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二战伙食 > 第四章 日本篇03(第2页)

第四章 日本篇03(第2页)

和”号上每天要制作超过7000份饭菜菜温热,水兵基本上在自己的住舱内吃饭。军官厨房备好美食后先在相邻的餐具室内分好,由卫兵(勤务兵)用小推车送到军官的公用舱室或高级长官的专属舱室,舰长一般都单独用餐。值得注意的是,水兵的伙食都是免费供应,当然菜单也是事先定好的,而军官则是自费用餐,餐费从薪水中扣除,但可以自由点餐,尤其是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官常常加餐,搞得自己囊中羞涩。

大部分饭菜都是在总面积达200平方米的水兵厨房内制作的,从舰艏向舰艉方向依次分为调菜所、炊事所和清洗场三个区域。调菜所就是处理肉类、蔬菜等食材的地方,有一张如同大桌子一般的砧板用于切菜、切肉,据说主计兵们还在上面杀猪;炊事所即烹饪菜肴和煮饭的区域,配置了各式烹饪机械;清洗场是洗涤餐具、炊具的地方,修筑有混凝土的清洗池,用海水冲洗,视情况才使用淡水。根据舰员人数不同,“大和”号上从事炊事作业的主计兵在60~100人,每天要制作超过7000份饭菜,光靠这百十号人纯手工作业肯定忙不过来,因此“大和”号厨房尽可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安装了不少烹饪机械。厨房内装有六斗蒸汽饭锅6台、六斗蒸汽菜锅2台、综合调理机2台、电动洗米机2台、电气万能烹饪器5台、茶汤制造机2台、电气保温器1台等等。六斗饭锅是日本海军最大的舰用炊具,一口锅最多可以煮出385千克的米饭,锅体又高又重,必须利用机械装置才能开闭和倾斜;综合调理机具有削皮、切丝、绞肉等多种功能;电动洗米机可以在1小时15分内处理4000人份的米麦;电气烹饪器相当于今日的电烤箱,用于煎烤油炸,有3台16千瓦功率和2台25千瓦功率;茶汤制造机可在1小时内泡好400升茶水。为了保证卫生,清洗场内还装有3台大型餐具消毒器。除了上述炊事设备外,“大和”号还有其他食品加工机器,可以自行生产纳豆、蒟蒻、乌冬面、豆腐、萩饼、年糕红豆汤等食物,还有令人羡慕的冰激凌制造机和波子汽水制造机。有意思的是,汽水制造机实际上是用于灭火的二氧化碳发生器,不过平时被用于制造清凉饮料,据说一天内可以生产5000瓶汽水!

“大和”号的伙食水平也要比一般舰艇更高,比如在驱逐舰上,舰长有时都只能和水兵一样吃味噌汤泡饭凑合,而在“大和”号的水兵餐桌上也能经常看到各式炒菜和鲜鱼,军官的饮食就更加丰富美味了。军官的一日三餐有固定模式,早餐提供米饭、味噌汤、烤鱼和腌菜一类的和食,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换成吐司煎蛋一类的西式早餐;午餐则是法式西餐;晚餐通常也是和食。

“大和”号战列舰厨房使用了最大号的六斗蒸汽饭锅,最多可以煮出385千克米饭“大和”号上高级军官用餐很有排场,据曾在舰上担任司令部卫兵长的近江兵治郎上等兵曹回忆,在山本大将担任司令长官时,通常都会在司令官室内与参谋幕僚们一起用餐,早餐相对简单;午餐则要隆重得多,通常是全套西餐,就餐者需着正装,先呈上前菜和汤,接着是一道肉菜和一道鱼,随后是沙拉、水果、红茶或咖啡,如果有客人到访还会加菜,饮料包括香槟、红白葡萄酒、啤酒和威士忌等。此外,每天午餐前舰上的军乐队都要在甲板上集合,名曰训练,实际上在山本长官拿起刀叉的那一刻,卫兵长就会给乐队指挥打暗号,为长官用餐演奏乐曲助兴。在持续约40分钟的午餐期间,大约可以演奏3个曲目,水兵只要听到音乐响起就知道午饭时间快到了。司令部的晚餐是精致的日料,通常包括刺身、烧烤、清汤、炖菜等五道菜,搭配日本酒。

如果把“大和”号餐桌上的佳肴一一列举,可能足够写上一本书,不过在诸多菜肴料理中有一道菜特别受到军官的喜爱,这就是蛋包饭。在日本,蛋包饭与咖喱饭、牛肉洋葱盖浇饭并称“洋食屋三大米饭料理”,是日本传统主食米饭与西洋食材和烹饪手法的结合创新,是东西方饮食文化融合的产物。蛋包饭在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诞生于东京或大阪,后来进入海军餐谱,实际上就是用煎蛋卷包裹起来的鸡肉炒饭。煎蛋卷是一道常见的西餐料理,在法餐中有30种以上的煎蛋卷做法,而日本海军在1918年出版的料理书中就记录了煎蛋卷,并且做法直到昭和时代也没有变化。日本海军的鸡肉炒饭使用了藏红花、洋葱、胡萝卜和火腿作为配菜,虽然没有明确记录,但据老兵回忆还会加入番茄或番茄酱,炒出的米饭呈现诱人的橙红色,色香味俱佳,再以半熟的蛋皮将炒饭卷裹起来装盘。奇怪的是,日本海军的料理书从未正式收录蛋包饭的做法,大概很大程度上认为这是一道快餐,而非正式料理。

1945年1月分配到“大和”号担任主炮测距仪操纵手的八杉康夫上等水兵曾兼任特经典影片《虎虎虎》中联合舰队司令部举行午餐会的镜头,从餐具看为正式的西餐务军官室的卫兵,负责照顾军官们的饮食,他对于蛋包饭有着独特的回忆。八杉记得军官们经常会点蛋包饭吃,即使高级军官也不例外,通常是在午餐时提供,但从来没有作为宵夜,做好的蛋包饭会根据个人喜好淋上番茄酱或英式辣酱油,其形状多为树叶形。民间有种说法认为蛋包饭一定要用剩饭,但八杉称海军从来不这样做。此外,“大和”号上的蛋包饭还有一个特别的规矩,即用作装饰的青豆必须是奇数,可以是3颗、5颗或7颗,八杉曾被前辈老兵严厉警告:“弄错的话后果严重!”至于这样做的理由很可能是受到以奇数为吉利的传统习俗的影响。军官们吃蛋包饭时要喝红茶,而且茶水要斟满到几乎溢出才能端上桌,而要保证茶水在走动中不洒出来十分需要技巧,八杉为了掌握这个动作曾在餐具室内练习良久。让八杉倍感遗憾的是,他直到“大和”号沉没都没有尝过蛋包饭的味道,事后回忆起来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从作战的角度考虑,大和级战列舰上优渥的生活条件和精美饮食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显得相当不合时宜,甚至有令官兵耽于享受而消磨斗志之嫌,更让前线忍饥挨饿、出生入死的官兵寒心,日本海军却美其名曰是为了充分发挥司令部的统率机能。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大和”号与“武藏”号是作为联合舰队旗舰而建造的,因此除了战斗舰艇的必要机能外,也被赋予了政治和精神层面的特殊身份。军舰向来被视为移动的国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航行到海外时更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所以必然在生活设施上有着极高的要求。大和级战列舰以威严的舰容、完备的舰内设施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令人叹为观止,但在太平洋战争中,“大和”与“武藏”从未得到真正发挥威力的机会,或许日本海军对于两艘巨舰的珍视只是为了让它们作为“终极决战兵器”起到震慑对手、稳定军心的作用,总之是国家颜面,奢侈有理!

“洋食屋三大米饭料理”之一的蛋包饭,“大和”号的蛋包饭必须以奇数青豆来装饰恶魔饱食终变饿鬼——日本陆军饮食漫谈1942年8月,日美两军以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机场为焦点,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从地面到海洋,再到天空都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激烈搏斗。鏖战数月之后,日军消耗了大量兵力和物资,却依然未能夺取机场,战局陷入被动。而对于登岛作战的3万余名日本陆军官兵而言,进入11月后最大的敌人已经不是美军,而是饥饿。由于美军控制机场,掌握着瓜岛周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日军的运输船根本无法靠近瓜岛,只能使用驱逐舰执行运输任务,被称为“鼠运输”或“东京快车”。驱逐舰趁夜间潜入瓜岛水域抛下装有补给品的铁桶,让岸上部队自行打捞,一艘驱逐舰仅能携带20吨给养,而真正能送到部队手中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由于驱逐舰损耗很大,后来又改用潜艇运输补给,更加杯水车薪。到1942年12月,瓜岛日军获得的补给只有所需数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很多部队早已断粮,因为饥饿而丧失了战斗力。第38师团步兵第124联队旗手小尾靖夫少尉在12月27日的日记中记录了瓜岛日军的惨况:“尚能站者能活30天,尚能坐者能活3周,睡着起不来者能活1周,睡着小便者能活3天,不能说话者能活2天,不能眨眼者明天就要死了。”他还在日记中写下了1943年元旦当天的“新年配给”:2块饼干和1颗糖。当1943年1月日军最终从瓜岛撤退时,3万余人的部队只剩下瘦骨嶙峋、形如骷髅的1万余人活着离开,而殒命在岛上的近2万人中一多半是病饿而死,从此瓜一幅描绘瓜岛战役中日军惨况的画作,登岛日军因为补给不续饱受饥饿威胁岛在日本人眼中有了另一个名字——“饿岛”。

瓜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陆军第一次因为遭遇补给危机而惨败的战役,但此后类似的情形普遍出现在战场上,布干维尔岛、新几内亚、帝汶岛和吕宋岛等地,许多被美军围困孤立、补给断绝的海岛都成了“饿鬼的囚笼”。日军最大的一场饥饿败战是发生在1944年3月到7月间的英帕尔战役,时任驻缅甸第15军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中将纠集9万兵力妄图穿过高山密林,打开侵入印度的门户,却严重忽视了后勤补给的困难,导致前线部队弹尽粮绝。在收到请求补给的电报时,这位自大而愚蠢的指挥官居然说道:“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言下之意,士兵靠吃草也能打仗,实在滑天下之大稽!此役日军最终损失高达7万人,过半官兵死于饥饿或疾病,撤退路上白骨遍地,牟田口廉也因此被部下怒斥为“鬼畜”!陆军的饥肠辘辘与海军的酒足饭饱形成了鲜明对比,以至于后来出现了“陆军吃草,海军吃肉”的笑谈,难道日本陆军的伙食供给真的窘迫简陋到食草维生的程度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只要条件允许,日本陆军还是会尽量让“天皇的双足犬马”吃饱吃好,毕竟光靠大和魂是打不了仗的。

日本陆军在明治草创之初就建立了一套后勤供给体制,1873年颁布的后勤条令中规定,和平时期部队的武器、弹药、被服等军用物资由军队统一供给发放,而日常所需的粮食、煤炭、日用百货等生活物资由部队后勤部门自行在驻地的市场采购;战时部队出征时,从后方仓库将物资送往前线的兵站,再转运至部队,也可由部队在战地自行筹集粮秣。这套供给制度在明治时代的历次战争中得到改进和完善,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时就进行了战地补给;1877年西南战争时期首次采购罐头和英式硬饼干作为军用口粮;1888年建立了兵站制度;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日本陆军的补给体制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甲午战争期间,陆军采购了250万日元的肉罐头,到日俄战争时期军用罐头的1930年日本陆军骑兵第16联队的厨房,可见地上堆着各类食材,还有罐头和牛奶,伙食还是不错的采购数量多达3。5万吨,价值2310万日元。从现存的资料看,日俄战争时期日本陆军一线部队基本能够保证日常饮食供应,每天至少两餐可以吃到肉类或鱼,即使战况激烈补给一时难以送达,官兵也能食用饼干、饭团等应急口粮充饥。

除了让官兵吃得到、吃得饱之外,日本陆军对于饮食的营养和口味其实也挺重视的,平时驻防情况下要求士兵的菜谱每周更新一次。日本陆军一般以联队(相当于团)为单位自办伙食,用于购买主副食和燃料的伙食费发到各部队,由部队长统一管理,实际上由军中粮秣委员会的经理军官具体负责采办和管理。资料显示,日本陆军士兵每日正常活动消耗的热量为2700大卡,而在演习和战斗训练时增加到5000~7000大卡,需要食用1。5千克左右的主副食以满足热量消耗,陆军经理部门除了保证足量的食品供应,还要兼顾营养。部队每周菜单由经理主任参考军医的意见后制定,交给部队长审核后具体实施,主要考虑作战、卫生和经济三个方面的因素拟定,简单来说就是满足作战训练的体能消耗,食物卫生且富于营养,最后是控制成本。那么,日本陆军普通士兵的一日三餐究竟会吃些什么呢?驻名古屋的步兵第33联队在1922年4月19日的菜单提供了一个范例:早餐:2合米麦饭(约290克)、味噌汤(豆腐和蔬菜)和腌渍萝卜,味噌汤的食材虽然简单,但厨房每天都会更换材料,改变口味;午餐:2合米麦饭,煮乌冬(用白菜、鸡蛋、胡萝卜、葱和荞麦面制作的汤菜,荞麦面用量约75克)和腌渍萝卜;晚餐:面包(340克)、砂糖40克(配面包蘸食)、浓羹汤(其做法是将猪油加热后倒入小麦粉,以小火熬煮搅拌成油面糊备用,另外起锅煮牛肉、葱和牛蒡,以盐和胡椒调味,最后加入面糊,不过陆军通常改用砂糖和酱油调味,虽然食材简单,但味道很不错)。

1930年之前,陆军各联队各有各的食谱,为了统一饮食标准,便利后勤管理,日本陆军编制发行了《军队调理法》,作为标准食谱发放部队使用,1937年又对其进行了修订,为全军的日常饮食制作提供参考。修订后的《军队调理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除了介绍以和食为主体的主食、汤菜、炖菜、煎炸食品、凉拌菜、腌菜、蘸酱、甜品、特别饮食(便当和患者食)的做法和烹饪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记录了部队自行制作火腿、乌冬等特色食品的制法、干燥蔬菜的使用方法等等。从书中内容来看,既考虑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煮制上千人的饭菜,又强调了味道和营养品质,堪称是日本陆军饮食制作的全面指南。

主食:在多数情况下,主食选用米麦饭,大米选用胚芽米,比例是220克精米和70克精麦,此举是1913年以后陆军为预防脚气病所采取的对策,有时也会提供什锦拌饭、肉拌饭等各类拌饭。这些拌饭中,制作简单的油豆腐拌饭、萝卜拌饭、红薯拌饭、什锦酱菜拌饭等在战时野战部队的菜单中也榜上有名。此外,陆军部队也会用面包代替米麦饭作为主食。其实面包从明治时代就开始就试验性地提供给陆军官兵,可是对于吃惯米饭的日本人来说,面包并不适合他们的胃口,直到大正时代以后面包才正式普及。在以面包为主食的时候,一餐的分量为340克,同时搭配白糖、黄油和果酱中的一种蘸食。

汤菜和炖菜:与主食搭配的汤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味噌汤,除了以味噌调味外,还有以酱油和盐调味的汤菜,如豆腐汤、鳕鱼昆布汤等清汤,萨摩汤(鸡肉或猪、牛肉与甘薯、牛蒡、萝卜等混煮的浓汤,是鹿儿岛的乡土料理,因而也被称鹿儿岛汤)、能平汤(煮好肉、蔬菜等食材,再淋上事先用小麦粉等制作的浓汁)、三平汤(腌鱼、时蔬加入昆布熬制的高汤煮出的汤菜)、鲤鱼汤等浓汤。此外,还有一道比较特别的汤菜,就是乌冬汤,我们一般称为乌冬面,即加了肉的乌冬面,有时兼作主食。

炖菜与汤菜一样是主要的副食选择,种类相当丰富,如今为人熟知的关东煮就是代表性炖菜。此外还有吉野煮(牛肉和萝卜煮成,调味类似大和煮)、筑前煮(鸡肉、香菇、牛蒡、莲藕为主料,加酒和酱油调味)、小仓煮(小豆和芋头煮成,以糖、盐、酱油、柴鱼粉调味)、北海煮(鳕鱼、大豆、海带加柴鱼粉、糖和辣椒粉)、牛肉时雨煮(牛肉、牛蒡加生姜、糖和酱油同煮)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陆军菜单中也包括了源自西方的咖喱料理,比如咖喱乌冬、咖喱南蛮(咖喱、油豆腐、荞麦面加葱、胡萝卜、砂糖、酱油和咖喱粉同煮)、咖喱汤(加入肉和蔬菜的汤菜)等。《军队调理法》也记载有咖喱饭的做法,就是把咖喱汁淋到米饭上。在气候寒冷的地区,冒着热气的咖喱料理特别受到基层官兵的欢迎。

煎炸食物:在陆军官兵中,煎炸食物具有很高的人气,如煎蛋、煎肉、煎鸡蛋卷、炸猪排、炸牛排、炸大虾、炸鲸肉排、炸鱼排、天妇罗、炸鸡块、日式可乐饼等等。在战前的大正与昭和年代,日本人日常不像现在这样能经常吃到肉类,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军队提供的煎肉、炸肉排等肉类料理足以让他们垂涎三尺,在食用煎炸食品时通常会搭配土豆泥、泡菜、盐水白菜一类的清淡食物。

凉拌菜、腌菜、蘸酱和甜品:据《军队调理法》记载,“凉拌菜用两种以上的食材与调味品混合搅拌即成。使用食材为新鲜生食,可防止营养成分,尤其是维他命的流失,同时也可节省人力和燃料,但必须进行消毒,防止病菌混入,建议将食材煮过或蒸过。”

凉拌菜的分量有大有小,大份的如鲑鱼拌土豆可以作为一道副食,小份的则搭配副食食用。

腌菜对于以大米为主食的日本人来说不可或缺,部队一般提供受大众欢迎的腌萝卜、什锦酱菜、梅干和腌白菜,每餐提供37。5克。腌菜有时从商家购买,但多数情况下由部队自行制作,为了在夏季促进士兵的食欲以及充分利用剩余的蔬菜和水果,将腌菜分为一号到六号,制作六种腌菜,腌制手法有醋腌,也有盐腌。

在以面包为主食的情况下,部队通常会配给黄油或果酱,供蘸食或涂抹。在部队提供的蘸酱中,还有如葱味噌黄油、甘薯酱、糖浆、奶油等制作费时的蘸酱。

甜品并非日常提供,通常在激烈的演习之后、庆典、祭典等节庆活动时提供,这时厨房能大量使用砂糖制作在官兵中极受欢迎的羊羹(红豆糕)和年糕红豆汤。甜品除了在部队制作以外,多数情况是向社会上的商家订购。

患者食:除了平时提供的普通饮食以外,陆军还有专供病患伤员食用的“患者食”,也就是病号饭,充分体现出军队对于营养膳食的重视。当部队中出现病号或伤员,先交由军医诊断,根据情况轻重程度分别留在队内治疗或送往陆军医院治疗。患者食分为普1938年日本陆军士兵在

通食和特别食两种,前者由主副食构成,后者根据患者的病情伤情配合治疗方法提供相应的饮食。在烹饪上,普通食以流质、半流质和软膳为主,利于患者消化和吸收,主食除了米麦饭还有普通精米或胚芽米煮的杂粥(肉粥、菜粥等添加了不同食材的粥类)和三明治,副食有鸡蛋料理、汉堡牛排等,有时也会提供刺身、浇山药汁的金枪鱼生鱼片等生食,搭配果汁、可可牛奶、果冻、布丁等。特别食根据病患情况安排,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易消化吸收的营养膳食,通常一日分六次少量提供,由负责治疗的军医给出具体指示。

从上述菜单和野战食品看,日本陆军的伙食标准相比海军毫不逊色,问题是这种饮几名日军士兵围坐在一起吃饭,主食是纸盒装的米饭,副食是两听罐头食供应只有在和平时期或战时物资储备充足且运输顺畅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然而,日本资源匮乏,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都有限,陆军在远离本土的海外作战时,物资要从国内长途运往战区,特别是战事陷入持久后,即使在前线建立了兵站仓库,日军的后勤压力始终非常大,很难保证高标准的饮食供给。如果运输线再遭到破坏乃至完全断绝,那就更加雪上加霜了,不要说能不能吃饱,甚至还要面临断粮的威胁!因此,当对外战争趋于长期化后,日本陆军就开始推行所谓“以战养战,现地自活”政策,由部队在战地自行筹措物资给养,减轻本土运输的压力。所谓“现地自活”无非就是掠夺侵占地区的资源或是想方设法自力更生,自行生产粮食,这一政策首先在中国战场上得到实施。

从1938年开始,侵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投入规模在数十万至上百万人的部队,仅靠本土的粮秣运输绝对无法支撑,只能通过“现地自活”加以补充。当时,送往中国的补给中包括了各类农作物的种子,要求部队自行开垦耕种、养殖禽畜、摸鱼捞虾,甚至建立各种工厂生产味噌、酱油、饼干等各类食品。除了自产外,日军更多地是通过强取豪夺侵占中国的资源为己用,在对抗日根据地进日本陆军使用的饭盒、水壶和绑腿,饭

1942年8月,在新几内亚战场上的日军士兵正在制作饭团作为战地口粮行扫**时奉行“三光”政策,抢夺粮食牲畜,进行所谓“就地取食”。在占领区内,则以毫无信用保证的军票或伪币收购物资,实则变相抢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攻取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广大地区,缴获了大量物资并攫取了丰富的资源,补给状况有所好转。然而,随着盟军的反攻,越来越多的日军陷入困守孤岛、补给断绝的窘境,也被迫开始了“现地自活”,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新不列颠岛的拉包尔。1942年11月,今村均大将就任驻拉包尔的第8方面军司令官,基于瓜岛战役的教训和盟军的海空优势,他预料到未来可能受到封锁围困的危险,于是未雨绸缪地着手在新不列颠岛建立自给自足体制,号召官兵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甚至从本土请来农学专家进行指导。1944年初美军彻底切断拉包尔的补给线后,岛上的10万日军居然靠着自产的粮食支撑到战争结束,令盟军亦为之惊叹。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占领区都能复制拉包尔的成功模式,很多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地区很难“现地自活”,比如那些荒凉的珊瑚礁岛本来就没有耕种的条件,即使勉强搞出农田,收获量也不足以维持生存。日军官兵为了活命,几乎把所有能吃的动物都吞下肚子,甚至真的去吃草!更令人发指的是,很多日军部队悍然以人肉为食!早在1943年的新几内亚战场上,盟军就发现了被切割得残缺不全的尸体,而日军遗留的饭盒中竟是人肉。此外,盟军还发现了用糖和姜腌制过的人肉,在荷属东印度还发生过日军枪杀战俘,割肉取食的罪行。最惨无人道的食人暴行发生在小笠原群岛,以驻军司令立花芳夫少将为首的陆海军军官先后处决了8名被俘的美军飞行员,并将其中5人分而食之,而且还是在岛上物资充足的情况下实施的。这完全是发泄兽欲、毫无人性的变态劣行,战后立花等5名为首的军官被处以绞刑。然而,就是这等食人恶魔,战后日本人居然还为他们立碑纪念!总之,这支恶魔军队吃下的每一粒粮食都浸透着血腥和邪恶,纵能饱食一时,终究沦为饿鬼!

1945年9月3日,小笠原群岛日军司令立花芳夫中将在美国军舰上签署投降书,战后他因为杀俘食人而被盟军判处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