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文化地理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浩繁,包含了众多的区域文化,而宁夏典型的多元混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从有考古学证据的旧石器时代灵武水洞沟遗址算起,历经了历代王朝的兴衰,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替碰撞,经过了几次大规模的军事、经济移民,直到近代,宁夏才形成了基本稳定的行政区划格局和人口分布格局,渐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才在此基础上形成并突显出来。
一、文化分区
从总体上说,宁夏全区可划分为5个文化区,即矿业移民文化区、稻作汉族文化区、半农半牧汉文化区、回族伊斯兰文化区、文化模糊区(图3-6)[1]。
(一)矿业移民文化区
该文化区的核心区分布在宁夏煤炭资源集中的石嘴山市,形成了以石嘴山为其文化核心,以大武口区、惠农区为主要分布区和以平罗的部分地区为其文化辐射区的片状分布区。此外,长庆油田所在的宁夏河东灵武、盐池部分地区是其飞地型“文化岛”。由于灵武的煤炭资源相当丰富,所以今后可能成为该地区的强劲产业和宁夏煤炭开采的优势产业,因此会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成为一个新的移民文化区。
移民区在人口构成上,以汉族为主,区外移民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等省的人口比例稍大。在语言方面,没有统一的地方方言,经过语言的融合与嬗变,形成了一种以石嘴山方言为基础,夹有四方土音的方言类型。当然由于该地区人口流动快,有些刚迁移来的移民仍以原来的方言为主。这些移动人口的住房都比较简单而且大众化,收入高的住楼房,收入低的住平房,房间布置没有突出的特色。由于多数新迁移来的住户收入不高,所以生活依然很拮据。人们的宗教观念意识非常淡薄,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一种典型的移民文化。正因为如此,基督教比较容易在此寻求立足之地。
图3-6宁夏文化区分布示意图[2]
居住于该地区的人们大都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中的采掘业,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阅历使该地区人们在消费行为方面以马歇尔消费型为主,社会行为空间也受到相应的限制。居民在婚丧嫁娶方面没有留下特殊印记,大多数居民老了之后,都会落叶归根,返回故乡。
(二)稻作汉族文化区
稻作汉族文化区范围不大,却是宁夏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宁夏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中心,工业、农业基础雄厚,产业集聚。人口聚落以城市景观为主要特征,交通发达、便捷。居民以汉族居民为主,占该区总人口的60%以上。该文化区在地域上以银川市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包括平罗、贺兰、永宁、利通、青铜峡、中宁、沙坡头等县、市、区。语言地理上隶属于银吴方言小片,银川话为该区典型方言。由于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所以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参半。居民每年都有赶庙会的习俗。该区的村落形式主要呈居民点式布局,以村或组为单位,大多数依水而居,地在渠旁,塘在水边。人们居住土木结构的平顶房,房屋一般较深,内有套间多个,为了躲避风沙,房屋大都面东南而背西北,院落四周都打围墙。房屋内部布局比较讲究,一般人家都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人们在穿戴上也爱赶时髦,男的追求流行款式,女的都喜欢穿裙装。人们在性格特征方面大都外向、开放,对当今一些流行文化如流行音乐、服装、快餐都比较敏感,在青少年中常会出现“追星热”。
本区有着广泛的稻作文化基础,是宁夏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里水稻一年一熟,生长期长,日照充足,出产闻名全国的塞上江南“珍珠米”。大米质量上乘,淀粉含量高,美味可口。渔业是该区另一项特色产业,也是该区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黄河两岸打鱼塘十分方便,所以居民们利用这种条件,大力发展渔业。本区已成为西北地区产量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
在社会习俗方面,居民在婚丧嫁娶方面的习俗有别于宁夏北部和南部地区。娶亲时有女性亲属成员,新郎需要迎亲,而不避亲;女方送亲客人一般都大席招待,有劝酒习俗;结婚当日新娘穿全红色的婚衣,且着婚纱;回门一般在婚后第二天,男方有亲戚相送,约十余人,女方以酒席相待。新娘回门不留宿。在丧俗上都奢办丧事,并且在祭祀的主要日子上也不同于南部地区。对于刚出生的婴儿,不吃满月酒,在百日会待客祝贺。年轻人对过生日都比较重视。
(三)半农半牧汉文化区
该文化区比较破碎,包括原州、彭阳、隆德、盐池等县、区和平罗县东部地区,占地约14000km2,人口约113×104人,以汉族人口为主,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该区地形主要是黄土高原和丘陵区,盐池一带属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种植业以旱作农业中的麦、黍、玉米种植为主;在山区或草原区,畜牧业占有一定的比例。该区方言以固原话为主,宗教信仰以道教为主,文化景观以聚落的形态与布局最为突出。南部黄土丘陵区居民都有依窑洞而居的习惯,这也是几千年以来自然选择和文化沉淀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居住方式也在逐渐被淘汰,代之以土木结构的房屋为主。这种房屋与北部的房屋有很大的差别,房顶呈斜坡状,角度大约为20°~30°,上有瓦片相盖,这也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特征;房檐有双面檐和单面檐两种。人们在穿戴上都比较节俭,对时髦时装的追求不强烈。在相当数量产品的消费上,不论是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都比中部稻作文化区慢一拍,在时间上大约滞后2~3年。
婚俗和丧葬习俗与北部地区差异显著,如娶亲时没有女性亲属成员,新郎有避亲的传统;招待女方的送亲客通常是分席(8个人为一席)而坐;新娘回门一般在婚后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且只有新郎相陪,男方没有其他亲戚相送,女方家从俭待客,不摆酒席。在丧俗方面,一般丧事从俭,没有吹唢呐的习俗。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满月一般比较隆重,以后几乎不过生日。对于年过六旬的老人,每年的生日都比较隆重,吃长寿面,摆宴席,有亲人送礼。
游牧、半游牧的生产制度与辽阔、单调的自然景观以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旱作农业方式,使当地居民形成了敦厚、稳重、质朴但又保守的群体性格特征。由于该区以旱作农业为主,又兼有一定的畜牧业,所以在农牧业生产方面对“天气”的依赖性强,形成了“靠天吃饭,靠天喝水,靠天放牧”的生产生活规律。
(四)回族伊斯兰文化区
回族文化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独具特色,与汉文化并驾齐驱的主导文化。宁夏回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而以元代的大规模迁入为主要的文化传入期。自此,宁夏一直是回族聚居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与融合,积淀形成了深厚的回族文化基础。宁夏的回族在地域分布上历经几次变迁,最后一次是在清朝同治年间以后,自此奠定了现今回族人口分布的大格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共有回族人口217。38×10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4。5%,主要分布在西吉、海原、同心、泾源、吴忠、灵武等县、市。
对于回族文化而言,伊斯兰教是其统一宗教。以汉语为交际语言,随着地域分布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方言。阿拉伯文(经文)只作为其宗教语言,保留在为数不多的阿訇当中。回族居民最突出的文化景观表现在清真寺﹑聚落的形态分布及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内,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初步统计,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共有清真寺3000多座,其中著名的有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同心清真大寺﹑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寺等(图3-7)。清真寺建筑规模雄伟,外观造型有两种:其一为穹顶式建筑,大殿上有一大四小半圆形绿色穹顶,顶上一弯银白色新月;另一种是殿堂式,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多采用四合院式,一条中轴线贯穿始末,礼拜大殿有起脊的屋顶,大殿平面一般有三种形状。宁夏回族自治区内的一些小型清真寺多采用殿堂式建筑。
图3-7建筑风格迥异的永宁纳家户清真寺(上)、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左下)和同心清真大寺(右下)
宁夏地区的回族多住平房或瓦房。居室内部布局上独具特色。屋内装饰和摆设清净素雅。
宁夏回族的服饰大体同于汉族,不同的是男子头上的小帽和妇女头上的盖头,男子戴的小帽没有帽檐,颜色或白或黑或棕色,但以白色居多。妇女的盖头是一种大披巾,用纱﹑绸或丝质面料制作而成,有绿、白、青三种颜色。充满回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有花儿﹑口弦、砖雕及各种彩绣。其中“花儿”是产生并流行于甘、宁、青、新等地区的一种民歌,曲调丰富,唱词浩繁,被称为“回族的百科全书”。口弦是西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乐器”。
(五)文化模糊区
该文化区位于中宁县部分区域,受生态移民的影响,出现回族、汉族分散杂居的特点,导致文化区交错镶嵌,既有中部稻作汉族文化区的特点,又有回族伊斯兰文化板块的特点。
二、特色历史文化
悠久的人文历史、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宁夏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明、丝路文化和边塞文化。其中,回族文化和西夏文明在本书第三篇有专门论述,此处仅述黄河文化、边塞文化和丝路文化。
(一)黄河文化
广义上的黄河文化,是一种以黄河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及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是黄河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或集聚。通俗地讲,黄河文化就是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所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而狭义上的黄河文化,则是历史学意义上的文化。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概念,黄河文化都是人水关系的文化。从地域上讲,宁夏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南、北地理特征截然不同,但都与黄河息息相关。丰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了宁夏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