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宁夏地形地貌 > 第七节 自然灾害(第2页)

第七节 自然灾害(第2页)

地震水涌可分为以下3种成因类型:地震引发砂土液化造成涌水;在地下水埋藏浅的地方,地震破坏了地下水面的相对稳定性,地下水沿上覆土层薄弱处涌出地表,成为涌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地震造成地下水涌水并与地表水串通,形成水患。宁夏几次大地震都有关于地震涌水的记载。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位于Ⅷ度区以内的海原、固原、靖远、静宁等地均出现地裂水涌现象,甚至远至灵武和银川等沿河地区也发生了地裂水涌。1739年银川—平罗大地震引起的涌水造成了严重的水灾。

地震滑坡是指表层岩土或斜坡上的岩土体在地震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滑动的现象。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是南部众多堰塞湖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滑坡毁灭村庄的例子也有很多。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地震力作用下发生的崩落。在宁夏南部山区,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震区多处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动。

(四)宁夏地震活动分区

地震活动以区域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特别是强地震均分布在具备一定特殊地质条件的区域地震带上。在全国地震活动区划分中,宁夏地区位于南北地震带北段,区内发生的强地震都可归属到这条中枢大地震带。同时,宁夏处于中朝准地台和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各地所处的地质环境和构造特征不同,地震活动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一般划分为贺兰山地震活动区和六盘山地震活动区。

贺兰山地震活动区位于鄂尔多斯地台的北西缘,为南北地震带向北突出的部分,展布于贺兰山东西两侧,包括银川盆地和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大部地区。通常把银川、吉兰泰和河套断陷盆地合并为一个地震活动单元,称为银川—河套地震带,贺兰山地震区主要指银川—河套地震带的西南部分。该区北部是北南向或北北东向构造带、阴山纬向构造带和阿拉善弧形构造带相互交汇和复合的区域,而南部与青藏块体北东缘弧形构造和北祁连过渡带相接,地质构造复杂。长期的地质演化,形成一系列隆起、拗陷和断裂带,主要发育北东、北西、北南和东西向4组断裂。其中,银川和吉兰泰两个拉张型断陷盆地是该区最著名的活动盆地。根据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贺兰山地震区又可划分为银川地震小区、吉兰泰地震小区和马三湖地震小区。

六盘山地震活动区位于牛首山—罗山—云雾山一线以西的宁夏南部地区,属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东段。在区域地质构造上,该区以北祁连山前过渡带为基础,来自青藏块体从南西向北东方向的强烈推挤,分别受到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两个刚性地块的阻挡,形成一组南端紧束、向北西舒展的北北西向弧形构造带。根据构造条件和地震活动特点,六盘山地震区又可划分为固海地震小区和卫宁同地震小区。

[1]霍福臣、潘行适等:《宁夏地质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3]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4]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海原活动断裂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5]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6]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7]周特先、姚茂文等:《宁夏构造地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8]周特先、姚茂文等:《宁夏构造地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9]周特先、姚茂文等:《宁夏构造地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0]周特先、姚茂文等:《宁夏构造地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1]周特先、姚茂文等:《宁夏构造地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2]周特先、姚茂文等:《宁夏构造地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3]汪一鸣:《宁夏人地关系演化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14]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2012)》,2013。

[15]史学正:全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1995。

[16]高正中、戴法和:《宁夏植被》,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17]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

[18]宁夏煤田地质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报告》,2010。

[19]杨明芝、马禾青、廖玉华:《宁夏地震活动与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