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音乐之旅十日谈02
波利尼演奏时下键永远从容稳定,他面无表情,眼睛朝着钢琴在舞台上延伸的方向一动不动。在有点低暗的灯光下,今天的肖邦显得有些不同。现在的波利尼比我“昨天”(在国家大剧院的那次演出,就像昨天)见到的波利尼只老了4岁,但是,他的状态忽然让我想起他的年龄——72岁。波利尼的手指还没有老,任何音符都逃不过他灵活精准的指尖,无一错过的从琴弦中生发出来,撒落在听者耳中。他的音色仍旧保持招牌似的清透、饱满,又带着毫不拖沓、毫不缠绵的理性,像播音员的诵读,标准得无可复加。但是,我却在音乐中第一次感到他的老态,少了之前期待的捉迷藏似的变化,也少了希冀和灵感,这便是想象力已经老了。只有颗粒叮当的肖邦前奏曲显得寡淡无味,但是也因为平淡而生出另一种悲凉。尤其是最后一首充满悲剧色彩,却应该满是抵抗和决绝的**,这种情绪在索科洛夫的演奏中最突出,让人产生想要哭喊的悲恸;基辛的这一首也相当精彩,虽然年轻,但是一贯冷静演奏的他,在这里弹出了毫无保留的热度;还有鲁普,诗意儒雅的钢琴家,在这首作品中用厚重的音响和紧张的和弦表现出浓浓的寒意。但我在波利尼的前奏曲中感受到什么呢?一种很难形容的伤感涌上心头,透过急促的分解和弦,右手的旋律就像黄昏的太阳,它冷静固执,平淡无力,但是心中满是焦灼。
DG出版的那张德彪西中,波利尼似乎把前奏曲弹得风轻云淡,其中的情绪的转换似乎不是来源于自己,就像透明的天空中的云,变化是风力使然。上半场过后,我对今天这场音乐会的期待转向德彪西的《前奏曲》。
德彪西是作曲家中最考究最精致的一位。他从不吝惜在自己的生活——诸如美食、服装、用品等上面花费时间和金钱,对待作品更是如此,他从不吝惜给每首前奏曲一个浪漫的名字,更不会吝惜在曲中叠加不同层次的声音,声音的时间、响度等在空中交织。我经常把德彪西的音乐看作三维立体图画,不仅要用耳朵去捕捉,而且还需要所有感官一同出动,用鼻子、眼睛,甚至双手。演奏德彪西前奏曲时波利尼依旧很淡然,这种淡然在肖邦身上显得色调过冷,但是在德彪西身上反而恰当了很多。他用手指清晰拨出德彪西的层次,就像一张张图画的叠加,最后合成一幅。如果将它们拆解开,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图案,留白很多,意向简单,但是合起来确实精美绝伦。但波利尼依旧是波利尼,他是严谨的工笔画家,前奏曲中少了些随意的涂抹,少了点浑然天成的自然气,少了点印象派颠覆式的叛逆。季雪金的德彪西明暗对比强烈,在光影的交织中,朦胧飘渺的感觉使人悠悠然不知身之所在;弗朗索瓦的德彪西意境温暖,充满法国画廊的精美气质,每首前奏曲都像一幅悬在墙上的画作,色彩构图尽收眼中,虽身在画外,但也算能神游其中了。
在《晚风中飘**的声音和香味》中,我期待一种触觉、嗅觉、视觉、味觉和听觉联合作用的空间感,这里没有图画,音符在半空中形成透明的平台,再将你扶上平台体会这种想象与感受。波利尼的录音曾经让人找到这种感觉,但是当我今天想在实地体验一次的时候,却觉得以前的那些感受烟消云散了。我甚至怀疑,我是否弄错了作品,但是我又能清晰地辨出阿拉伯风格的音阶和松散流动的节奏,“香味”和“声音”并没有变,只是今天魔法师的魔法棒不再流光溢彩。虽然对《月色满亭台》、《水妖》、《雪上足迹》和《焰火》都有点不满足,但是波利尼的《雾》倒是带给我全新的感受。我听过的很多钢琴家都倾向于把雾弹出流动性,变化多端,雾气一会浓厚深重,让人迷失其中;一会随风细细屡屡,宛若仙境。但是波利尼的雾速度“迟缓”,冷冷地落在眼前,一团凝滞不动,几个高音点点跃出时,几乎完全被中音区的翻滚淹没。不知为何,我总感觉音乐中夹杂着一点他的叹气,其实,即使他叹气了,在我的位置也绝对不会听到。但是,我依旧有这样的错觉,也许是因为这雾抛弃仙幻兀自深沉,有点深秋的寒意,清晨四五点钟,寂静地铺散在空气当中,等待阳光的来临。波利尼年轻时弹的德彪西清晰透明,直到现在,他大体仍保持这种气质。只是,今晚的德彪西面前蒙了一层灰纱,不薄不厚,但是你还是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存在,画中所有的内容减淡了原有的颜色,却又不是朦胧的相互融为一体。我忽然想起人的眼睛,会随着年龄的老去,渐渐失去清澈,变得黯淡无光。
走出剧场的时候,我感到深深地惆怅,虽然波利尼并不是我挚爱的钢琴家,但是眼前的这位世纪大师今晚的音乐深深刻入我心中,不是因为它们的美,而是他唤醒了每个人惧怕时光的惶恐之心。虽然那些音符还通透,饱满,但它们所组合起来,却已经少了翅膀,飞不动了。这是一个让人伤感的晚上,现在天已经完全黑透,太阳就在《前奏曲》中慢慢西沉了。
年轻的夜莺
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节目安排奢华得简直要人命,音乐节几乎成为“贵族音乐生活”的象征。而这个夜晚,属于年轻人的夜晚,却让我最想写点什么。没有浓重、华贵的气氛,它清新,透彻,又让人充满感动和欢喜。青葱年少的歌者和古色古香的乐团联袂,为莫扎特协会音乐厅充满年代感的屋顶和墙壁带来勃勃生气,也展现了萨尔茨堡舞台向年轻世界转动的方向。
“青年歌唱家项目凯旋音乐会”是萨尔茨堡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音乐会只有一场,门票很早就已售空。之所以一票难求,我想不单是这些青年艺术家本身颇具实力,音乐节也对该场音乐会相当重视,在策划和宣传上颇下功夫,杂志上不多的整页报道中,“凯旋音乐会”即包括在内。青年艺术家项目是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特色之一,既具有功能性,又具有观赏性,每年,它为音乐节带来源源不绝的新鲜血液,舞台上的诸多新星都来源于这个项目,最终受到全世界瞩目。
青年艺术家项目始于2002年,同期建立的青年项目共有三个,分别是“青年导演项目”、“青年歌唱家项目”、“青年指挥家奖”。萨尔茨堡音乐节名声在外,算得上拥有世界音乐节中的教主级地位。设立青年艺术家项目的目的,其一在于为青年艺术家提供高起点的国际平台,支持他们事业的发展。在这一平台上,青年艺术家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大师,和他们一起工作,学习,吸取精华;其二在于积累音乐人才,很多艺术家从此发迹,今后再次回到萨尔茨堡音乐节时备觉亲切,心存感激。
“青年歌唱家项目”每年进行,项目课程注重从各方面打造“歌剧舞台之星”。萨尔茨堡舞台上走出的歌唱家不但注重演唱技巧,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阅历经验、出众的人格魅力也必不可少,所以,项目课程相当丰富多元,不仅包括演唱技巧的提升,而且还安排有大量语言训练、剧本拓展、文学阅读、公开大师课等,这些都是为了增加年轻艺术家的文化底蕴,为他们具备高品位和国际化水准提供必要条件。
参加音乐会的21位歌唱家分别来自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克罗地亚、捷克、立陶宛、斯洛伐克、新西兰、美国、瑞士等国家。他们是今年“青年歌唱家”项目的受益者,但是也须知道,能够等到今晚的演出,这些年轻人的付出超过常人。每年,通过推荐和报名的方式,“青年歌唱家项目”都要接到近200位青年艺术家的申请。报名的青年歌唱家们几乎都师从名门,曾在国际各种比赛中斩获大奖。但是萨尔茨堡的机会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形容为艺术生涯的转折点。所以,项目选拔的竞争很激烈,入选比例不足十分之一,只有佼佼者才能最终入围,来到萨尔茨堡参与培训并登上音乐节舞台。
当晚,音乐会阵容足够让人激动,赫赫有名的指挥家西奥多·古什鲍尔(Theuschlbauer)指挥萨尔茨堡室内乐团为青年歌唱家们伴奏,曲目为莫扎特、罗西尼、多尼采蒂等歌剧选段。古什鲍尔是我很喜欢的奥地利指挥家,在现在这个趋近极致才能迎合观众口味的时代,他的音乐一直坚持“原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演奏趣味和演奏方法上的原汁原味。听他的音乐绝不会让人感到有负担,短小精巧的作品是他的拿手好戏,莫扎特、罗西尼时代的歌剧更是绝对让人过足耳瘾。到底什么是高品位的歌唱?夸张的表情、丰富的动作配以激素过高似的声音?我被“90后”彻底上了一课。听他们的演唱,丝毫感觉不到一点浮躁轻佻。尽管都具备扎实的唱功和非凡的技巧,但他们淡定自若,向观众呈现出自己最本真最诚挚的一面。即使在非常兴奋的时候,也绝不用华丽、炫技粉饰和标榜自己,更不会拿青春做本钱,无端加入与音乐本身无关的因素。他们今晚呈现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本身,但却仅仅因此感人至深。
“雏凤清声”加上古什鲍尔略带古乐风格、火候恰到好处的乐队,每曲结束,观众都丝毫不加克制,拿出与年轻人同等的热情,尽情为台上欢呼鼓掌。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包含歌剧选段和艺术歌曲,咏叹调多从格鲁克、莫扎特、罗西尼、多尼采蒂的歌剧中选曲,更容易展示歌唱家们纯净、原始的歌喉以及运化于无形的演唱技巧。给人印象最深的几位选手,其中之一是阿莉珊德拉·弗鲁德(AlexandraFlood)演唱莫扎特歌剧《扎伊德》选段“安静的睡吧”(Ruhesanft)自然甜美,她声音天生精巧圆润,专为纯良恬静的角色量身定做,几个高音稳定细腻,音量和气息都控制精确。女中音(低音)亨丽埃特·戈德(HeeGodde)声音低沉厚重,但是丰满圆润,绝无压抑之感,她的表现在所有演员里最为老道成熟,但又不见丝毫油滑,《世上没有尤丽迪西》(chefarosenzaeuridice)中奥菲欧的深情被她淋漓尽致地唱了出来,现场一下“陷入”到这种深情中,气氛陡然转变,连乐队都怕打破宁静,一曲结束,掌声严肃,坚决而响亮,可见歌者的感染力。演唱《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中的高难度唱段的男高音米洛什·布拉伊奇(MilosBulajic)表现得轻巧滑稽,他没有跳脱剧情,把展示自己一流的声线作为目的,而是声情并茂,结合上下文,手舞足蹈,如此一来,炫技退居其次,音乐人物形象跃然而出,这种自然到位的表现,一方面源于歌者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源于他们从开始时就建立了对演唱意义的正确认识。
音乐会后,我对“青年歌唱家项目”兴趣浓厚,翻阅节目册才发现,原来21名青年歌唱家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中的活动丰富,除了“凯旋音乐会”和歌剧《玫瑰骑士》、《唐·璜》以外,他们在儿童版《灰姑娘》、儿童版《后宫诱逃》等剧目中还有很重的演出任务。说到这里,也就不得不提起两场“儿童版歌剧”了。
2004年,音乐节制作了两部儿童版歌剧,罗西尼的《灰姑娘》和莫扎特的《后宫诱逃》,一共演出17场之多,观众是4岁到18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成人票36欧元,儿童票21欧元,与正式演出200到400元的票价相比,是相当便宜的。了解这两部歌剧后,给人最深刻的感觉可以概括成最通俗的几句话——“不惜力、不差钱、不凑合”。面对儿童及他们的家长,音乐节拿出极度认真负责的态度。《灰姑娘》和《后宫诱逃》儿童版与正式演出完全不同。为了降低剧情理解难度,增加趣味性,音乐节组建了儿童版的专门团队,包括剧本改编、舞台导演、音乐改编、舞美设计、服装设计,乐队指挥由马克西姆·帕斯卡担任,萨尔茨堡独奏家乐团演奏,所有演员都是萨尔茨堡音乐节青年歌唱家项目参与者——他们必须从与孩子交流、为孩子们奉献开始,这是每个艺术家生命中必修的一课。
与正式演出一样,儿童版歌剧中的每个角色都由两个演员担任,A组和B组交替演出。儿童版歌剧丝毫不比原版逊色,主创团队放下成年人思维,积极寻找与儿童对话的语境,在儿童欣赏心理、接受心理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经过改编的歌剧总长约70分钟,新剧本删除了宣叙调演唱,将表现人物性格的著名咏叹调段落之间用对白连接,非常有利于孩子们接受剧情。演出中,没有一个人因为台下观众的变化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从表演到歌唱,年轻的艺术家们拿出最好的状态,甚至“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博取他们的喜爱。音乐节在海报中这样写道,“年轻的歌唱家用对话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在乐队的伴奏下用精彩华丽咏叹调抒**感,再加上绚丽多变的舞台……我们相信,这将是你开始兴致勃勃探秘歌剧世界的起点”。
的确,欧洲的音乐会,尤其是歌剧演出中,极少看到儿童的身影,其实,他们是把精心调制的最特殊、最适合的“水果味冰激凌”演出献给儿童了。儿童版歌剧受到家长和孩子的热烈欢迎,所有演出票销售一空。在这样的公益项目中,青年歌唱家得到的爱的洗礼更多于实际的报酬。
永恒的布鲁克纳
布鲁克纳是2014年萨尔茨堡的核心人物之一。音乐节策划了布鲁克纳全交响曲演出。九部交响曲由维也纳爱乐乐团呈现五部,另外四部由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爱乐乐团(Philharmora)、维也纳国家广播交响乐团(RadioSymphoraVienna)、马勒青年管弦乐团呈现。指挥非常亮眼,包括巴伦伯伊姆、赫伯特·布隆斯泰特(HerbertBlomstedt)、里卡多·穆蒂、菲利浦·约丹(PhilippeJordan)、杜达梅尔、丹尼尔·加蒂。从指挥的个人风格来看,他们一人一世界,几乎没有雷同,乐团血统纯正,声音灵敏,想必对这套交响曲的演绎将是风格各异、气象万千。
这对痴迷于布鲁克纳交响乐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我爱上布鲁克纳就是近两年的事,对他态度的改变几乎是翻天覆地式的。以前,我是个从来不听布鲁克纳的人,甚至还会偏激地认为,声称喜欢布鲁克纳的人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哲学深度。但是,不知从哪一天起,布鲁克纳忽然在我头脑里产生了爆炸似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不断扩大,愈发不可收拾,以至于现在,当全布鲁克纳交响曲摆在我面前时,我竟然动了放弃其他所有演出的念头。不过,冷静下来想一想,要想听完所有的曲目,至少要在萨尔茨堡待上半个月,这种不现实的冲动马上被压制,我将按照原来的计划,去听穆蒂指挥维也纳爱乐的那场“日场”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