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有人病了,英志也是关心,吩咐人去找卫生员,拿药,自己亲自给打病号饭。一来二去,有人倒是报以感谢的目光,但仍是没有多少话。
不爱和你谈,不想和你说!
这就难了,这个班长还怎样当下去?全班不一条心不拧成一股绳,那以后的训练也上不去呀,生活气氛不活跃呀,更谈不上服从你的命令了!
每天就这样疲沓沓的,出操、训练,命令也听,就是让人觉得没劲,不爽快!
有架子了,不觉得呀?盛气凌人啦,年轻人当了官哪个不“得瑟”?
英志气闷,当班长不好玩啊!
沉闷之中,又过了些日子,班里的新兵廖才病了,打摆子。那小子是民族兵,平日里更是没话。你也知道他佩服你,可是他就是不和你说话!
英志亲自关心,给他请假让他休息,叫人拿药,自己端饭到他床头。几天后,他好了,参加训练。
训练休息,英志忽然来了兴趣,问他:“小廖,听说你们那里有睡公房的习俗,男男女女的在一起睡三天,待回去后有了孩子再结婚,是这样吗?”
廖才一听,脸上放光,也羞涩起来,“唉,事情倒是有呢,不过要满十六岁才能睡呢!不过也不好,不是人人都能找到合适的。还是你们这样好,看中了再谈恋爱再生孩子。我们有了孩子和老婆关系不好了,甩都甩不掉,一辈子都不安逸。”
“那……你也睡过啦?”
“睡……过啦!可是没有孩子,也就没结婚,就当兵来了。”
英志听罢大奇,全班人听了也奇,这就围了上来议论。年轻人嘛,男女之间事情爱听又害羞,对做过欢喜事的人还羡慕。这就有说有笑,十分热闹。
说话间,英志心中一动,何不从这里入手?
于是,几天后,英志就有意展开家乡的话题,东拉西侃,就侃各自的家乡。果然,很快,大家就有了话说,一说还就热闹。
“我们四川那边好哟,红苕稀饭好干嘞!”
“贵州那边的烟也不错呢!”
“昭通那边洋芋多。”
“你们北方咋个那样平呢?土地多呀!”
“我退伍以后要去青海那边放马,”李卫东说,“我喜欢骑马。”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班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出操训练不用你喊,号声一响自己都跑了出来。班里有说有笑的,气氛活跃,积极性那高,连英志都不知道该怎样好了,他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班长就这样当了,英志这样想。
排长连长也表扬了!
班里气氛活跃了,训练自然也上去了,全班生龙活虎,气势高涨。高玉平和赵旭才也感奇怪,“咦?你小子行啊,还是有点办法的嘛!”“嗯,道道不少,有点长进。传点经验嘛!我那里还有人和我顶嘴呢!”英志心中暗暗得意,可也不保守,“严厉之余还是要谈谈家乡话的,官兵互助团结友爱,和他们还是要建立一些感情的嘛!”
班长当得顺,这就热闹,秋天团里大比武,全班个个冲在前头,表现上佳,为全排夺得团里大比武的冠军作出了贡献。
他们要去风城!
五班长曹民强探家去了,这在连里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是七二年这批兵中第一个探家的。大兵四年才有一次探亲假,一般的老兵和正副班长都是连队里的骨干,可年头不到照样不给探亲机会,他曹民强怎么三年不到就特殊给放走了?军纪严明,得说个清楚,谁都想回家看看那!几个班长轮流往连部跑,诉说自己的家庭困难,讲明回家的理由,他能回家为啥我就不能?真话假话你就编吧,连队里那些假电报爹妈病重的消息都不足为奇了。可指导员却心知肚明眼睛亮,他对这些假电报就是不睬,在全连大会上他还批你,“个别同志探家了,马上就会有那么多的电报打来,你们的爹妈咋个都会同时发病啊?真个都是怪事啦!”
全连大笑。
可是,能回去探家真是让人羡慕死了。
英志也去找指导员,当兵三年、表现积极、荣升班长能否让回家看看?肚子里编了一大堆的话,可还没等张口,老冉就瞪了他一眼,“你就啥也别说了。你爹妈都是干部,岁数也不是很大,能有啥子病?你家住在城市,你爹妈又在工厂里工作,拿国家工资,你家能有啥子困难和负担?安心服兵役,再熬几年就可以享受探亲假了嘛,急啥子嘞?回去,带好你的班,少想这些事情!”
连队里对当班长的这些个老兵看得很重,有的就是作为干部苗子来培养的,让他们能多干几年就多干几年,有的班长都当了七八年的兵了。连队里的老兵多素质就高战斗力就强,年轻点的当不了班长没啥特殊情况也不会给探家的。
过了几天,冉福找到英志,安慰道:“曹民强和你们不同啊,他家里很苦,还住在金沙江边的岩洞里。前几个月下大雨,岩洞塌了家也没了。他那个媳妇也没教养,还跟着别人跑了,你说他难不难?连队支部根据他的情况特批他回去看看,你说合不合?这些娃儿呀,来当一次兵真的不容易,承受了那么大的痛苦,好同志啊,一直没对连里说。若不是当地政府给我们写信反映,我们还不知道嘞!哼,这种情况你们也来跟着凑热闹,不知臊得慌!”
英志羞愧,无地自容,慌忙告辞。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们为保卫祖国尽忠国家,却无暇顾及自我失家之苦。而英志却只想着回家享受温暖亲情,不免惭愧。想他们无怨无悔、尽心尽力报效国家,想自己渺小私心,微末德行,不由感慨万千。
安心服兵役,再不提探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