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班长记录本怎么写 > 第六章 强渡澜沧江(第1页)

第六章 强渡澜沧江(第1页)

第六章强渡澜沧江

向西边走

山地步兵团司令部命令:

遵照毛主席“整营、整团都要学会武装泅渡”的教导,根据军、师党委首长的指示,确定二营月日在澜沧江完成营的武装泅渡,实施步兵营强渡江河的战术演习作业……

英志是尖兵。

出了军营往西,部队便行进在大山中。英志在尖兵班。野外行军,尖兵班做完一系列的探路侦察等训练科目后,就无所事事。和平时期,哪有什么敌情,甩开脚步,顺着公路往前走。一路上观风望景,说说笑笑,心情舒畅,不像在大部队的行军队列中让人约束。离开了紧张许久的兵营,来到大自然中,像飞出笼子的鸟,感受着自然界里的美丽阳光和清新空气。

一些老兵喜欢外出拉练。

部队向西面走,目标,澜沧江边表村,路程六十几公里,时间两天。行军速度不快,主要是保持体力,准备渡江。

澜沧江有多宽?在这崇山峻岭之中,有什么样的奔腾江河?几个月前从临城回来路过红旗桥的时候,英志见过一段那江水,几十米宽窄,不起眼,没放在心上。若是像北方的松花江那样一两千米宽阔,平时空手渡江就让人折腾半天,说起来还让人费点精神。就这里的水也叫江?就这样的江也要泅渡?笑死英志也,几分钟就划拉过去了!

这次野营拉练内容不少,出发前传达的文件说,除了武装泅渡还要搞营级的山地实弹进攻演习,以检测野战部队泅渡江河后的作战能力。听说,师首长们还要前来观战。

入夏以来,四连就在温泉前面那个大水塘子里泡了一个多月,超强度训练。虽说后来全连官兵全副武装能在那水塘里游上几圈了,但是那毕竟不是大江大河啊!英志曾在北方的松花江里畅游,现在是连队的游泳教练,他心中常隐隐忧虑,就这群初学游泳的旱鸭子也去渡江?

中午时分,尖兵班登上了山巅。

山风呼啸,扑面而来,极目远望,蓝天下的群山绵绵延延,山顶着天天连着山,漫无边际。天蓝蓝山绿绿,白云在山间飘,山在云间云在山间,似梦似幻。幽幽山间,白云深处,有茅屋草棚点缀,翠竹芭蕉,青烟袅袅,山野人家。仙境还是神居?不免引人神往。人在山中,山在心中,胸阔神怡,风光无限。人在山中快步行进,山峦迎面扑来,宏壮雄伟,**激胸怀。他们向大山扑去,融化在那山野云雾之中。

大栗树遐思

晚上,部队在大栗树宿营。

部队行军的速度不快,走了一天才走了三十来公里路。野营拉练前几天,部队行军的速度都不快,这是让士兵逐步适应野外训练的一个过程。

四连在公路下边的一个村子里扎了营,晚饭过后,英志、高玉平几个人拥着排长上了公路,来到了大栗树客栈。年轻人到哪里都新鲜,大山中的公路边有旅社有小街道,自然要来看看这方风光。

旅社就建在公路边上,门前有几棵高大的栗子树,几个人合不拢来,想来总有几十年的光景。大栗树的地名就是依着这几棵栗子树起的吧?栗树高大,绿叶成荫,那旅社却已是陈旧:门前石台阶,木制的对开门面;泥土围墙,房上是片片弯月青瓦;几进院落,各房间还有楼道相连;客房是一式的两层木板阁楼,走在上面“咚咚”作响。听当地老乡们说,这旅社是当年抗战时期修筑滇缅公路的时候一起建造的,很是兴旺过一段时光。从房屋那陈旧的墙板和油漆斑驳的梁柱上看去,依稀能辨出往昔岁月的光华,想当年这里人来人往,曾经是怎样的热闹场面!而如今,这里虽也有人车来往,但因红旗桥那方有新建公路,毕竟也是门庭冷落了。

望苍山,茫茫如海,看残阳,晖红如血,在这里的山野中,在过去的岁月里,曾有多少人在这条公路上走过,在这客栈里停留过?这里又曾发生过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如今岁月远去,只留下这静静的天空,苍茫的群山。

有一支军队从这里走过。

功果桥怀古

第二天,太阳老高了,连队才从驻地出发。

部队沿着公路,在山谷里行进。行军速度仍然很慢。吃过中饭,才晃**到了澜沧江边。

部队要过桥,一座铁索吊桥。桥有一个奇特的名字:功果桥。

那桥挺长,也宽,几根百米长短的铁索凌空横跨江面,每一根铁索都是由许多碗口粗细的铁环链接而成,铁索两端牢固地镶嵌在两岸山岩上巨大的水泥墩座上。桥面上铺着厚厚的木板,可以行人,还可以走车!江风吹过,江桥微微晃动,江水在桥下奔腾而过,发出哗哗响声。

说起吊桥,英志不免脸红,南方城乡遍布,北方孩子却哪里见过?初过这种吊桥,是一次在永城南边曲硐村边的一条小河上的夜练。一座小桥,几米长。连队快速通过,桥就晃得厉害,英志一上桥立刻眩晕,忙又退了回来。众人哄笑。英志心中不服且又怕晕,急中生智也顾不上脸面,手脚并用爬了过去!从此成为连队一笑料。不过,在以后的几次拉练中,英志还是学会了过吊桥,心平气和目视前方大步通过,从此不惧。

英志大步走在功果桥上,心中忽然感慨万千:这是什么年代修建的桥?我们的先人用什么样的技艺和工具在这深山峡谷奔腾激流之上造出如此巨大工程?铁索上那一个个早已锈蚀的铁环见证了怎样的世道风云,经历了多少车水马龙行人拥挤的热闹景象?可如今这铁索吊桥形单影只,孤零零地在山谷中摇,再少见行人车马。自下游新建红旗水泥大桥,这里就更少人问津。岁月流逝,只剩下两岸桥头岩壁上那往昔过路的文人骚客的几块题字,竭尽赞美这索桥及两岸风光,高超技艺,千古绝伦。多少年过去,人们来了又走了,只剩下孤摇索桥、空谷清风、不尽江流。

走过江桥,弯下江边,看到江水,英志心中忽又好笑:铁索桥宏伟壮观,可这桥下之水却也太过丢人现眼,和北方那宽河大江相比,这水只能唤作河沟!抬头仰望,那宏伟索桥凌空飞架两岸,百来公尺长短,可这桥下之水多说也就三十米宽窄,弄不好十来分钟便可游个来回!英志在北方大江中搏风斗浪大眼没看上眼下这条小河沟,想军队大批人马在这里搞什么武装泅渡,未免兴师动众小题大做,满腹轻蔑。

队伍里也是一片不屑之声:

“这点水水算个哪样子嘛,还没的永城那个塘子宽呢!”

“不是吹牛,老子下去游个来回照样跟得上队伍!”

“天气热,让我们来就是耍耍啦!”

“团长老倌看你们在团里边憋得难受,给你们找点乐子,叫你们好好闲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