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二战各国士兵食物 > 第二章 美国篇02(第2页)

第二章 美国篇02(第2页)

借助斯帕姆的大量销售,荷美尔公司崛起为美国罐头业巨头,并在战后继续以斯帕姆为主打产品开拓市场,到1959年斯帕姆销售量突破10亿罐!如今,斯帕姆已经发展出黑胡椒、香辣、蜜渍等十余种口味,甚至还有为伊斯兰教徒特供的清真装(用火鸡肉为原料),味道也比战争时期有所提升。截至2003年,斯帕姆已经在41个国家销售,并在超过100个国家注册商标,2012年荷美尔公司卖出了第80亿罐斯帕姆,到2019年营业额高达94亿美元!

将星闪耀的高端午餐会——浓汁烩鸡肉1943年的某个周三中午时分,在美国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D。C。)一栋外表看似平静普通,内部却警卫森严的办公大楼内,4名制服笔挺、上了些年纪的军人走到一间墙上挂满地图的房间的一角。那些地图涵盖了世界上的各个地区,有大有小,其中最大的一幅几乎占满了一面墙,地图上缘接近天花板,图面上标绘了各种各样的线条、箭头和仿佛古代象形文字般的复杂标记,如果这些标记需要标注在摩尔曼斯克、格陵兰岛(Greenland)或阿留申群岛这样的地方,需要借助折叠梯子才能完成。地图上的线条标记有疏有密,其分布情况与正在进行的战争有着明显的联系。在房间角落里摆放着一张造型朴素的胡桃色木纹餐桌和四把带黑色软靠垫的餐椅,桌子上没有铺台布,但放着一盆艳丽的鲜花和四套精致的细瓷餐具。一顿简单的午餐也已备好,色泽焦黄油亮的圆面包表面反射着灯光,杯子里的咖啡或茶飘出谈谈的热气,餐盘里是奶油色的浓稠汤汁和鸡肉块,色香诱人。比较特别的是,桌子边缘有一个连着电线的按钮,用来召唤已经退出房间的侍者,看来用餐者不希望有旁人打扰。

4名军人走到桌边纷纷落座,一边享用食物,一边相互交谈。从制服样式看,两人属于陆军,肩章上赫然排列着代表陆军上将军衔的4枚银色五角星;另外两人来自海军,他们的袖口上绣着1宽3窄共4道金线,在深色制服映衬下格外耀眼,表明他们都是海军上将。这张小小的餐桌上居然围坐着4名上将,真称得上是一场将星闪耀的午餐会,而他们的身份职位个个都声威显赫,其中包括罗斯福总统的特别军事顾问兼总司令参谋长威廉·莱希(WilliamLeahy)海军上将、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GeeMarshall)上将、海军舰队总司令兼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和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HenryArnold)上将,后来他们全部晋升美军最高军衔五星上将。总统的首席军师和美军陆海空部队的3位最高指挥官汇聚一席,他们是罗斯福麾下驾驭美利坚战车驰骋疆场的4大驭手,真正的领军统帅和军界巨头。这样特殊的用餐场所,如此特别的人物身份,他们在席间谈论的话题也绝非食物口味,而是与餐桌之外、千万里之遥的战场密切相关。显而易见,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工作聚餐,实际上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oiaff,简称参联会)的每周例会。

说起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关注国际时事和美军动态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但凡美军在全球热点地区策划发起军事行动时,参联会的名头都会频繁出现在各类媒体中。参谋长联席会议是由美国武装部队各大军种的高级指挥官组成的联合参谋机构,主要职能是协调各军种关系,制订军事战略计划,针对国防政策、军队事务和海外作战等军事问题向总统提供咨询和行动方案,根据总统或国防部长的指令准备、部署和实施军事行动。它是美国总统行使统帅权的主要机构,也是美军军事指挥体系的中枢核心,堪称“美军的大脑”,而参联会主席更是美国职业军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军职,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三军总参谋长。然而,位高权重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历史并不长,是根据1947年颁布的《国家安全法》才正式建立,换而言之在前文所述的二战美军四巨头同席进餐时,参联会还不是正式的法定机构,而是总统依据战时特权建立的跨军种协调机构,带有临时性质。

1943年的某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4位主要成员共进午餐,自左向右分别是阿诺德上将、莱希上将、金上将和马歇尔上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美西战争期间。与很多国家的军队一样,美国各军种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和利益争夺,相互之间各行其是、互不相让、彼此拆台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样的戏码即使到今日每逢美国国会审议国防预算时都会上演。19世纪末,随着美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对海外市场的诉求愈加强烈,甚至不惜以战争手段从老牌殖民国家西班牙手中攫取利益。海外征战势必要求陆海军进行联合作战,但军种间的分歧使这一目标难以实现,甚至直接阻碍了战事进展。有鉴于此,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于1903年组建了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由军种首长、参谋长和陆海军高级参谋机构组成,负责制定联合作战计划和解决军种间冲突,但没有决策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作用十分有限。1919年,联合委员会进行了重组,可以就军事计划主动提出建议,但依然无权参与决策。

1941年12月美国参战后,英美迅速结盟。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2月底访美,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展开高层会晤,史称“阿卡迪亚会议”。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经两国首脑磋商组建了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作为英美两国的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在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中,英方成员来自英军参谋长委员会(相当于三军总参谋部),而美国方面现存的联1941年12月阿卡迪亚会议期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这次会议催生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

合委员会在职权和地位上都无法与英方相比。为了能够在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中获得与英方平起平坐的地位,更好地发挥协调合作机能,总统的首席军事幕僚莱希上将建议组建一个“统一的最高指挥部”,得到总统的赞同,这就是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雏形。这个机构包括4位核心成员,即莱希、马歇尔、金和阿诺德,由莱希领衔,他由此成为美军历史上第一位非正式的参联会主席。

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942年2月召开首次会议,它不仅继承了联合委员会的职能,还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随时可以向总统汇报有关军事战略、兵力需求、军需生产等各项政策问题,负责制订重大作战计划,并在总统授权下向各战区发布作战指令,协调部队调动、后勤补给和运输事宜,但并不干涉具体的作战行动,而交由战区指挥官全权处理。参联会的工作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它可能是除了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之外全美保密级别最高的机构,甚至连文书用过的复写纸每天工作结束后都要收缴销毁,警卫人员更是24小时巡逻警戒。参谋长联席会议为筹划战略计划承担了大量工作,据莱希回忆从设立到日本投降,参联会主要成员商议讨论了1457个重大问题,内容涉及战争的方方面面,参联会秘书处平均每月处理多达130份正式文件,至于其他各类报告、指示、备忘录更加不计其数。可以说,参联会在领导和组织军队进行战争和推进盟国合作方面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这也是它在战后正式设为固定机构的原因所在。

二战时期,只要参联会的4位主要成员都在华盛顿,通常会在每周三召开例会,而且与午餐会同时进行,“四巨头”将就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换意见。虽然只是例行的工作简餐,而非正式宴会,但考虑到会议的级别和与会人员的身份,负责餐饮服务的人员自然不敢怠慢,每次都要细致周到地提供服务,精心准备菜品,比如本节开头记述的这次午餐会的主菜就是一道源自法国但已美国本土化的料理:浓汁烩鸡肉(fricassee)。

在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上,美军参联会成员(右侧)与英军高级将领进行会谈Fricassee的可以理解成“白汁肉块”或“煨浓汁肉块”,是法式西餐中一种传统烹饪方式,最早出现在14世纪。其通常做法是将切碎的肉类用黄油翻炒后,与配菜一起加入浓汤或肉汁中用文火煨炖,最后浇上浓稠的调味汁食用,具有绵软醇厚、层次丰富的口感,被饮食研究家认为是“介于嫩煎和炖之间”的料理手法。Fricassee在食材选择上十分自由,主要使用鸡肉,也可以用牛肉、羊肉、兔肉或鱼肉,搭配的蔬菜也没有特定的限制,由厨师根据所能获得的种类来决定。Fricassee在近代逐步流传到欧洲其他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做法出现了很多变化,比如英国人早期喜欢用蛋黄来增稠调味,意大利人习惯用柠檬和蛋黄制作调味汁,到18世纪蛋黄又逐渐被面粉所代替,到了19世纪奶油就成为这道菜最后的点睛之笔。在早期做法中通常不会把肉类炒至熟透变色,汤汁以白色为佳,因此才被称为白汁烩肉,但现代做法已经不再拘泥于此,肉类的生熟程度可以自由掌握,甚至会用番茄酱或咖喱代替奶油制作调味汁。

Fricassee在16世纪随着欧洲移民的脚步传到了北美殖民地,逐渐成为美国早期乡土料理的一部分,被视为“一种标准的老式风格美国菜”。美国首位第一夫人,乔治·华盛顿总统的妻子马莎留下的菜谱中就有浓汁烩鸡肉的做法,她将鸡肉放在肉汁中煨炖,使用奶油和蛋黄制作酱汁,这道菜也是亚伯拉罕·林肯总统最喜欢的菜式之一。浓汁烩鸡肉在加利福尼亚州还产生了融入西班牙风格的衍生版本,将切碎的鸡肉与洋葱、小葱、大蒜和蘑菇一起用猪油煎炒,之后与橄榄、新鲜香草、橄榄油和番茄汁一起做成浓稠的炖菜。早在20世纪初,浓汁烩鸡肉也出现在美国海军的午餐菜谱中,其推荐做法是用黄油将配菜(通常是洋葱、菌类)煎软,加入鸡肉块轻轻翻炒,接着倒入红酒、清汤和月桂皮等香料小火慢炖,最后加入鲜奶油搅拌均匀。奶油的甜香深深浸入细嫩的鸡肉之中,令人回味无穷,深受官兵的喜爱,因此这道菜在1943年的某日被呈献到上将们的午餐会上丝毫不值得奇怪。

二战时期,像浓汁烩鸡肉这样

的鸡肉料理不仅出现在高级将领聚餐这样的高端场合,也愈发普遍地成为美国大众餐桌上的日常菜肴。

这个表述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是多余的,毕竟鸡肉是人们平日里最常见的肉食之一,而且放在美国人的饮食背景下更加显得浪费笔墨,要知道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鸡肉生产国和消费国。据统计,2018年全球生产鸡肉9550万吨,其中美国生产鸡肉1936万吨,占比20。3%;同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某次午餐会上,4位美军上将品尝了法式浓汁烩鸡肉

年全球消费鸡肉9362。9万吨,其中美国消费鸡肉1618。5万吨,占比17。3%,另有统计美国人均年消费鸡肉达41千克,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美国人吃鸡的习惯还通过哈兰德·桑德斯(HarlandSanders)上校创办于1952年的肯德基炸鸡店影响到全世界,截至2020年,这个跨国快餐品牌已经在150个国家开办了超过24000家门店,年收入高达279亿美元。然而,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美国如今“鸡肉大国”的地位正是在二战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更难以想象的是,由二战倒推半个多世纪,在美国人眼中鸡肉还是比牛肉、猪肉更加精贵的高级肉食!

19世纪时,美国人养鸡的方式还是传统的农家散养,而且养鸡的目的主要是获取鸡蛋,因为鸡蛋被视为一种比鸡肉更加长期稳定的食物来源,通常只有年龄很大的公鸡和不产蛋的母鸡才会被宰杀,但较老的肉质使它们只适合炖汤。当然也有例外,在内战前推行奴隶制的南方各州法律规定奴隶不得拥有猪、牛等大牲畜,于是黑人只能靠养鸡作为肉食的补充。在某些地区,黑人妇女甚至会将自制的炸鸡拿到火车站向旅客兜售,颇受好评,也引发了公众对鸡肉料理的兴趣。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由乡间农场零散养殖出产的鸡肉渐渐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食用需求,鸡肉价格飞涨,达到牛肉的4倍!鸡肉沙拉一时间成为美国上流社会社交宴饮的专属美食,被视为代表占全美人口1%的富豪人群的财富象征。正如1885年女性杂志《家政》中的评论:“富人们追求它(鸡肉),因为它太贵了,以至于成为一道不寻常的菜。”

随着美国加入二战,美国养鸡业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出于战争需要美国政府对牛肉和猪肉实施管制、加大储备,导致市场供应减少,而鸡肉填补了空白,成为公众饮食的重要选项。战争时期,肉鸡养殖的优势也得到凸显,饲养肉鸡通常只需8周到12周即可出栏,远少于猪牛羊等大型肉畜,饲料的单位消耗率也更低,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战争期间,美国的鸡肉消费量增加了3倍,到1945年美国年产肉鸡已高达3。66亿只。二战后,美国政府给予养鸡业更多地扶持,在1948年举办了“明日之鸡”竞赛,鼓励从业者培育更为优良的鸡种,并出台政策推进养鸡产业的综合化发展。到20世纪60和70年代,为了改善公共健康状况,美国官方更是鼓励民众多吃鸡肉和鱼肉,进一步刺激了鸡肉消费。到1985年,全美鸡肉消费量超过了猪肉,到1992年更是超过牛肉,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食用肉类。

鸡肉在美国饮食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同样体现在美军的伙食体系中。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国民来自五洲四海,同时也是一个信奉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除了基督新教外,还有犹太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即使同一种宗教下也会细分诸多教派。这种族裔和宗教的多样性决定了美军人员构成的复杂性,他们在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上存在诸多差异,尤其在宗教方面更要注意饮食禁忌。相比其他肉类,鸡肉在宗教上的接受度要更高,成为军队配给食材的理想选择。在早期的美军餐谱中,鸡肉料理寥寥无几,如今则超过50种,除了美式风格的炸鸡外,还有墨西哥鸡肉卷、牙买加烟熏鸡、日本照烧鸡等等,融汇了世界各地的鸡肉菜肴,充分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喜好。

迎送“空中堡垒”的思乡点心——甜甜圈1941年12月7日,日本飞机丢在珍珠港的炸弹将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彻底炸蒙,排除了美国参战道路上的所有障碍,次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宣布对日宣战,美国正式加入二战。美国参战后迅速与英国结盟,两国首脑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将资源优先投入欧洲战场,首先击败德国和意大利。不过,美国雄厚的工业实力还需要时间进行充分动员整合,才能打造成摧毁轴心国的强大战争机器,以当时英美两国的力量尚不足以跨越英吉利海峡,在西欧开辟斯大林极力主张的“第二战场”。于是,美国提出了能更快实现的进攻策略,即联手英国皇家空军对德国占领下的欧陆实施战略轰炸,打击德国的战争潜力。波音公司已经制造出能胜任此项重任的绝佳武器——B-17“空中堡垒”

1942年1月,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弗吉尼亚州兰利基地(LangleyField)组建了第8轰炸机司令部,也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第8航空队,作为未来进驻英国实施对德战略轰炸的指挥部,由艾拉·埃克(IraEaker)准将担任司令。2月下旬,第8轰炸机司令部的先遣队就抵达了英国,其麾下的第一支作战部队第97轰炸机大队于同年6月到达,B-17在欧洲战场的首秀则发生在8月。起初,美军轰炸机的目标局限在西欧沿海地区,从1943年6月起,英美轰炸机部队开始对德国腹地实施联合轰炸,英军负责夜间空袭,美军负责昼间轰炸,昼夜不停的大规模轰炸给德国的军工生产和国民生活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到1944年中期,第8航空队的实力达到顶峰,拥有超过40个轰炸机大队、15个战斗机大队和4个支援大队,兵员超过20万人,可以一次出动2000架轰炸机和1000架战斗机空袭多个目标,是二战时期美国陆航最强大的前线航空兵部队。到1945年4月,第8航空队累计出动重型轰炸机33万架次,投弹437。8万枚,总计70万吨,在空中和地面摧毁了9000余架敌机,但自身损失也极为惨重,超过2。6万人阵亡,2。8万人被俘,损失飞机10000余架,其中包括4700余架B-17。

第351轰炸机大队是战时归属第8航空队指挥的B-17大队之一,该大队于1942年11月在华盛顿州的盖格机场(GeigerField)组建,下辖第508、509、510、511中队,经过数月训练后于1943年4月移师英国北安普敦郡的波尔布鲁克空军基地(RAFPolebrook),编入第94轰炸机联队,参与到对德轰炸行动中,该大队的机尾识别标志为三角J。1943年5月14日,第351大队的18架B-17以比利时境内的一处德军机场为目标完成了首次实战轰炸任务,此后广泛参与对德国及其占领区的昼间空袭行动中,其目第标清单中包括迈恩(Mayen)的通信中心、科布伦茨(Koblenz)的铁路调车场、汉诺威(Hanover)的火车机车和坦克制造厂、曼海姆(Mannheim)的兵工厂、汉堡(Hamburg)的炼油厂以及柏林周边的工业设施,其航迹几乎遍及德国西部地区。此外,第351大队的“空中堡垒”还时常光顾法国、比利时、荷兰和挪威境内的港口、潜艇基地、机场及发电站。1943年,第351大队经历的最艰难的战斗是10月14日空袭德国施韦因富特(Sfurt)的滚珠轴承工厂,291架B-17在德军高射炮和战斗机的轮番攻击下有77架被击毁或重伤报废、121架受伤,超过700人阵亡、受伤或被俘,战损率高达26%,被美军称为“黑色星期四”。1943年10月9日,第351大队因为冒着猛烈的防空炮火准确命中了一座飞机制造厂而被授予优异集体嘉奖。

1943年12月30日,第351大队奉命参加第8轰炸机司令部的第169次空袭任务,当天美军集中了710架轰炸机,分为4个梯队轰炸了德国路德维希港(Ludwigshafen)的好莱坞影帝克拉克·盖博曾在第351大队担任B-17轰炸机的机枪手港口设施和炼油厂。第351大队的36架B-17编入第一梯队的289架飞机中,从波尔布鲁克基地起飞,与来自其他机场的机群会合后,浩浩****地越过英吉利海峡向目标飞去。

位于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是德国重要的内河航运港口和化工基地,德军部署于此的防空力量很强。当轰炸机群越过大陆海岸线,护航的P-47战斗机因航程不足返航后,可怕的德军Bf109和Fw190战斗机就出现在机组成员的视野中,这些经验丰富的空中杀手借着阳光和云层的掩护,从不同方向对轰炸机群发起攻击。B-17机群保持密集的箱型队形,利用彼此的机枪火力构成交叉火网,将试图靠近的德军战斗机逐退,一时间枪炮声此起彼伏,曳光弹的弹道在机群内外交错纵横。交火时断时续,越深入德国境内,德军战斗机的攻击次数就越频繁,编队外侧的轰炸机已经出现了伤员,在蓝天中拖出长长的烟迹,久久不散,不时有飞机掉队。

当蜿蜒的莱茵河呈现在机群下方,德军高射炮群的怒吼加入到这场在天地间奏响的死亡交响乐中。高射炮弹被设定在不同的高度引爆,从而形成立体弹幕,数以百计的黑云绽放在数千米的空中,轰炸机群仿佛穿行在一个开满黑色花朵的空中花园里,但这些花朵散发出的是剧烈的冲击波和炽热锋利的弹片,随时会将机身撕裂洞穿。在闯过重重难关后,有266架轰炸机抵达目标空域,将超过600吨炸弹倾泻而下。如释重负的“空中堡垒”们随即掉头返航,在归途中还要经历同样的磨难。战后统计,第一梯队的289架轰炸机中有5架被击落、2架重创报废、51架受伤,机组成员中24人阵亡、7人受伤、18人被俘,轰炸机的自卫火力至少击落了3架德军战斗机,以正常标准衡量战损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当天的这次空袭不过是路德维希港在战争期间遭受的121次轰炸中的一次,到1945年4月,这座城市80%的城区已化为瓦砾废墟。

甜甜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欧洲,在1485年纽伦堡(Nuremberg)出版的烹饪书中就记录了一种填馅无糖油炸面饼的做法。在1750年英国出版的一本乡村食谱中出现了加入坚果的油炸面团配方,类似的做法也出现在1800年赫德福特郡某位男爵夫人的食谱中,当时被称为“面团坚果”。对于美国人来说,现代甜甜圈的直系祖先是一种名为“奥利库克”(Olykoek)的荷兰油炸糕点,使用面粉、奶油和糖制成发酵面团,以猪油炸制。奥利库克在17世纪初叶随着荷兰移民传到了北美殖民地的新英格兰和新阿姆斯特丹(即今日的纽约),从此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扎下了根。1809年,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在《纽约的历史》(AHistoryofNewYork)一书中首次使用了Doughnut一词称呼这种源自荷兰的油炸面点,这就是今日的“甜甜圈”。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美式甜甜圈的原型是由德裔移民带来的德式果酱包。

美军为官兵提供甜甜圈的做法并不是第8航空队的独创,其实早在一战时期甜甜圈就已经出现在战场上了。1917年美国参战后,国内慈善组织救世军招募了250名志愿者,其中不少是女性,他们前往法国为美国远征军提供后勤保障服务。救世军在战线后方利用废弃建筑搭建棚屋作为服务站,为官兵们烘焙食物、缝补衣物、提供写信的纸笔。由于前线烹饪条件有限,很难提供新鲜出炉的食物,两名女性志愿者玛格丽特·谢尔登(MargaretSheldon)和海伦·珀维安斯(HelenPurviance)便提出制作甜甜圈的建议,结果大受欢迎,大兵们纷纷光顾、赞赏有加,于是其他服务站也加以效仿。谢尔登在日记中记录了每天的忙碌工作:“我今天做了22个馅饼、300个甜甜圈和700杯咖啡。”士兵们亲切地称呼这些女性志愿者为“甜甜圈女孩”(DoughnutGirls),为了向她们致敬,救世军在1938年将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定为“甜甜圈日”,作为民间节日延续至今,二战时期,两位来自红十字会的“甜甜圈女孩”在移动餐车上制作甜甜圈每逢这一天美国的许多甜品店都向顾客免费提供甜甜圈。到了二战时期,救世军、红十字会、基督教青年会等慈善组织继续向部队分发甜甜圈以鼓舞士气,更多的“甜甜圈女孩”活跃在前线后方的兵营内。

有趣的是,甜甜圈在敌对阵营的日本也颇受推崇。日本人酷爱甜食,在明治时代甜甜圈与其他西式甜点传入日本后收获了不少粉丝。在1937年日本陆军发行的烹饪书《军队调理法》中就收录了甜甜圈的做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甜甜圈的叫法因为属于敌国语言而被忌讳,于是改称“砂糖天妇罗”。

日裔美籍战士的战地料理——鸡肉火锅1853年7月,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MatthewPerry)指挥的“黑船”用大炮逼迫封闭两百多年的日本打开国门,接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美国人不仅叩开了这个东方古国的门户,也打开了日本人走向世界的通道,从19世纪末起,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告别故土,跨越太平洋前往美国谋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移民潮。到20世纪初,日裔移民已经是美国西部最主要的外来族裔之一,尤以夏威夷群岛最为集中,全岛40万人口中有15万日裔!到二战爆发前夕,美籍日裔大多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移民,除了外貌之外,他们与故国的联系已经不那么密切了,从心里将自己当作美国人。然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他们的日本血统却招来了仇恨、猜忌和不公正的待遇。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遇袭后,所有日本移民都被当作敌国侨民受到敌视。1942年2月19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第9066号总统令,对国内潜在的敌对分子加以监视和管制。尽管这条命令没有明确针对日本移民,但在行政部门眼中日裔是首当其冲的管制对象。3月间,居住在美国西海岸各州的约11万日裔移民背井离乡、拖家带口,被关进拘留营中失去了人身自由。夏威夷虽然没有建立拘留营,也采取了宵禁、灯火管制等措施,限制日本移民的活动。同时,陆军部在1942年初下令将所有日裔官兵从现役部队中清除,这条命令在夏威夷没有得到彻底执行,当地驻军司令迪洛斯·埃蒙斯(DelosEmmons)将军保留了夏威夷国民警卫队第298、299步兵团中的近1400名日裔士兵,并向陆军部建议将他们组成“夏威夷暂编营”调往本土受训,获得批准。1942年6月12日,这些日裔士兵抵达威斯康辛州的麦科伊兵营(CampMcCoy),随后被赋予第100独立步兵营的番号,耐人寻味的是,该营的座右铭是“勿忘珍珠港”。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