本是德国的土地,却被丹麦占据着。德国皇帝总是有名无实,没有一个有权威的中央政府,没有统一的军队、法庭和货币,实际上由大小诸侯、独立的骑士领地和众多的帝国城市(自由城市)统治着。意大利的分崩离析更为严重,甚至连名义上的皇帝也没有,大小诸侯和城市共和国为所欲为。以圣彼得继承人和基督在世代表自居的罗马教皇,妄图执掌西欧的最高宗教和世俗权力,是意大利国家统一的死敌。长期以来,意大利还是外国冒险家逐鹿的战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诺曼人、德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不断入侵或者占领这一地区。这一点,同15世纪末先后实现民族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很不相同。这是西欧中古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只有在研究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历史的同时,也研究意大利和德国的历史,特别是德国历史,才能全面了解这个特点,否则是不可能的。恩格斯说得好:“在研究德国历史(它完全是一部苦难史)时,我始终认为,只有拿法国的相应的时代来作比较,才可以得出正确的标准,因为那里发生的一切正好和我们这里发生的相反。那里是封建国家的各个分散的成员组成一个民族国家,我们这里恰好是处于最严重的衰落时期。那里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罕见的客观逻辑,我们这里是不可救药的,而且越来越不可救药的紊乱。”[16]恩格斯的论断是我们打开德国历史以至西欧历史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德国立国之初,疆土大致辖莱茵河、易北河和多瑙河之间地区,即所谓条顿地方。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间住着西斯拉夫人,还不属于德国。这块地方除巴伐利亚南部外,罗马帝国的势力基本上没有达到,罗马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很小,北部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里又是日耳曼人的故乡,很少有征战和长途迁徙,血缘关系很少被破坏,结果造成一种奇怪的现象:原来的部落联盟竟变成了新国家的行政单位(公爵区),部落联盟首领摇身一变成为公爵。10世纪初,德国立国时的四大著名的公爵,即萨克森公爵、法兰克尼亚公爵、巴伐利亚公爵和士瓦本公爵[17],都是原来部落联盟的首领变来的。这种现象在西罗马帝国领土上建立的日耳曼人王国里是罕见的。有些史学家正确地称德国的公爵为“部落公爵”。这些部落公爵利用血缘关系控制军政大权,独立性很强,长时期在德国历史上发挥作用,不利于国家统一。

血缘关系牢固必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迟滞封建化过程。德国的封建化过程比西法兰克晚几个世纪,而且从来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是在罗马经济文化影响较多的士瓦本和巴伐利亚,7、8世纪之交刚刚出现自主地。查理大帝征服和立国之后,封建化过程加快,到12世纪才基本完成。至于萨克森等边远地区,到12、13世纪仍有自由的农村公社存在。封建化迟缓,同样不利于国家统一,因为不论是自由的或是多少封建化了的农村公社在经济上都是自给自足的,彼此之间缺乏经济联系,生产的产品差不多相同,谈不上共同的经济利益。封建化过程的缓慢又使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城市的兴起都比较晚。德国的城市大多兴起于11世纪以后,比法国与意大利大约晚了两个世纪。

德国的城市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多在边境上,靠经营对外贸易繁荣,没有一个城市像英国的伦敦那样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更加不利于政治上的统一。德国的城市为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结成地区性的城市同盟,吸收诸侯甚至外国人参加。例如,13世纪成立的莱茵同盟、汉萨同盟,14世纪成立的士瓦本同盟就是如此。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要绝对化,不能认为没有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就一定不能统一。原来,法国的南方同北方在经济发展上差别很大,巴黎也不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但是反对英国侵略的斗争激发了民族意识,结果是外国干涉者被驱逐出去和南部被北部制服。西班牙也是如此,反对阿拉伯人的斗争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所以,恩格斯说:“在法国和西班牙也存在过经济上的分散状态,但被用暴力克服了。”[18]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不能把经济因素说成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否则就是荒诞无稽的空话。

德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诸多因素外,还有上层建筑和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奉行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所起的作用。

二、奥托一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德国建国之初,内忧外患频仍,国王往往被弄得焦头烂额。919年,亨利一世上台时,南方的巴伐利亚公爵和士瓦本公爵公开抗命,亨利一世被迫用兵。然而,德国内部也存在要求加强王权的力量。与部落公爵有矛盾的中小封建主和教会,希望得到王权的支持和帮助。亨利一世依靠他们的支持,使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屈服。对外战争和外族入侵也有利于王权加强和政治统一。920年,法军兵临沃尔姆斯城下,夺走洛林。东方的局势更为严重,从907年起,几乎连年遭到匈牙利人的入侵。匈牙利骑兵横冲直撞,甚至攻抵萨克森和洛林。德国面临灭亡的危险。924年,匈牙利再次来犯。亨利一世为了赢得时间,被迫纳贡。亨利一世接着实行军事改革,模仿匈牙利人建立骑兵,赐以封地,并在萨克森边境修建许多军事要塞,如奎·德林堡、梅泽堡、不来梅和马格德堡等。亨利一世的改革为抵御外侮、敉平内乱和加强王权创造了条件。925年,他利用西法兰克王国内争不已的机会,进军并吞并了洛林。934年,匈牙利人因亨利一世停止纳贡再次入侵,被亨利一世击败。匈牙利人的侵犯被初步制止。

936年,亨利一世逝世,其子奥托继位,是为奥托一世(936—973年在位)。奥托一世是德国封建主阶级中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为王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做了许多工作,奠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被尊为“大帝”。然而,正是从他开始,德国大举侵略意大利,使已经在望的国家统一事业化为泡影。

奥托一世登位后,继续奉行打击割据势力和抵御匈牙利人侵扰以加强王权的政策。937年,即奥托一世即位的第二年,巴伐利亚公爵利用萨克森的内部冲突谋反。奥托一世在中小封建主的支持下,两次发兵征讨,迫使巴伐利亚公爵出逃。然后,奥托一世任命原公爵之弟为公爵,同时又采取种种办法限制其权力。例如,他剥夺巴伐利亚公爵对主教的任职权,自己任命巴伐利亚主教,归还部分已还俗的教产,并授予原属公爵的司法权,人称“奥托特权”。他又任命一位权力很大的巴拉丁伯爵[19],代表中央处理巴伐利亚的司法事务和征集税收。他还让弟弟娶巴伐利亚公爵之女为妻。947年,公爵死,巴伐利亚公爵的女婿继位。奥托一世用征讨和联姻两种办法,终于把巴伐利亚拿到手里。他对士瓦本和洛林也如法炮制。939年,洛林公爵反,奥托一世联合士瓦本公爵击败了洛林公爵。944年,洛林公爵死,奥托一世派女婿继承,把洛林拿到手中。949年,士瓦本公爵死,他任命公爵的女婿、自己的儿子继承爵位。奥托一世是第一个完全控制五大公爵领地的、强有力的德国国王。国内形势刚刚稳定,奥托一世便启衅端侵略意大利。951年秋,奥托一世带兵攻占帕维亚,戴上伦巴德国王的铁冠(传说其冠之边由钉耶稣于十字架之铁钉制成)。

953年,奥托一世的儿子、士瓦本公爵也想当伦巴德国王,并在洛林公爵(奥托一世的女婿)和美因茨大主教的支持下谋反。但由于匈牙利人的威胁就在眼前,大多数封建主希望维持强大的王权而拒绝支持,叛乱很快被平定。955年8月,匈牙利人大举入侵,包围奥格斯堡。奥托一世率领8支军队在莱希河畔迎敌。他向战士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鼓励大家奋勇杀敌,声称宁可在战斗中光荣地死去,也不做敌人的奴隶苟且偷生,并带头策马冲向敌人,取得歼敌万余人的辉煌胜利,从此遏制住匈牙利的入侵。战争的胜利给奥托一世带来新的荣誉,他被尊为“国父”和“大元帅”。[20]960年前后,奥托一世的统治已牢固建立,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希腊、罗马和基辅罗斯的使节纷纷来朝。959年,基辅罗斯还请奥托一世派教士去传教。

奥托一世和其他许多德国国王一样,狂妄地以古代罗马帝国及其皇统的合法继承人自居,醉心于征服意大利以重建罗马帝国和进一步称霸世界的政策。意大利地处东西贸易的要冲,其城市像威尼斯、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等富称欧洲,德国封建主早就垂涎三尺。意大利政局的混乱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北部诸侯如艾夫里阿、斯波列托等为争夺王冠互相倾轧,南部则是拜占庭和阿拉伯人的势力范围。罗马教皇十分腐败。955年,罗马城的主宰屋大维被选立为教皇,是为约翰十二世(955—964年在位)。959年,伦巴德的贝伦加尔二世进攻教皇,约翰十二世便派使节去见奥托一世,请他来意大利和罗马。961年,奥托一世带领大批人马再次侵入意大利,并于962年2月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加冕为“奥古斯都”。这样,在西罗马帝国灭亡近500年之后又冒出来一个“罗马帝国”,后来甚至称“神圣罗马帝国”,意思是它有权统辖一切基督教王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古代罗马帝国的真正继承者。从此,每位德国国王上台后都想重演一遍去罗马的加冕礼,以此为无上光荣。实际上,奥托一世的帝国徒有虚名,同古罗马帝国毫无共同之处。18世纪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它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这个神圣罗马帝国一直存续到1806年方寿终正寝。

奥托一世在位的最后十几年,集中精力侵略意大利,一再操纵教皇的废立,并企图染指南意大利,从而与盘踞那里的拜占庭和阿拉伯势力发生冲突。970年,奥托一世与拜占庭议和,被迫放弃对南意大利的野心,并让他的儿子即后来的奥托二世与拜占庭公主狄奥芬诺结为夫妇。奥托二世(973—983年在位)继承乃父遗志,一度攻占那不勒斯和塔兰托,但982年被阿拉伯人击败。983年,他预立3岁太子(由祖母、母后摄政),决心破釜沉舟入侵意大利,但未获成功,本人死于罗马。奥托三世(983—1002年在位)数次远征意大利,也丧命罗马;其灵车经维罗纳北运时,受到当地居民的愤怒袭击。

奥托一世及其继承者对意大利的侵略,不仅给意大利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而且也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不幸。他们把有生力量都消耗在侵略战争上,国内割据势力乘机闹事,往往顾此失彼,疲于奔命。这样,终于使已经在望的国家统一事业化为泡影。恩格斯说:“德国内部虽然缺乏经济联系,但本来还是会实现而且甚至还可能更早实现(例如,在奥托王朝时期)中央集权的”,但是“罗马皇帝的称号和由此而来的称霸世界的野心使得民族国家不可能组成并且使得力量在历次侵略意大利的征战中消耗尽了”。[21]

三、皇帝与教皇的斗争

从奥托一世起,萨克森王朝诸王依靠教会的支持,打击部落公爵势力,加强王权。那时,皇帝直接任命主教甚至教皇,教会成了帝国政权的一个支柱。法兰克尼亚王朝(1024—1125年,又称萨利克王朝)兴起,仍然奉行这种政策。亨利三世(1039—1056年在位)先后废黜3位不听命的教皇,任命班堡主教和他的亲戚图尔主教为教皇,即克莱门特二世和利奥九世。然而,从10世纪起,逐渐兴起振兴教会运动。910年,法国人伯尔诺在勃艮第的克吕尼兴建纪律森严的修道院,标榜清贫、独身,反对圣职买卖和世俗政权任命神职人员,反对教会的世俗化。11世纪,克吕尼运动在西欧各地广泛传播。1059年,教皇尼古拉二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教皇只能由红衣主教选举产生,世俗君主无权干涉。1073年,意大利人喜尔德布兰乘德国内部叛乱之机,未经德皇同意登上教皇宝座,称格雷戈里七世(1073—1085年在位)。他积极支持克吕尼运动,并于1074年召开宗教会议,谴责圣职买卖,并以买卖圣职罪革除5名德国主教的教籍。1075年又发布敕令,宣称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有权策封和罢免教职人员,甚至皇帝;还说教会从未犯过错误,也将永远不犯错误。同年12月26日,教皇致书德皇亨利四世,希望他回心转意,痛改前非。教皇之所以如此气粗,在于已和托斯卡纳伯爵以及南意大利的诺曼王国结成同盟,有了强大的后盾。格雷戈里的所作所为直接触犯了德国皇帝的利益,双方终于爆发公开的冲突。这场冲突又叫“策封权的斗争”,实质是争夺教会领地和对教会的控制权。策封权又可译为“授职权”或“叙任权”,原指领主授给附庸象征领地的权力,如剑、矛、旗和权标。教会仿效它授予主教和修道院长象征宗教的权力,如指环和牧杖,而世俗政权则授予权标,象征拥有封地的世俗权力。

亨利四世6岁即位,由母后摄政。1065年,亨利四世满15岁,开始亲政。1073年,科隆大主教伙同美因茨大主教、沃尔姆斯主教等举行叛乱,捣毁城堡和建筑,把亨利四世弄得焦头烂额。值此危难之际,莱茵市民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亨利四世在沃尔姆斯和科隆市民的支持下迅速平定叛乱。亨利四世与市民结盟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能长期坚持,德国有可能克服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不幸的是,没完没了的侵略意大利的战争,特别是继起的霍亨斯陶芬王朝把政策的重点仍然放在侵略意大利上,在国内纵容诸侯,改变同城市结盟的政策,使得德国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又一次破坏了统一事业。

1076年1月,即平定叛乱后不久,亨利四世在沃尔姆斯召开主教会议,与教皇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支持亨利四世的除部分教士外,还有骑士和莱茵城市。1月24日,亨利四世写信给教皇,开头称他是“伪僧”喜尔德布兰,要他从使徒的座位上滚下来,接受万古的咒骂。同一天,众主教也宣布不承认其教皇地位。2月23日,教皇下令开除亨利四世的教籍,解除他在德国和意大利的统治权。这个教皇令成了不满皇权的德国封建主重新闹事的信号。士瓦本公爵和巴伐利亚公爵等在乌尔姆集会,酝酿选举一位新国王。10月16日,不满的诸侯和主教在特里布尔(沃尔姆斯附近)集会,限期亨利四世在一年内与教皇谈判恢复教籍,否则不承认他是国王。1077年1月,亨利四世不得不亲往意大利的卡诺沙(托斯卡纳伯爵夫人的城堡),赤足披毡,在风雪中等候三天三夜,到第四天才受到教皇的接见,获得赦免。卡诺沙事件是教皇的胜利,但亨利四世也有收获,它使反叛的诸侯另立国王的企图失去借口,也争取到时间以便重新聚集力量。3月,反对派在福尔希海姆集会,另立士瓦本公爵鲁道夫为王。亨利四世在沃尔姆斯、伍兹堡市民的支持下,平定叛乱,鲁道夫逃往萨克森。1081年,亨利四世带兵击毙鲁道夫,乘胜攻入意大利,1084年占领罗马,另立拉文那的维伯尔特为教皇,即克莱门特三世。格雷戈里七世南逃萨莱诺,第二年去世。新教皇为亨利四世加冕,亨利四世则封出兵意大利有功的捷克诸侯为捷克国王。

1088年,教皇乌尔班二世上台,勾结亨利四世之子和南德意志诸侯发动叛乱(1104—1106年)。亨利四世又在莱茵市民和骑士的支持下敉平叛乱。亨利四世死,由次子继位,称亨利五世(1106—1125年在位)。经过反复斗争,亨利五世终于与教皇达成协议,双方于1122年签订《沃尔姆斯宗教和约》,策封权的斗争暂时告一段落。和约规定:在德意志,皇帝有权干预主教和修道院长选举,并对当选者首先授予象征世俗权力的权杖,然后由教会授予象征宗教权力的指环与牧杖;在意大利和勃艮第,皇帝无权干预主教和修道院长的选举,由教会先授给当选者宗教权力,6个月后皇帝再授予世俗权力。和约是双方妥协的产物:皇帝对教会的影响削弱了,但并没有屈服于教权;皇帝享有对德国教会的一定权力,但在意大利和勃艮第的策封权纯属形式,更没有达到对整个教会的控制。皇帝与教皇的长期斗争耗尽了德国国力,使封建主的独立性增长,皇权衰落,法兰克尼亚王朝很快垮台。

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的弗里德里希一世(1152—1190年在位)统治时期,与教皇的矛盾又趋尖锐。他无意遵守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和约》,照样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长,截获教会收入。他乘教皇处境困难之机(1143年,罗马市民起义,成立以阿诺德为首的共和国,教皇出逃后向德国求援;诺曼人在南意大利建立强大的两西西里王国),重新侵略意大利。为了换取大封建主的出兵支持,他让强大的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放手侵略西斯拉夫人,授予策封权(1150年)。两年后又把类似权力授予奥地利侯爵,并晋升其为公爵。1154年,他首次带兵侵入意大利,逮捕阿诺德交给教皇,恢复教皇统治。1155年,教皇为他加冕,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此在罗马帝国之前正式冠以“神圣”二字。弗里德里希一世远征意大利的目的同样是掠夺财富。1154年底,他在隆卡利亚平原召开会议,重申德皇有权在意大利占有财产、征收捐税和任命官员。据说他每年从意大利掠夺的财富值3万镑以上,远远超过他在德国的收入。这种掠夺政策理所当然地遭到意大利人民的反对。1158年,弗里德里希一世第二次带兵侵入意大利,攻陷米兰,重申享有以前的特权。1160年,他第三次侵入意大利,迫使米兰投降,并加以彻底破坏(迁走居民、毁坏房屋、种上庄稼),镇压了北意大利的反抗。1167年,威尼斯、维罗纳、帕多亚、克雷莫纳等城组成伦巴德同盟共同支持米兰,反对弗里德里希一世。同年,弗里德里希一世第四次出兵,攻陷罗马。1176年,伦巴德同盟的军队终于在莱尼亚诺击败弗里德里希一世,击伤其坐骑,本人仅以身免。弗里德里希一世6次侵略意大利,意大利人民的鲜血染红了这位侵略者的胡子,遂被称为“红胡子”。

1177年,即卡诺沙事件一百周年,弗里德里希一世被迫与教皇签订《威尼斯和约》,答应归还教产,不再反对教皇和不折不扣地执行《沃尔姆斯宗教和约》,并屈辱地吻了教皇的脚。1183年,他与伦巴德同盟签订《康斯坦茨和约》,承认同盟合法,放弃原来的种种特权,仅保留形式上的最高策封权(无权否决),皇帝出巡意大利时同盟应提供粮秣、维修道路桥梁和热情招待等。这次斗争实际上以皇帝的惨败告终,但教皇也不是胜利者,最大的受益者是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它们赢得了完全的独立。

1190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参与第三次十字军东侵,在小亚细亚溺水丧命。在位期间,弗里德里希一世不甘心在意大利的失败,让其子亨利六世(1190—1197年在位)娶西西里公主、王位继承人康斯坦丝为妻,与两西西里王国结好,孤立教皇。然而,其子小弗里德里希自幼随母在西西里长大,不懂德语,即位后又长期不回德国,仍把政策的重点放在意大利。为了取得德国诸侯支持他的意大利政策,他改奉打击城市、讨好诸侯的政策。1237年,弗里德里希二世一度在科特努瓦击败伦巴德同盟,但教皇立刻宣布革除他的教籍。他死后不久,霍亨斯陶芬王朝终结,德国出现选不出国王的“大空位时代”,诸侯对皇帝、地方割据对王权的胜利已成定局。

四、对西斯拉夫人的侵略扩张

早在萨克森王朝的亨利一世统治时期,德国封建主就开始了对西斯拉夫人的侵略扩张。928年,亨利一世派兵袭击波希米亚的赫韦尔人、卢迪茨人,占领斯拉夫人名城布兰尼堡(意思是“保护森林”),即后来的勃兰登堡。929年,亨利一世又伙同巴伐利亚公爵侵入波希米亚,迫使当地斯拉夫人称臣纳贡。931年起,亨利一世多次用兵,征服奥波德利人和丹麦人。奥托一世执政后,注重利用基督教作为统治西斯拉夫人的工具。他先后设立哈菲尔堡主教区(946年)、勃兰登堡主教区(948年)、马德堡大主教区(955年)和布拉格主教区(973年)等。从此,大批斯拉夫人被杀害,或被卖为奴隶。凡尔登是著名的奴隶贸易中心,犹太商人再把斯拉夫人奴隶转卖到西欧各地。10世纪时,斯拉夫(Slav)一字竟成了奴隶的同义语。

982年,奥托二世的军队侵略意大利,被阿拉伯人打败,卢迪茨人、奥波德利人等乘机发动起义,夺回哈菲尔堡、勃兰登堡和汉堡,驱逐主教,消灭殖民者,恢复独立约150年之久。

另外,巴伐利亚人早就向东南方近邻的西斯拉夫人处殖民。996年,这块地方始称奥地利。1156年,红胡子弗里德里希(即弗里德里希一世)封为奥地利公国,奠定了后来奥地利国家的基础。

12世纪起,德国封建主又发动大规模的对西斯拉夫人的入侵。他们有意夸大那里的富有,把还比较落后的地方虚构成人间的天堂,说那里的河中流的是奶和蜜,处处是肉、家禽和面粉。所以,除封建主外,大批饱受剥削和压迫的农民也迁移到东方去,希望到那里以后生活条件能够改善。这次向东扩张的主要组织者是北德意志诸侯,结果不仅重新占领了易北河以东广大地区,而且渡过奥得河侵入了波兰和波罗的海东岸一带。到14、15世纪,易北河沿岸的西斯拉夫人逐渐日耳曼化,竟丧失了自己原来的语言而讲德语。

1134年,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侵占斯拉夫人名城吕贝赤(德语读“吕贝克”)。1147年,狮子亨利联合一批北德意志诸侯,在教皇支持下,侵略奥波德利人和卢迪茨人,遭到顽强抵抗。1160年,狮子亨利击败奥波德利人,建立梅克伦堡[22]公国。

1134年,安哈特伯爵、绰号“猛熊”的阿尔布雷希特,利用斯拉夫人之间的矛盾,向易北河以东扩张,12世纪末势力达到奥得河畔,建立勃兰登堡侯国。13世纪初,柏林兴起(由两个斯拉夫人居民点组成),1486年成为勃兰登堡侯国的首都。13世纪末,勃兰登堡向东扩张到今波兰西境,成为疆土辖易北河畔直到波兰西境的强大的德意志国家。

1180年,丹麦入侵波美拉尼亚,当地诸侯波古斯拉夫向德国求援。1181年,红胡子弗里德里希封他为波美拉尼亚公爵(统治西波美拉尼亚),成为德国的一个诸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