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pdf > 第六章 中古的朝鲜日本和南亚次大陆(第2页)

第六章 中古的朝鲜日本和南亚次大陆(第2页)

五、人民起义和反抗蒙古侵略的斗争

12世纪初以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田柴科制度无法继续实行。本来已拥有私田(功荫田柴)的王室、功臣和贵族,仍千方百计地扩大私田和加强对农民的榨取,于是国家掌握的公田和收入越来越少,许多原属国家的良人农民沦为大地主的私民(佃农)或奴婢。结果,“良民尽入于巨室,田柴之科废而为私田。权有力者田连阡陌,标以山川,征租一岁或至再三……”[18]12世纪末,有材料记载:“在位者贪鄙,夺公私田兼有之,一家膏沃,弥州跨郡,使邦赋削而军士缺。”[19]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不断发生争夺政权的激烈斗争,使中央权力衰落,出现武臣专权局面。1126年,拥有食邑数千户的权臣、外戚李资谦发兵包围和火烧王宫,一度夺得政权。1135年,西京(平壤)两班奉僧人妙清为首,建“大为国”。毅宗(1147—1170年在位)大兴土木,广征搜刮,到处游逛,彻夜饮宴,不理朝政。武臣头目郑仲夫、李义方等乘机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废黜毅宗并将他放逐于巨济岛。1196年,将军崔忠献兄弟举行政变,夺得中央政权。他们在家里私设“都房”,发号施令,实际成了政府。崔忠献及其子孙先后废立四代国王,实际统治高丽60余年(1196—1258年)。

广大人民群众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了。从12世纪中期起到13世纪初,终于爆发高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国农民大起义。

1176年1月,忠清南道公州鸣鹤所农民,在亡伊、亡所伊领导下,攻占公州,揭开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亡伊自称“山行兵马使”,意思是老百姓的指挥官。“所”是贱民居住的地方,说明贱民是这次起义的主力。公州辖四郡八县。农民军占领公州,是对政府的沉重打击。2月,农民军打败政府派来进行镇压的3000精兵,声势大振。与此同时,全罗道、庆尚道也发生农民起义。面对南方声势浩大的起义,政府于6月宣布升鸣鹤所为“忠顺县”。这一招是想把贱民集体变为良民,以诱骗起义者对政府“忠顺”。然而,农民军没有上当,继续战斗。到1177年4月,农民军先后攻占骊州、镇川、牙州等地,控制了忠清南北道和京畿道南部,直接威胁首都开京。农民军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觉悟和发扬革命精神。亡伊等大义凛然地揭露开京朝廷说:“既升我乡为县,又置守以安抚,旋复发兵来讨,收系我父母,其意安在?宁死于锋刃下,终不为降虏,必至王京然后已。”[20]7月,政府以谈判为名,背信弃义地诱捕亡伊、亡所伊,投入监狱,起义军渐渐瓦解。

从1177年5月到第二年10月,有四支农民军活跃于平安南北道和慈江道一带,一度到达黄海北道和咸镜南道部分地区,总称为西北农民军。1177年5月,农民军攻占西京(平壤),击退政府军进攻。9月,农民军主动撤往妙香山建立根据地,编为前、中、后三军,各设“行首”(指挥员)和“指谕”(参谋),在清川江和大宁江流域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政府哀叹:“贼依阻山林,无定居,诸郡人又多为贼耳目,军中动静辄先知之。战始交,辄败北,士卒气沮,逗留不进。”[21]政府三易主帅,围攻达一年多。后来,有些农民军领袖被收买,再加上粮食困难,西北农民军失败。

1193年2月,孝心和金沙弥分别领导庆尚南北道农民举行起义。政府派将军带兵讨伐,屡遭挫败。次年2月,敌人诱骗金沙弥并加以杀害。4月,农民军在密城与敌人决战,不幸失利,被俘被害者7000余人。年底,孝心被捕,起义失败。

1198年,开城的私奴万积等6人,经常在城北松岳山集会,提出“将相宁有种乎?时来则可为也”。他们联络许多公私奴婢,密谋起义,计划杀死崔忠献等统治者,“焚贱籍,使三韩无贱人”[22]。后因叛徒告密事泄,万积等百余名志士被投入江中。1199年2月,江原道爆发农民大起义,并和庆州的起义军联合,活跃在东南沿海一带。1202年,庆州驻军举行起义,并联合西南方云门山的起义军,组成三军,称“正国兵马”,攻陷永州,声势很大。1204年前后,惨遭镇压。

上述农民起义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但规模大,波及地区广,斗争时间长,并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觉悟和改进斗争艺术,英勇顽强,沉重地打击了高丽统治阶级。许多贱民、奴隶参加农民起义,他们斗争坚决,许多人成为起义的领袖。农民、贱民和奴隶的英勇斗争,很大程度上摧毁了高丽社会残存的奴隶制残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3世纪初,蒙古兴起。1231年8月,蒙古借口使节被杀,派大军渡鸭绿江侵入朝鲜。兵锋所至,庐舍为墟,杀掠人民,不可胜计。当时,府兵制已破坏,国家无可用之兵,若有急需则临时募兵,称“别武班”,后称“别抄军”。许多地方的农民、奴婢自发组织起来,请缨杀敌。龟城军民坚守城池4个月,击退蒙古军的6次进攻。但是,高丽的实际统治者崔瑀却向敌人乞和,然后迁都江华岛。1258年,崔氏政权被推翻,“复政于王”,但王室也害怕人民,准备投降蒙古,从江华岛还都开京。守备江华岛的三别抄军(左别抄、右别抄和神义军),抵制王室的投降活动,毅然举行起义。起义军主力南下珍岛,继续抗敌,受到各地人民的热情支持。史书记载:“三别抄反,据珍岛,势甚炽,州郡望风迎降,或往珍岛谒见。”[23]高丽王室无耻地联合蒙古军镇压,起义军转战济州岛。1273年4月,济州岛陷落,历时三年的三别抄义军英勇抗战最终失败。

1280年,蒙古在朝鲜设征东行省,派“达鲁花赤”(理民官)监督国政。然而,高丽人民反抗蒙古侵略的斗争一直未断。1368年,中国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有力地支援了高丽摆脱蒙古统治的斗争。高丽国王辛禑却继续勾结元朝残余势力,公然派兵进攻中国辽东。1388年,宰相崔莹率领的军队抵达鸭绿江中的威化岛,大将李成桂发动兵变,班师回京,废辛禑,夺取政权。1392年,李成桂废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并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开始了朝鲜史上著名的李朝(1392—1910年)。

六、李朝前期封建社会的发展

高丽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宗庙、学校、仓库、寺社、禄转、军须田及国人世业田民,豪强之家夺占几尽”[24],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为标”的大农庄。而兼并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横行,纵暴侵掠,倍于盗贼”[25],许多良人农民又沦为大农庄主的奴婢。李成桂兵变上台以后,积极着手田制改革。政变当年,李成桂立即宣布将佛寺的300多处土地收归国有,没收国家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1390年,焚公私田籍于市街,大火数日不灭。1391年,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共79万多结(包括耕地和荒地),并宣布实行科田法。国家规定,京畿一带土地按科(等级)授给在京任职的官员,故称“科田”。第1科得田150结,依次递减,至第18科得田10结。京畿以外的地方置军田,以养军士。地方官吏和“闲良”,不论资品高下,随其本田多少,各给军田10结或5结。从“凡受田者身死后,其妻有子息守信者,全科传受;无子息守信者,减半传受”[26]看,科田和军田都允许程度不同的世袭。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孙相传。公私奴婢、工商、卖卜、娼妓、僧尼等,不许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结糙米30斗,旱田1结杂谷30斗。除陵寝、仓库、官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纳土地税,水田1结白米2斗,旱田1结黄豆2斗。科田、军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余土地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无资料可查,无疑公田占绝大多数。军田和科田须向国家纳土地税,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国家规定公私田租的数额,“此外有横敛者,以赃论”[27]。科田法的实施有积极意义,它限制了大农庄主的横征暴敛,有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也多少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李朝除加强对土地的支配权外,还竭力把生产者束缚在土地上。1413年9月,实行号牌法。国家规定10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均按身份佩戴一种号牌,上书姓名、住址、面色、身长、有无胡须等,在发牌时进行户口登记。如有不戴或伪造、遗失、借用者,要受处罚。两班贵族的号牌用象牙或鹿角制成,平民的则用杂木。[28]1407年起,实行邻保制,以连环保的方式加强统治和保证对国家的负担得以实现。李朝实行奴婢辨正,把高丽末期沦为奴婢的人改为良民,把寺院的私奴婢改为国家控制的公奴婢,使国家能够掌握更多的劳动力和兵源。

李朝废除高丽的私兵制,实行统一的府兵制(1400年),集兵权于中央。为统一法制,1469年编成《经国大典》6卷。大典详细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刑律和教育等方面的制度,一直适用到李朝末年。

对外方面,1419年李朝远征对马岛,彻底制止了倭寇的骚扰。15世纪中期,对北方女真的斗争取得胜利,确立鸭绿江和图们江为天然国界。李朝对明朝实行友好政策,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比较密切。

李朝初期,经济上有很大进步。高丽末年,全国有耕地和荒地79万多结,1430年左右增加到170多万结,翻了一番,同时也是李朝土地面积最多的时期。轮作制代替了休耕制。水稻的品种增加,插秧渐渐取代直播。棉花种植从中国传入,并逐渐推广。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政府发行朝鲜通宝金属货币和纸币。

科田法推行一段时间以后,渐渐废弛。起初,科田仅限京畿,后来由于赐给功臣贵族的功臣田和别赐田不断增加,京畿的土地不够,逐渐扩大到外地,特别是土地肥沃的忠清、全罗和庆尚各道。1404年起,土地买卖合法了。[29]贵族和官僚纷纷利用特权兼并土地。于是,又出现公田、公民减少,私田、私民增多的现象。中央的经济、政治实力削弱。1467年,李朝实行职田制,将一定数量土地的收租权分给现任官吏,但兼并之风仍然不能制止,对农民的榨取有增无减。农民往往逃往海岛深山,或者掀起新的武装起义。1467年,咸镜道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要求取消号牌法、减轻捐税和惩治贪官污吏。此后百余年,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15世纪末,李朝政治腐败,党争不绝。在朝的功臣勋旧官僚集团称“勋旧派”,在书院接受儒家教育的两班子弟和靠科举入仕的新官僚称“士林两班”或“士林派”。两派相互斗争不已。成宗(1469—1494年在位)不满勋旧派的飞扬跋扈,利用士林派加以遏制。士林派势力膨胀。1498年,继位的燕山君(1495—1505年在位)转而依靠勋旧派清洗士林派,史称“戊午士祸”,是为党争之始。此后数百年间,党争不绝,两派又各自分裂成不同的小派,彼此诛戮,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

七、朝中人民抗击日本封建主侵略的斗争

16世纪末,正当朝鲜党争不已的时候,日本却通过兼并战争结束长期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积极准备对朝鲜和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战争前夕,他在给朝鲜国王李昖(宣祖)的信里,公然叫嚣要“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一超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者”[30]。侵略野心,昭然若揭。

1592年4月(宣祖二十五年,岁在壬辰),日军近20万人在釜山登陆,接着**,连陷三京(汉城、开城、平壤),并分兵直趋东北部的咸镜北道。许多地方官员不战而逃,朝鲜国王仓皇北走义州。侵略者的“锋焰所被,千里萧然。百姓不得耕种,饿死殆尽”[31]。在此危急关头,朝鲜人民纷纷组织义兵,奋勇抵抗。他们在釜山和东莱一带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民族英雄、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1545—1598年),忧国忧民,决心以死报国,尽扫妖氛,一雪国耻。正当日军在朝鲜半岛上横行之时,他率领水军在南海一带接连取胜,挫败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和侵略计划。朝鲜人民创造的龟船,在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龟船长11丈,宽丈余,穹窿如龟;船身覆铁壳,装锥刀,敌人无法接近,也难以焚烧;船首有龙头,能喷吐烟雾迷惑敌人;船身四周有72个炮眼,可从各个角度射击;船内能载较多的粮食和饮水,便于长时间航行。龟船是铁甲舰的前身,是当时优秀的战舰。5月初,就在汉城陷落后几天,李舜臣率领舰队向庆尚道沿海出击,在巨济岛附近的玉浦、巨浦和赤珍浦击沉敌舰40多只,自己无一损失,大大鼓舞了朝鲜军民的士气和抗敌的决心。从5月底到7月中旬,李舜臣率领水师在唐浦、唐项浦和闲山岛一带痛击敌人,特别是闲山岛之战,击沉敌舰59艘,毙敌数百,不仅取得海上主动权,而且挫败了敌人的水陆并进计划,使之不敢从平壤北犯,为明朝援军的到来赢得了时间。9月,李舜臣会同友军袭击釜山,又毁敌舰百余,毙伤无数。朝鲜政府封李舜臣为资宪大夫和全罗、庆尚、忠清各道水军首任统制使(仍兼全罗道左水使),设大本营于闲山岛。

1592年12月,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明朝派大将李如松率领4万军队援朝,受到朝鲜人民的欢迎。次年1月,朝、明联军经过激烈战斗后收复平壤;4月19日,光复汉城,将侵略者赶到釜山沿海一带。日本遭受沉重打击后,提议和谈,妄图争取时间卷土重来。由于日方坚持无理要求,迁延三年之久的和谈以破裂告终。

1597年2月,丰臣秀吉派遣14万日军再次侵略朝鲜,水陆并进,但把重点放在海上。当时,由于党争,李舜臣被解职,统制水师的是昏庸无能的元钧。7月,固城海面一战,元钧失败被杀,大本营闲山岛落入敌手。8月,朝鲜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舜臣,但朝鲜水师仅剩12艘战船和120余名战士。李舜臣和水师将士发扬高度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誓死杀敌。他们充分利用珍岛东南鸣梁海峡(涨潮时有巨响如鸣)的有利地形,暗设两道铁索,使敌舰能进不能出(退潮),以巧制胜,竟以12艘战船和120余名士兵击毁敌舰300多艘,歼敌4000余人,创造了海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杰出范例。

1598年7月,明朝政府派陈瞵和邓子龙率水军援朝,与李舜臣将军的水师并肩战斗。8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嘱吩咐从朝鲜撤军。与此同时,朝明联军在陆上进击日军在南方沿海的重要据点蔚山、泗州和顺天,敌军不支企图从海上逃走。11月18日,朝明联合舰队驶往露梁海面(南海郡西北)迎敌,击沉敌舰300多艘,歼敌万余,给侵略者以毁灭性打击。在这次海战中,李舜臣击毙日军大将,打退包围明军统帅陈瞵的敌舰。明军70岁老将邓子龙坐的船不慎起火,李舜臣驶舟来救,左胸中弹。他把战旗交给侄儿代施号令,嘱咐不许声张。名将李舜臣和邓子龙都在这次海战中壮烈牺牲,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战斗友谊的颂歌。壬辰卫国战争终于以朝鲜人民的最后胜利结束。

日本的侵略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口大量减少。战后,全国耕地面积仅等于战前全罗道的耕地,受害最深的庆尚道仅为战前的16。直到17世纪初,战争创伤才逐渐恢复,但又遭到女真贵族的侵略。1627年和1636年,后金(清)两次入侵朝鲜。1637年1月,朝鲜被迫降清。

八、朝鲜文化

中朝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自古就有密切的友好往来。我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4世纪时,高句丽设太学,学习汉文和儒家经典。682年,新罗统一后不久,在首都庆州设国学,由博士助教讲授儒家经书,广招贵族子弟学习。788年开科取士,儒家经典是主要考试内容。新罗政府经常派贵族子弟或僧人去中国学习。如崔致远(857—?),12岁入唐留学,18岁中进士,著有《桂苑笔耕》20卷,回国后任侍读等官,影响很大。佛教早在372年已从中国传入朝鲜。新罗统治者提倡佛教,广修佛寺,不断派出高僧出国取经。僧人慧超(704—?,亦作惠超),少年入唐,通晓汉文和梵文,后取道南海赴印度,遍访北印度佛教遗迹和研究佛经,727年回到中国后从事佛经翻译,终老于五台山。慧超著有《往五天竺国传》3卷,记述旅途见闻,是研究印度和中亚历史的重要资料。原书早已散失,1906年在敦煌石窟里发现该书的部分抄本。新罗学者薛聪,利用汉字拼写和判读新罗语,史称“吏读”,大大便利了朝鲜人学习中国的文化典籍。12世纪,著名画家李宁来中国,宋徽宗命翰林待诏王可训、陈德之等从宁学画。徽宗十分欣赏李宁的《礼成江图》,称李宁为“妙手”,赠以酒食和锦绮绫绢。

朝鲜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编修史书。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学者兼政治家金富轼等人,根据《旧三国史》《海东三国史》和中国史籍中有关朝鲜的丰富史料,用汉文编成一部纪传体的《三国史记》。全书共50卷。13世纪,僧人一然(1206—1289年)根据古文献和民间传说的资料,用汉文编成《三国遗事》5卷,以补《三国史记》之遗漏。该书往往从佛教角度决定史料的取舍,但也保存有不少宝贵的资料。1451年,李朝学者郑麟趾等根据高丽诸王实录,编成纪传体《高丽史》139卷,这是研究高丽历史的主要史书。1415年成书的《高丽史节要》(35卷)和1484年成书的《东国通鉴》(56卷),也是有关高丽时期和朝鲜历史的重要史籍。李朝诸王注重编修前代实录,最后按年代顺序辑成包括27代国王的《李朝实录》1893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正组织人力将《李朝实录》从汉文译成朝鲜文。

朝鲜字母——训民正音的创制,是李朝时期重要的文化成就。世宗时(1418—1449年在位),朝鲜学者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根据朝鲜语音、参考汉字音韵,创制表音字母28个,其中母音字母11个、子音字母17个。新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笔画简单,拼读灵活,一直沿用到现在。

朝鲜的印刷术、天文学和医学,成就显著。高丽显宗时(1010—1031年在位),着手用雕版刻制汉译《大藏经》,历60余年,印出6000多卷,可惜不久被蒙古军烧毁。1236年(高宗二十三年),政府下令重刻《大藏经》,费时16年完成书版86600张,俗称“八万大藏经”。高丽人民还推陈出新,发明铜活字印刷,比西方的类似发明约早200年。大约647年,庆州就修建了瞻星台,8世纪时又创制天文观测仪和漏刻器。李朝初年,发明利用水力自动报时的自击漏。1441年,发明世界上第一个测雨器,并建立定时报告雨量的制度。1613年,太医许浚参考中、朝医书500多卷,编成《东医宝鉴》23卷,至今仍有参考和临床价值,受到中国和日本医家的重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