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桑西(1483—1520年)是杰出的画家和建筑师,有“画圣”之称。他出生在意大利马尔宾诺城的一个艺术世家,从小跟父亲学画,从14岁开始进入安布里亚画派最著名的艺术大师培鲁基奥的画室学习。经过多年努力,他把老师的技艺完全学到手。后来,他到了佛罗伦萨,精心研究佛罗伦萨画派诸大师的作品,吸收其精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秀美、典雅、和谐的特点,成为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绘画中的一杰。
拉斐尔以擅长画圣母像著称。他所画的圣母年轻、美丽、端庄、温柔、恬静、安宁,眉宇间洋溢着母性的慈爱和幸福,丝毫没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气味。代表作是《西斯廷圣母》。这幅作品是他在1516—1519年为比亚森萨的西斯廷教堂作的祭坛画。画面上,天幕徐徐启开,圣母玛丽亚怀抱婴儿耶稣缓慢地从云端降下,天边跪着两个迎接圣母的圣徒,下面有两个展翅前来的小天使。整幅画线条和色泽十分圆润、典雅,形象和构图非常生动、协调。画中圣母没有任何宗教神秘色彩,完全是一幅慈爱、温和的世俗母亲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作者通过圣母为了人类美好未来献出自己唯一爱子的宗教传说,歌颂了人世间的真善美,歌颂了人的伟大和人的崇高感情。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破落贵族家庭,1494年参加了佛罗伦萨人民推翻美第奇家族专制统治的起义,胜利后开始踏入政界,在共和国政府中任职。1498年,任政府的第二大法官兼国务秘书,主管外交和军事,曾多次出使意大利各邦和法、德等国。诸多的国务活动,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阅历和政治经验,为他后来著书立说打下了基础。1512年,美第奇家族重新夺取政权,他被捕入狱。出狱后专事著述,直至病逝。
马基雅维利著述颇多,最著名的有《君主论》(亦称《霸术》)、《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书》(又称《罗马史论》《李维历史注疏》)、《战争的艺术》(又名《兵法七卷》《军事艺术》)和《佛罗伦萨史》。《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书中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系统地阐述了君主统治的种种方式和君主夺权治国的策略思想与政治权术。作者认为,君主要夺取政权和巩固统治,必须制定有效的法律,建立强大的常备国民军,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认为,君主可以运用暴力和欺骗、高压和怀柔、刽子手和牧师相结合的软硬兼施手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他用狮子和狐狸来做比喻,认为君主应当效法狮子和狐狸,要像狮子一样威严,使豺狼恐惧;要像狐狸一样狡黠,能识破诡计。马基雅维利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权术理论,后来被资产阶级学者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甚至被法西斯分子用作实行独裁统治的理论根据,所以“马基雅维利主义”逐渐变成政治上尔虞我诈、背信弃义和不择手段的同义语。其实,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论同后来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是在西欧封建社会末期,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腐朽势力而被提出来的,其主流是爱国的和进步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统一强大中央集权国家的进步要求。马基雅维利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以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使政治摆脱宗教和封建的束缚,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托马索·康帕内拉(1568—1639年)是杰出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先驱。他出生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省的贫苦农民家庭,从15岁起进入修道院当修士。他潜心苦读,博览群书,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曾多次遭到宗教裁判所的监禁,1597年被开除教籍,勒令回乡。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反抗西班牙侵略的人民起义,1599年事泄被捕,被关进牢狱,受尽折磨,但仍坚贞不屈,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惊人毅力写出光辉巨著《太阳城》。
《太阳城》通过叙述热那亚航海家与朝圣香客招待所管理员的对话,揭露和抨击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制度,并提出一种理想社会制度。作者大胆地指出,现实社会是一个罪恶的世界,到处充满暴行、**、欺骗、懒怠和贫富对立,而造成这些的根源在于万恶的私有制。他认为,只有废除私有制,才能实现社会公正。他精心构思了一个理想国家——太阳城。在这里,没有私有财产,一切产品和财富均为公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消费品按需分配;政治上人人平等,一般国家官员由民众选举产生或罢免;最高领导人“太阳”身兼祭司,由德高望重并精通神学和哲学的人担任;对儿童实行普遍义务教育,并与劳动相结合,等等。《太阳城》反映了意大利早期无产者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提出的民主政治制度、注重发展生产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也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不可能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阶级力量和现实途径,只能陷于空想,而且他的理论也有很多互相矛盾之处。
15世纪中叶起,文艺复兴运动传播到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和尼德兰等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文艺复兴运动也蓬勃兴起,涌现出一批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五、德国文艺复兴
从15世纪中叶开始,在德国的许多大学里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潮,到16世纪形成**,中心主要在大学和年轻的知识分子中。德国长期分裂割据,罗马教廷势力特别强大,因此德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强烈要求国家统一和摆脱教皇控制。主要代表人物有伊拉斯谟和丢勒等。
德西迪里厄斯·伊拉斯谟(约1466—1536年)是西欧驰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被誉为“思想之王”“人文主义的泰斗”和“拉丁的伏尔泰”。他出生于鹿特丹的一个神甫家庭,从小就读于德文特“共济教友会”,学习拉丁文,并爱上了文学。18岁时,他进入斯泰因奥古斯丁教团当修士。他刻苦学习,学业大有长进,几年后晋升为神父。1494年,在修道院院长的推荐下当了康布雷主教的秘书,第二年在主教的资助下进入巴黎大学攻读神学,获硕士学位。1499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结识包括托马斯·莫尔在内的许多人文主义学者,并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探索与传播人文主义思想的道路。他先后畅游法、意、英、德、瑞士和奥地利诸国,并于1506年在意大利都灵获博士学位。1514年后,一直定居在巴塞尔。
伊拉斯谟的主要功绩是:把《圣经》和早期教父的作品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并对原文做了人文主义解释,还翻译了许多古代希腊作家的作品,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是《基督战士手册》和《愚人颂》。前者强**徒要内心虔诚,反对只注意宗教仪式和口传教义,实际否定教士的中介作用。后者通过“愚人”登台演说和夸耀自己,对教皇、僧侣、经院哲学家和封建贵族的愚昧进行嘲笑和咒骂;对神职人员的贪婪腐化、虚伪堕落,封建贵族的寄生腐朽、野蛮好战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大力歌颂人性,赞美世俗生活,肯定人的欲望、感情和理性。《基督战士手册》和《愚人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的反封建反正统神学斗争,特别是对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起了积极作用。《愚人颂》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几乎传遍整个欧洲。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年)是德国杰出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他出生在纽伦堡一个金银首饰匠家庭,从小随父学艺,15岁起跟随纽伦堡画家沃尔革穆特学画3年。1490年,离开家乡游学,先后游遍法兰克福、巴塞尔、斯特拉斯堡和科隆等地,不仅提高了绘画技艺,而且对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495年和1505年,他两次访问意大利,结识著名人文主义画家贝里尼和拉斐尔,颇受教益,同时又深入研究达·芬奇的作品和艺术理论,为他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丢勒一生创作了大量木刻画、铜版画、油画和人物素描等,其中油画《四使徒》是杰出的代表作,享有世界声誉。这幅画创作于1526年,当时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刚刚失败不久,德国人民再次陷于灾难之中。作者试图通过塑造耶稣四个门徒的形象,来抗议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屠杀,表达对正义和光明的追求。他把四使徒描绘成寻求正义的学者和捍卫正义的斗士。画面左边两个使徒是约翰和马可,他们正低头研读《圣经》,神情十分平稳沉着,像寻求正义的智者。右面是保罗和彼得:保罗一手紧握宝剑,一手捧着《圣经》,怒目斜视,表情十分刚毅;彼得站在保罗身后,充满战斗**,似乎随时准备战斗。《四使徒》构图紧凑和谐,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标志着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最高水平。
六、法国文艺复兴
从15世纪中叶起,法国开始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人文主义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
“七星诗社”是16世纪著名的贵族派人文主义者团体,以龙萨(1524—1585年)和杜·贝莱(1522—1560年)为首,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并借助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丰富法语,使法语作为民族语言取得了应有的声望。他们主张用民族语言写诗,要求诗歌韵律和谐,形式自然,反对浮夸。他们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脱离人民,因此只能为少数贵族服务。
弗朗索瓦·拉伯雷(约1494—1553年)是继薄伽丘之后享誉欧洲的杰出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希农城一个富裕法官家庭,从小在教会学校接受经院教育,成年后入修道院当修士。他刻苦学习希腊文,潜心研读古希腊、古罗马作品,并和许多人文主义者来往密切,逐渐形成人文主义思想。后来,他遨游法国各大城市,走遍大半个法国,考察各地的法庭和高等学校,目睹封建法律的黑暗和经院教育的脱离实际,为日后创作《巨人传》做了思想和题材方面的准备。1530年,他进入蒙彼利埃大学医学院学医。毕业后,他到里昂行医,偶然读到一本民间故事——《高大硕伟的巨人高康大大事记》,深受启迪,并以此为蓝本,费时20年创作出著名的《巨人传》。
《巨人传》(又名《高康大和庞大固埃》),是一部反映16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讽刺小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从国王、大臣、法官、教士、神学家、哲学家直到农民、手工业者、乞丐和流浪汉,内容十分丰富,并涉及法律、医学、政治、宗教、哲学和伦理等各方面知识。全书通过叙述高朗古杰、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祖孙三代巨人国王的神奇故事,塑造了理想君主的形象,揭露了教会的黑暗腐败和荒**贪婪,揭发了封建官僚贪赃枉法和鱼肉人民的罪行,旗帜鲜明地反对穷兵黩武和侵略战争。作者还抨击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提出培养“全知全能的人”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及人人平等、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社会政治主张。《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确立了小说体裁在文学上的地位,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讽刺艺术,对后来欧洲的许多作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七、英国文艺复兴
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稍晚于西欧大陆,16世纪才开始,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形成**,但取得的成就很高。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
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生于伦敦一个大官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4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坎特伯雷学院学习古典文学和希腊文,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16岁又进入伦敦法律学校专攻法律,因成绩优异,很快转入林肯法律大学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1504年,他年仅26岁就当选为国会议员,后来担任过财政大臣、下议院议长、大法官等职,成为英国政界的显赫人物。1532年,因反对亨利八世的离婚案被贬职。1534年,又因拒绝承认英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而入狱,次年被处死。
托马斯·莫尔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又是一个激进的人文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是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一部光辉杰作。莫尔在书中揭露和批判英国社会的黑暗,提出理想社会的方案:在理想社会里,没有私有制,一切公有,人人参加劳动,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实行义务劳动制,人们轮流下乡,从事两年农业劳动;人们每天工作6小时,其余时间从事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和科学研究;除国王外,一切公职人员均由选举产生,重大事务由集体决定;国家公职人员没有任何特权,其主要职责是调解民事、组织监督劳动和消费;乌托邦人信仰完全自由,教士不能干预世俗权力,其职责是主持礼拜、掌管宗教仪式、监督社会风尚、教育儿童和青年;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乌托邦》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批判初生的资本主义关系,并第一次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等主张,具有重大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莫尔的《乌托邦》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例如,还有宗教和奴隶制,甚至有终身制的国王。莫尔虽然批判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但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现实途径,他的理想只能是空想。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在当地有名的文法学校读书,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5岁时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1587年,因得罪一位公爵,遭官府追捕,逃到伦敦。经同乡介绍,他在一个剧团里当马夫、跑龙套,后来当过演员,甚至担任导演。大约在1588年之后,剧团要他负责改编剧本,他从此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莎士比亚一生共撰写37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2部叙事长诗和其他诗歌。他的创作道路可分为三个时期。1590—1600年为第一时期。这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全盛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百姓生活安定,莎士比亚对人类社会的光明前途怀有很大希望。这时他以创作喜剧为主,热情歌颂生活,就连创作的悲剧也洋溢着乐观主义色彩。代表作有《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1601—1607年为第二时期。这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王权危机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莎士比亚转而以写悲剧为主,揭露社会黑暗,表达悲愤沉郁情绪。这时他共创作7部悲剧,其中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他偶尔也写喜剧,但已失去早期喜剧的乐观愉快色彩。1608—1612年为第三时期,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衰落时期。当时专制王权走向反动,莎士比亚陷于迷茫,希望凭借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因而主要创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传奇剧和神话剧,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17世纪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现实,不但抨击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而且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种种罪恶,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练,人物个性突出。莎士比亚的作品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八、西班牙文艺复兴
西班牙文艺复兴运动始于16世纪初,16世纪末进入全盛,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1547—1616年)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出生在西班牙中部阿尔卡拉镇一个没落家庭,只在马德里念过中学。1569年当他22岁时,他在红衣主教手下充当扈从,并随主教访问意大利,漫游罗马、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地,大开眼界,并深受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70年,他加入西班牙军队,在海军中服役,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失去左手。1575年,他从意大利启程回国,途中被土耳其人掳到阿尔及利亚,在那里当了5年奴隶,后来被赎回。他的后半生处境悲惨,曾几次被诬入狱,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洛佩·德·维加(1562—1635年)是伟大的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他出生于马德里的宫廷工匠家庭,自小就有“神童”之称,5岁能写诗、读拉丁文,10岁时开始创作剧本,14岁时写出第一个剧本。后来在亲友的资助下,入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大学学习。毕业后做过秘书、随从,参加过军队。1588年,参加“无敌舰队”对英国的远征,失败后离开军界,先后定居瓦伦西亚和马德里。晚年为寻求精神解脱,遁入空门,出家当修士。
维加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2000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内容十分丰富,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袍剑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表达了人民的疾苦,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他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根据1476年羊泉村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编写而成。剧本描述驻扎在羊泉村的骑士队长无恶不作,被群众处死的历史故事,揭露封建主阶级的专横,颂扬人民团结战斗的精神和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讴歌人民不屈不挠的正义斗争,大声疾呼铲除强暴是人民的权利,一直激励着西班牙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作品也流露出浓厚的忠君思想,说明作者的世界观还深受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缚。
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尼德兰发生文艺复兴运动,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勃鲁盖尔。
彼得·勃鲁盖尔(约1525—1569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农民画家。他出生在尼德兰勃鲁盖尔村的农民家庭,早年师从彼得·科克和赫罗尼姆斯·考克学画,获益匪浅。1551年,他学习期满,成为安特卫普画家行会会员,同年外出进行修业旅行,先后到过法国和意大利,一路饱览各种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创作大量风景画。回国后不久迁居布鲁塞尔,开始独立创作,直至病逝。
勃鲁盖尔的艺术创作以塑造农民形象、反映农民生活为主。他的画风朴实,构图无拘无束,塑造的农民形象极其憨厚质朴,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他满怀**地描写农民、平民的劳动和斗争,这在文艺复兴时代是极其难得的。他的《农民的舞蹈》和《农民的婚礼》是尼德兰农村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民的舞蹈》描绘一群节日狂欢的农民尽情地舞蹈,虽然他们的服饰、举止和表情都令人忍俊不禁,却十分自然和真实。《农民的婚礼》描绘农村婚礼的场面,那里摆着丰富的筵宴,喧闹的人们正埋头大吃大喝。画面上破旧的房舍、粗糙的服饰、简陋的长凳以及人们贪婪的吃相等,形象地反映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真实生活。虽然这两幅画描绘的都是农民的欢乐场面,但画面上却看不到农民脸上有丝毫轻松的笑容,从侧面揭示了尼德兰农民的痛苦遭遇。他的《疯女格里特》《伯利恒的婴儿虐杀》和《施洗者约翰布道》,揭露西班牙对尼德兰的残暴统治,讴歌尼德兰人民在加尔文派领导下的英勇斗争,是尼德兰民族文化的珍品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