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中古史推荐书目 > 第二节 俄罗斯(第1页)

第二节 俄罗斯(第1页)

第二节俄罗斯

一、俄罗斯的起源

斯拉夫人是东欧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俄罗斯人是东斯拉夫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

斯拉夫人的故乡大致是在喀尔巴阡山以北、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地区,即东欧大平原的西南部。后来他们不断向周围扩展,西达易北河,东至顿河、伏尔加河上游,北抵波罗的海,南到黑海。约在公元1世纪,斯拉夫人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支,即东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在欧洲民族大迁徙期间,东、西斯拉夫人大批南移,进入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并同化了当地居民。约至6、7世纪,又形成南方斯拉夫人。这样,整个斯拉夫民族便分为三大支: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南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和保加利亚人。后来由于马扎尔人向西进入匈牙利平原,他们好似一个楔子一样把南斯拉夫人和北部的东、西斯拉夫人分隔开来,因而有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公元前斯拉夫人的历史情况无文字可考,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塔西陀的著作里,他称之为“维涅德人”。至公元6世纪,“维涅德人”被称作“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则被称为“安特人”。那时他们还没有国家,处在原始公社末期。在斯拉夫语言里,“斯拉夫”一词是“光荣”“荣誉”(слава)的意思;而在西方拉丁语言里,“斯拉夫”则是“奴隶”(slave)的意思。据说,哥特人曾把他们大批地卖给罗马人当奴隶,所以后来便称他们为“斯拉夫族”。这里有侮辱、蔑视的含义。

东斯拉夫人从喀尔巴阡山脉的各个斜坡进入广阔的俄罗斯平原,“他们像飞鸟般从一端迁居到另一端,抛弃了住腻的地方,在新的地方居住下来”。因此,后来的俄国史学家说:“移民和国土的开拓是我国历史中的主要事情,所有其余的事情都和它们有或近或远的关系。”[4]

二、留里克王朝与基辅罗斯

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是由北欧诺曼人(瓦良格人)的首领留里克建立的。

公元8、9世纪之交,东斯拉夫人已经广泛使用铁器,工商业逐渐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并渐渐形成两大部落联盟中心,即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和南方的基辅。诺夫哥罗德的元老们内讧不已,一派贵族便邀请瓦良格人为王。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原是查理曼帝国的一个诸侯,在丹麦有封地。公元862年,他率亲兵队占领诺夫哥罗德,自称王公,建立留里克王朝。留里克死后,他的亲属奥列格(879—912年在位)继位。公元882年,奥列格率部南下,占领基辅,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通称“基辅罗斯”。其版图西起喀尔巴阡山,东达顿河,南到黑海,北至波罗的海。基辅罗斯是早期封建国家,还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行政系统,只是一些封建小邦的集合体。基辅大公主要用索取贡物的方法进行剥削。

基辅罗斯曾多次发动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迫使其纳贡和订立屈辱性条约。911年,奥列格远征拜占庭,强迫拜占庭皇帝接受赔款条约,并使罗斯商人获得免税特权。伊戈尔(912—948年在位)曾两次远征拜占庭(941年、944年),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不过基辅罗斯与拜占庭交往的一个最重要结果,是罗斯从拜占庭那里接受了基督教。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980—1015年在位)帮助拜占庭皇帝镇压了小亚细亚的暴动后,娶了拜占庭公主安娜(皇帝瓦西里二世的妹妹)。接着,弗拉基米尔带头加入东正教,并下令基辅市民在第聂伯河畔接受希腊神甫的洗礼,把原来信奉的多神教神像扔进河里。

拜占庭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罗斯从拜占庭接受基督教,对罗斯后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基辅罗斯人在信奉东正教的同时,从君士坦丁堡学到了书面语和文化艺术。希腊教士们在基辅传教使用的语言,是保加利亚-马其顿地区的斯拉夫方言,其字母是由当地两个主要教士西里尔和美多德在大约862—863年创造的,是经过修改的希腊字母,被称为“西里尔字母”。南方和东方斯拉夫人今天仍广泛使用这套字母。基辅罗斯还请来希腊建筑师修建教堂和宫殿。在雅罗斯拉夫(1019—1054年在位)统治时期,兴建了基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和彼彻尔斯克修道院。大教堂宏伟壮丽,完整无缺地保存至今,是拜占庭艺术与古罗斯艺术相结合的杰作。彼彻尔斯克修道院是古罗斯学术文化中心,1039年在这里产生了一部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献——《最初编年史》,作者涅斯托尔就是这个修道院的修士。该书后经增删,于1073年编成《往年纪事》。这部文献是研究古代罗斯及其历史的最重要资料。

雅罗斯拉夫大公死后,几个儿子分割政权,混战多年,基辅罗斯解体。自11世纪后半期到13世纪初,罗斯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公国,较大的有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在其领土上兴起莫斯科公国)、加利奇-沃伦(乌克兰的发源地)、波罗茨克-明斯克(白俄罗斯的发源地)和诺夫哥罗德。

三、蒙古的征服及其统治

蒙古人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上游(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在俄国史书上通称蒙古人为“鞑靼蒙古人”,因为在12世纪以前,在今蒙古草原上有许多部落,鞑靼是比较强大的部落之一。公元1206年,蒙古的一个部落领袖铁木真(1162—1227年),打败了其他各部(包括鞑靼部),在斡难河源召开的贵族大会上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他建立了一个由蒙古、突厥、满(女真)族等部落组成的军事帝国。

蒙古人远征欧洲有两次,第一次就是由成吉思汗率领的。起因是中亚花剌子模国的一个总督杀害了蒙古商队的人员和使者。成吉思汗率军亲征,1220年攻陷其首都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逃往罗斯。接着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和速不台西征。1222年越过高加索山进入奥塞梯人、波洛伏齐人境内。波洛伏齐人首领向罗斯王公求援。1223年5月31日,罗斯与波洛伏齐人联军与蒙古军会战卡尔卡河畔,联军惨败。“是役也,斡罗斯亡六王、七十侯,兵士十死八九。”[5]蒙军前锋攻抵基辅附近,后向伏尔加河沿岸的保加尔人出击失利,经哈萨克草原返回蒙古。1227年,成吉思汗及长子术赤先后去世,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

第二次西征(1236—1242年)是由大汗窝阔台派遣拔都(术赤之子)率领的,大将速不台为参谋。1236年,蒙军15万人(一说30万)越乌拉尔山,占领保加尔城。1238年,东北罗斯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等公国尽被蒙军攻陷。弗拉基米尔王公尤里阵亡。蒙军攻至距诺夫哥罗德7千米处,因道路泥泞,骑兵行动困难,遂转向南方,经斯摩棱斯克,返回波洛伏齐草原。经休整后,1239年继续远征西南罗斯。1240年攻陷基辅,占领加利奇-沃伦公国。接着兵分两路,侵入波兰、捷克、匈牙利和多瑙河各公国。1242年,蒙军进入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抵亚得里亚海沿岸,最远处到维也纳以南之克罗斯特纽堡。后转向东南,经索非亚至黑海北岸返回伏尔加河下游,定都萨莱,建立了金帐(钦察)汗国。

金帐汗国建国之初,名义上隶属于蒙古大汗,实际上是一个领土辽阔的独立封建国家,东北和西南罗斯都在它统治之下。金帐汗对罗斯的统治,主要是利用当地王公,继续维持封建政权,采用人质、拉拢、离间、杀害等手段,迫使他们效忠。1243年金帐汗任命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王公雅罗斯拉夫·弗塞沃洛多维奇为“弗拉基米尔大公”,要求罗斯各王公服从。“弗拉基米尔大公”不仅是一个荣誉称号,而且拥有相应的权力和土地。他兼有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公爵的权力,可以得到弗拉基米尔、佩雷雅斯拉夫里、科斯特罗马、下诺夫哥罗德和戈罗杰茨,往往是罗斯各王公争夺的对象。1246年,雅罗斯拉夫因卷入蒙古大汗与金帐汗之间的权力斗争,被毒死于哈剌和林,由他的儿子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继任。蒙古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罗斯的控制,1257年开始建立八思哈(突厥语,意为“镇守官”)制度,即由蒙古军官担任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负责征收贡赋和监督当地居民。对于东正教会,金帐汗不干预其事务,并给大主教以特权,使教会成为统治的工具。

蒙古贵族的征服和统治,对罗斯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南方,受战争的破坏相当严重。蒙古对罗斯统治达两个半世纪之久,使俄罗斯在差不多十代人的时间里与西方完全脱离,在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战术、文化及社会生活,甚至语言、服饰等方面都打上了蒙古的烙印。由于蒙古人统治中心在东方,无力顾及西部,使罗斯与瑞典、日耳曼骑士团、波兰-立陶宛形成复杂的关系,而西北罗斯因被立陶宛长期统治,造成了日后白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民族差异。

四、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莫斯科公国兴起的时候,古罗斯国家已经分裂将近一百年了。莫斯科位于罗斯托夫-苏兹达尔王公的领地上,它原是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在1054年封给他的儿子弗塞沃洛德的。1147年,弗塞沃洛德的孙子长手尤里(1125—1157年在位)没收了贵族库奇科在莫斯科河沿岸的一座城堡——莫斯科,并在这里会见了他的同盟者契尔尼哥夫公国的王公。编年史上记载了这件事,首次提到莫斯科的名字,因而这一年被说成是莫斯科奠基的年代。莫斯科周围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地处北方,比较安全,蒙古入侵时,很多南方人逃到这里避难,人口增长很快。这些是莫斯科兴起并统一东北罗斯的有利条件。

长手尤里的儿子安德烈(1157—1174年在位)统治时期,势力强大,成为东北罗斯的主人,并迁都弗拉基米尔,形成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1169年,安德烈联合各王公摧毁了基辅,弗拉基米尔取代了基辅的地位。但是由于各地王公和贵族各自为政,弗拉基米尔分裂为许多小公国,大公的权力有名无实。

13世纪末起,东北罗斯强大的公国罗斯托夫与特维尔之间为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宝座进行了激烈斗争,莫斯科就是在这一斗争中逐渐崛起的。大公伊凡·卡里达(1325—1341年在位)一开始支持特维尔反对罗斯托夫,并乘机加强自己的实力,展开对邻近公国的兼并。1327年,特维尔爆发了反对蒙古贵族的起义。大公主动派兵镇压,博得金帐汗的青睐,1328年被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马克思说:伊凡·卡里达为夺取大公的尊位,不惜“充当汗的卑鄙工具,从而窃取汗的权力,然后用以对付同他竞争的王公们和他自己的臣民”[6]。伊凡·卡里达奠定了莫斯科强盛的基础。他与罗斯总主教彼得的关系密切,使他把教会驻地迁到莫斯科(先在基辅,后在弗拉基米尔),使大公的权力与教会势力结合在一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