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二战各国士兵食物 > 第三章 苏联篇(第1页)

第三章 苏联篇(第1页)

第三章苏联篇

在二战反法西斯阵营的主要成员国中,苏联遭遇的危难和付出的代价仅次于中国。在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后仅半年,苏联失地千里,损兵百万,濒临崩溃边缘。然而,凭借俄罗斯民族特有的韧性,苏联军民挺过难关、积蓄力量、反败为胜,最终直捣纳粹帝国的巢穴,赢得了最终胜利。在长达1400余天的苏德战争中,苏联人实际上一直在同两个敌人作战,一个是凶悍的轴心国军队,另一个则是饥饿。由于在战争初期就失去了最富庶的粮食产地,苏联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深受食品匮乏的困扰,苏军士兵的伙食即使以最低的西方标准衡量都是粗劣且不足的,在主要参战国中可能仅略好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苏联为了战胜饥饿利用了各种手段和资源,包括深入动员征集和生产的粮食,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的罐头和食品,还有前线部队自行筹集的物资,甚至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战利品,而最有力的武器还是被战斗民族奉为“生命之水”的伏特加!

俄罗斯虽大已无路可退——二战苏军饮食纵览历史上,俄国士兵素以坚韧耐劳而著称,对于恶劣环境和粗糙饮食有着超强的忍耐力,这一特质也被苏联军队所继承。相比沙俄时代的俄国军队,苏联红军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后勤供应能力还是有所增强的,得益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的工农业生产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工业的迅猛发展为军队提供了大量技术装备,农业在推进集体化过程中虽然遇到了挫折,但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粮食产量获得增长,为军队的有效后勤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苏联的粮食产量在1937年达到战前的最高峰,为9740万吨,相比之下沙俄时代在一战前粮食产量最高的1913年才7650万吨。在此后几年中,尽管大规模扩军动员了上百万农民入伍,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但到194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仍达到9560万吨,同年还生产了1076万吨牛奶及乳制品、210万吨肉类和7610万吨土豆。充足的农产品供应确保苏军的伙食标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以1940年苏军山地部队的每日口粮供给标准为例,每个士兵每天可以得到面包1000克、肉350克、动物油脂60克、豆类和谷物200克、新鲜蔬菜350克或干菜70克,此外还有盐、糖、番茄酱、果汁、茶叶、干果等配给,必要时还可以额外提供200~400克的罐头肉或50~100克的乳制品,应该说数量和营养都是很充足的。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行20世纪30年代苏联集体农庄的农民在收割谷物,一派丰收景象动,虽然未能达到一举击败苏联的目的,但在最初的5个月中苏军一败再败,数以百万计的部队被包围消灭,包括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苏联西部广大领土沦丧,其中以乌克兰的丢失影响最为严重。乌克兰拥有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加之第聂伯河水系的滋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着“欧洲粮仓”的美誉,更是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面包篮子”,失去乌克兰等于失去了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极大地动摇了苏联粮食安全和军队供给体系的基础。

到1942年,苏联的耕地面积下降了41。9%,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数量下降了40%,失去了1160万匹马中的700万匹,3100万头牛中的1700万头,2360万头猪中的2000万头,4300万只山羊和绵羊中的2700万只。数以万计的农用机械,包括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被摧毁或被缴获,而战前储备的600万吨粮食,不是落入德军手中就是被苏联人自行销毁以免资敌。战争期间,有1950万壮年男性应征入伍或从事军工生产,导致农村劳动力极度缺乏,只能由老幼妇孺和残疾的伤兵承担农业生产任务,而80%的拖拉机和汽车被征用,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力。1941年,苏联粮食产量猛跌至5590万吨,到1942年又降至2970万吨,农业产值仅为1940年的38%,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的粮食产量才恢复到战前水平,可见战争对苏联农业的破坏之严重。大幅减少的粮食供给使整个国家的1。3亿人口面临饥饿的威胁,与此同时还要供养一支最终达到千万人规模的军队去进行战争,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严峻的粮食危机,苏联政府只能想方设法征集筹措食品,优先保障军队和军工企业的供给,同时调整了军队的给养标准,最大限度地确保一线部队的后勤供应。1941年9月20日,即乌克兰首府基辅(Kiev)陷落的次日,国防人民委员部颁布了第312号命令,重新制定了14种给养定量标准,严格区分了前线部队与后方单位之间的配给量,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

而且要求按照实有人数发放,而不是按照编制人数。根据新的给养标准,前线官兵每日摄取的热量明显高于后方人员:空军飞行部队最高,达4700大卡,一线战斗部队为3450大卡,后勤部队、训练部队、警卫部队及后方勤务机关则在2600~2900大卡,不过医院和军事院校得到特殊照顾,为3200~3300大卡。

在具体配给定量上,战斗部队每人每日可获得800~900克面包、190克谷物、150克肉类、100克鱼肉、50克油脂、820克蔬菜(含土豆500克)、35克糖、30克盐;后方部队的标准为700~800克面包、150克谷物、120克肉类、80克鱼肉、40克油脂、820克蔬菜(含土豆500克)、25克糖、30克盐;后备人员和警卫人员的配给较后方人员又酌量减少;前线飞行员的配给量为400克面包、235克谷物、350克肉类、90克鱼肉、40克鸡肉、200克鲜牛奶、160克乳制品(奶油、黄油、奶酪等)、0。5个鸡蛋、885克蔬菜(含土豆500克)、80克糖、30克盐,虽然面包配给量少,但肉类定量更多,还能得到牛奶、乳制品和鸡蛋。

然而,上述标准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纸面上,战争造成的混乱和食品的匮乏使之很难严格贯彻,部队的配给只能以实际获得的食物为准,大多数部队都达不到甚至远远低于官方标准,比如士兵通常只能得到500~700克面包,副食很少或者压根没有。此外,后方民众也在节衣缩食支援前方,从1941年11月10日开始,各个城市实行粮食配给制,最大限度地集中食品供应前线。例如,1942年生产的2970万吨粮食中的1250万吨,180万吨肉类中的120万吨都被国家调配给军队和军工企业,战时每年军队得到的粮食和饲料都在1000万吨以上,而后方平民只能靠每天配给的300克面包维生,而在遭到长期围困的列宁格勒(Leningrad,今圣彼得堡),面包配给量甚至只有125克!

尽管苏军竭尽所能向部队提供食物,但战争期间苏军的伙食水平普遍低劣,就连一些精锐部队也吃得很差。近卫坦克第85旅的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巴拉巴诺夫(Nikolay一名苏军炊事兵匍匐到前沿阵地为战友送饭Ivanoviov)对前线伙食有如下回忆:“吃得很差,种类少到我能当场报给你:除了大麦就是豌豆泥。不是常见的碗豆汤而是豌豆做成的泥,说实话很难下咽,我们都叫它‘儿童腹泻’。我们吃不上新鲜的面包,只能拿到面包干,而且供应量也不是统一的。”

受到优先保障的坦克部队尚且如此,步兵部队就更加差劲了,步兵第270师977团的阿历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斯特尔尼科夫(Alexeyrelnikov)对在坦波夫(Tambov)进行训练时的伙食记忆深刻:“这里的伙食实在是太糟糕了……我们吃的是面粉加水做成的粥。有时候加的面粉少,你会喝到很淡的汤,有时候面粉加得多,又会和燕麦粥一样稠。当地人称这种食物为‘草’,我们就是吃这些撑过了整个训练期的。”

当然也有吃得稍好的,比如部队中的侦察兵,近卫步兵第22师的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别利亚耶夫(FedorIvanovichBelyaev)对伙食就相当满意:“比起步兵兄弟而言,我们吃得是不错。我们能拿到熏肥肉,如果你是军官的话,还能拿到一些食用油。热菜的话,白菜汤、猪肉和各种罐头一应俱全。还有另一种食谱,就是各种粥——通常材料是大米、荞麦、薏米或燕麦……燕麦粥本身平淡无奇,但它总是和新鲜的炖肉汤一起煮!

那可是新鲜的猪肉啊,在战争期间可太难得了。”

海空军的伙食也相当不错,黑海舰队水兵维克托·费奥多罗维奇·罗扎诺夫(VictorFedoroviov)回忆称:“因为军种的不同,大家的伙食也不同,我们吃得算不错的。早上有白面包和黄油,一个菜卷和茶;中午有3道主菜:罗宋汤、肉排和蜜饯,还能拿到100克伏特加;晚上则是普通的茶。”然而,这样的饭菜在陆军中绝对属于奢侈的,极为鲜见。

与对手德国和英美盟友相比,苏军士兵的餐桌可谓简朴,不仅食物数量不能保证,就是菜式也简单至极,他们最常吃到的饭菜其实主要就三类:面包、菜汤和粥。俄式面包就是我们常说的“列巴”,大致分为“白列巴”和“黑列巴”两种,前者是以小麦粉为主制作的白面包,质地柔软、口感香甜,后者是以裸麦粉(黑麦粉)为主制作的黑面包,质地坚硬,口感咸酸,但保存期更长。在漫长的历史中,黑面包始终是俄国民众和士兵的传统主食,到二战时期更是如此。由于粮食短缺,战时生产的黑面包掺杂了木屑、稻壳等成分,口感更加粗糙,难以下咽,而且缺乏营养。即便如此,这种劣质面包依然被视为宝贵的口粮而供不应求。

菜汤是黑面包的天然搭配,吸收汤汁的黑面包更软,味道也更好,面包蘸汤就是俄国人最传统的进餐方式。最具代表性的俄式菜汤是罗宋汤和白菜汤,而在战争时期民众和士兵更常吃到的是后者。白菜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基辅大公国时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主要材料是圆白菜(即卷心菜),还可以加入肉类、蘑菇以及洋葱、胡萝卜等带有香味的蔬菜。通常做法是架锅加水煮肉,慢慢炖成肉汤,再倒入已煮熟的圆白菜等蔬菜,最后加入酸奶油,通常使用胡椒和盐来调味。白菜汤使用的肉类可以选择牛肉、猪肉或鸡肉,在夏季使用新鲜圆白菜,秋冬季节则使用腌菜。食材多样、易于获取、组合自由、烹饪方法简单,这是俄式白菜汤的突出特点。当然,白菜汤的做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每一户人家做出来的白菜汤都有自己的风味。俄罗斯有句谚语:对亲爹也有厌烦的时候,对白菜汤绝无吃腻的时候,由此可见俄罗斯人对白菜汤的喜爱程度。在战时最困难的时期,白菜汤是苏联军民延续生命的希望,即便汤里肉很少,甚至没有肉,只要能喝上一口带着菜叶香味的汤汁,总能让人感到安心、产生力量,因为汤里透着“母亲的味道”。

俄国人餐桌上的粥与我们熟悉的粥有所不同,主要使用大麦、燕麦、荞麦、稻米等现代人复刻的二战苏军伙食,一碗杂粮粥、一片黑面包和一杯茶就是一顿饭谷物煮成粥,用盐调味,但可以加入各种肉类和蔬菜,总之你能找到什么食材都可以下锅,煮成一锅黏糊糊的乱炖。当然,加肉的谷物粥对于苏军士兵而言绝对是享受,更多的时候只能吃到纯麦粥,至于粥的稀稠程度取决于手头的原料多寡。在艰难的战争初期,苏军士兵仅有早晚两餐,早餐通常是一片抹上油脂的黑面包或一碗粥,晚餐则是面包配菜汤。

除了上述传统主食和菜肴外,前线部队的炊事兵还会开动脑筋,自食其力地寻觅食物,将拾荒发展成为一门高级艺术。他们利用自行搜集的食材千方百计地丰富战友的餐桌,自创了一些战时应急特色食品,比如胡萝卜茶,大致做法是将胡萝卜削皮、磨碎,与白桦茸一起炒制,最后加入热水即可。这种茶带着胡萝卜的丝丝清甜,由于加入了白桦茸,颜色看起来有些暗。还有一种被称为“勒热夫斯基”的土豆面包:先将土豆煮熟后剥皮,切成小块,放在铺了麦糠的砧板上,撒上盐后快速揉搓成土豆面团,随后涂上油后放入模具中,置于烤箱中烤熟。

1944年,西方援助的玉米粉被配发到苏军部队中,有些炊事兵尝试用玉米粉制作面包,但不尽人意,做出来的面包干硬难嚼,口感奇差,甚至发生过士兵食用玉米面包后大骂炊事兵的事件。还有的炊事兵想到用玉米粉制作馅饼,一名退役的苏军士兵回忆,炊事兵让士兵们四处采集苜蓿、野蒜等野菜,用它们和玉米粉烤出了皮罗什基(东欧地区的一种馅饼)。后来,又有炊事兵用玉米粉煮粥,结果得到的是浓稠厚重的面糊,甚至摩尔多瓦本地特色食品马马利加,苏军炊事兵自创的伙食与之相似需要用刀来切割,非常像一道摩尔多瓦本土料理马马利加。

在苏军士兵的饮食生活中,茶和酒精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俄罗斯人从16世纪首次接触茶叶后就深深迷上了这种东方饮料,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以饮茶为习,并形成了俄式茶文化,酷爱红茶,喜欢在茶中加入砂糖、蜂蜜或牛奶。早在沙俄时代,茶就是俄军的重要军需品,到苏联时代依然如此。二战时期,苏军根据军兵种和驻扎地区的不同,向士兵每人每天配给1~5克茶叶,通常用俄式茶壶煮茶,除了提供喷香的热茶外,茶炊还能让士兵取暖,甚至烘干衣物鞋袜。即使在前线地带,只要条件允许,苏军士兵都会在清晨、中午或下午喝上一杯茶,提神醒脑、纾乏解困,苏军军官开会时也习惯以茶相伴。

苏军除了直接配发茶叶外,还会将茶叶与牛奶、黄油、糖和盐混合制成茶砖,提供给部队,在发放到士兵手上时茶砖多数会被磨成茶粉,以水冲泡,类似奶茶。有趣的是,苏军大力推广茶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减轻官兵对酒精的依赖,减少酗酒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然而酒类,尤其是伏特加在苏联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战前,苏军对饮酒采取限制态度,然而从苏芬战争开始则将伏特加列入配给品行列,到苏德战争初期的1941年9月,就明确规定一线部队每人每天配给100克伏特加。1942年5月又做出调整,将伏特加作为一种奖励和节庆配给,有针对性地发放,根据不同的岗位和任务每日配额为50~200克伏特加。不过,直到战争结束苏军也没有完全实现对酒类配给的有效管控,滥发私吞伏特加的情况十分普遍,酗酒问题也相当严重。除了例行配给,苏军士兵还尝试用其他方式满足酒瘾,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某些苏军坦克兵私下饮用含酒精的坦克防冻液以致中毒失明。还有些人更理智些,自行火炮第8旅的阿纳托利·雅科夫列维奇·帕舒科维奇(AnatolyYakovlevichPashukevich)就记得一个妙招:“自行火炮的燃料是50%汽油和50%酒精混合而成,他们将燃料倒入桶中点燃,汽油燃烧是红色火焰,野战炊事车在苏军伙食供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图为苏军士兵在炊事车前排队领取饭菜而酒精燃烧是蓝色火焰,汽油会先烧完,当火焰变成蓝色时他们就会把火扑灭,然后滤出酒精。”

苏军一线部队的伙食通常由本部队的野战厨房烹饪,多数情况下野战厨房等同于野战炊事车,最常见的形式是一辆双轮拖车,可以由马车或汽车牵引,随部队机动。在两次大战之间,苏军开发了多种型号的野战炊事车,以取代沙俄时代遗留的老式炊事车,如1937年列装的KP-3-37型野战厨房,除了装有分别煮粥和煮汤的两口锅外,还带有茶炉和烤盘,并配有储备食材炊具的储物舱,功能强大,不过造价高昂,部队更多配备的是单锅式的PC-39型野战厨房及其改进型。战争期间,苏军使用最多的野战厨房是KP-4142型,设有一口大锅,装有伸缩烟囱,可一次性烹饪供190人食用的热食,每台车还配有2个背负式保温桶,用于向前线运送饭菜。在战争爆发的1941年,苏军就损失了7740辆野战炊事车和3700具保温桶,严重影响了前线部队的伙食供应能力,迫使苏军将单辆炊事车的供应标准由190人提高到250人。

苏军炊事兵在野战厨房烹饪时使用柴火加热,为防止做饭时产生的烟雾暴露位置,通常会选择在傍晚之后或黎明之前的夜间,而且还要小心地做好隐蔽,避免火光外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