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珍稀植物资源
宁夏分布有13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其中四合木、胡桃、裸果木3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羽叶丁香、野大豆、黄芪等10种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四合木(蒺藜科),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为落叶灌木,强旱生,仅见于草原化荒漠地区,是阿拉善东缘的特有种,也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残遗濒危珍稀植物,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和植物中的“大熊猫”。
胡桃(胡桃科),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裸果木(石竹科),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落叶灌木,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枝干木质化程度高。喜光、耐旱、耐瘠薄、抗寒、抗风,古地中海区旱生植物区系成分,对研究我国西北荒漠的发生、发展、气候变化以及旱生植物区系成分的起源,有较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沙冬青(豆科),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常绿灌木,亚洲中部旱生植物区系中第三纪残余的古老种类,也是荒漠区唯一的常绿强旱生植物,系沙质、沙砾质荒漠植被的建群种,既可固沙,又可药用,有重大的科学研究意义。沙冬青生长于贺兰山海拔1400~1950m开阔干旱的山沟阴坡沙石地中。在汝箕沟煤矿、峡子沟等处常成群落出现,具有显著的荒漠化环境指示作用。
野大豆(豆科),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亦称“乌豆”,是栽培大豆的育种资源,也为家畜所喜食,种子可药用,在自然界中数量不多。在贺兰山仅见于汝箕沟,且零散生长于海拔1150m山沟水边草地。
蒙古扁桃(蔷薇科),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布于宁夏、甘肃、内蒙古以及新疆阿尔泰地区,为荒漠区和荒漠草原区低山丘陵坡麓、石质坡地及干河床主要的旱生树种,常成群分布,是这些地带植被组成的重要植物之一。桃仁可代“郁李仁”入药,或代作“苦杏仁”供食用,是一种经济植物。贺兰山浅山地区、丘陵坡麓广有分布,多生长于海拔1300~2100m左右的干旱石质山坡、山沟干河床等处。
贺兰山丁香(木樨科),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羽叶丁香的变种,分布于贺兰山,仅局限于甘沟、榆树沟,生长于海拔1780~2300m山谷阴坡等处。原种为我国特有,在自然界中数量日益减少。
黄芪(豆科),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
桃儿七(小檗科),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果实均可入药,分布于六盘山海拔1900~2400m的灌木林下或草丛中。
水曲柳(木樨科),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为落叶大乔木,生长于海拔700~2100m的山地。水曲柳是古老的残遗植物,对于研究第三纪植物区系及第四纪冰川期气候具有科学意义。
梭梭(藜科),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温带荒漠中生物产量最高的植物种类之一,具有耐旱、耐寒、抗盐碱、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作用,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名贵中药苁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后者被誉为“沙漠人参”。
白梭梭(藜科),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典型的超旱生沙生植物。分布于荒漠区域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或覆沙地上,常与沙拐枣、驼绒藜等组成白梭梭沙生植被。
胡杨(杨柳科),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为落叶中型天然乔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生长在沙漠河流两岸,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胡杨也被人们誉为“沙漠守护神”,对于稳定荒漠河流地带的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绿洲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荒漠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
五、野生动物资源
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宁夏野生动物地理区系属古北界的东北亚界,华北区的黄土高原亚区和中亚界蒙新区的西部荒漠亚区,即宁夏动物区系分属于黄土高原亚区和西部荒漠亚区,而属于东洋界的种类很少,宁夏北部(包括中部干旱带)跨西部荒漠亚区和东部草原亚区。
宁夏野生动物生态地理动物群包括四大群系,即温带山地森林—森林草原—半荒漠动物群(指贺兰山及宁夏北部山地);温带半荒漠、湖泊河滩—荒漠—居民点—农区动物群(指宁夏平原及宁夏中部半荒漠、荒漠地带);温带草原动物群(指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温带山地森林—森林草原动物群(指六盘山及其余脉)。
宁夏野生动物的分布型以古北型和全北型为主,各约占总数的13,其次为中亚型(约占16)和草原型(约占110),其他还有为数较少的季风型、东北—华北型、东北型、高地型和东洋型等。
野生脊椎动物5纲、30目、84科、415种,包括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鱼类等。国家保护的一、二级珍贵稀有动物51种,占全区野生脊椎动物种数的12。3%,其中金钱豹、林麝、高山麝、黑鹳、白尾海雕、金雕、胡兀鹫、中华秋沙鸭等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鹿、岩羊、蓝马鸡、红腹锦鸡等43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另有自治区级重点保护动物51种,有害动物37种。蓝马鸡是宁夏的区鸟。
宁夏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大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