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竹露滴清响意境 > 德奥音乐之旅十日谈02(第2页)

德奥音乐之旅十日谈02(第2页)

音乐会曲目是舒伯特《第四交响曲(悲剧)》和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两部作品看似关联不大,但其中也暗藏玄机。舒伯特和贝多芬在作曲技法上给布鲁克纳深刻影响,两部作品的音乐语言偶尔浮出相似之处,它们打通了浪漫主义时代音乐家从情感诉发到理性思考的进化历程,基调和谐一致,层层深入。这样一场音乐会听下来,想必会有逐级递进、渐入佳境的感觉。

《第六交响曲》是布鲁克纳交响作品里不那么被重视的一部。比起篇幅大很多的第五、第八,这显然是一部轻量化作品,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作品呈现的音色如同太阳光芒般灿烂夺目。其实,我更倾向于把《第六交响曲》看作一部描述“光”的作品,或是来自黎明的朝阳之光,或是漆黑的夜空里忽然划过的流星之光,或是燃烧在远处地平线上的点点火光,然而自然之光只是源头和引子,在这些光亮的背后,是布鲁克纳一直崇拜和向往的宗教之光、哲理之光。这种隐性的表达似乎更符合布鲁克纳隐忍、谦卑、怀疑、收敛的性格和生活经历。在未成为一个作曲家之前,他甚至连一个优秀的音乐学院学生都不是;成为作曲家后,他仍然会在狂热的信徒面前怀疑自己。

给我印象最深的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版本是切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奏的。切利比达克在指挥布鲁克纳的时候经常出现神迹,即使是现场之外,音乐的传达也丝毫不打折扣,那种醍醐灌顶的通透往往让人汗毛直立。他的风格有人完全接受不了,包括对音符的解读和速度的处理。同样一首作品,切利比达克要比其他指挥慢不少。他曾在不同时代几次录制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的唱片和DVD。我更喜欢1991年他执棒慕尼黑爱乐录制的版本。虽然和之前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录音相比,音乐在速度上没有太大变化,但这时候,切利比达克人已暮年,音乐显得格外凝重。他眼光暗淡,深沉,皱纹死死地爬在脸上,保持一贯“没有表情”的表情,动作少之又少,只在个别地方抬手提示。面对布鲁克纳,这时的他似乎已经能够做到从情感和精神上都纹丝不动。这版的音乐做足了神秘感、仪式感。它展现给人们的画面,仿佛是在光的祭坛上,一场盛大而神秘的圣典正在举行。低沉的管弦乐笼罩着黑暗和死亡的压迫感,当音乐冲破压抑,爆发出惊人的音响时,它代表光的力量,更代表令人五脏六腑震颤的超自然力量。

此次听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我对穆蒂抱有极大的期待。穆蒂是“中生代”指挥家的中流砥柱,我一直把他的指挥风格视为主流的代表:严谨,冷静,热情时高贵有度,具有大眼界大构思,不在枝枝蔓蔓上做玲珑文章,与老一辈指挥家对音乐的解析和态度一脉相承。2011年,在穆蒂七十寿年,EMI重新整理并发行了他在该公司录制的布鲁克纳第四和第六交响曲。这两部作品都是与柏林爱乐合作完成的,一部在1985年,一部在1988年,当时的他正意气风发,与此前后接掌了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这两次录音中,穆蒂演绎了与众不同的布鲁克纳。尤其在第六交响曲中,他更强调用温暖的音响效果展示音乐画面,所有光芒不那么耀眼,更像傍晚柔和的光线,夜晚浅白的月色。穆蒂故意将布鲁克纳似乎已经固化于人心的“冷”慢慢升温,用线条的歌唱性代替管乐发出的突兀声响。回想起那一版录音,我很期待听到今天的布鲁克纳,毕竟现在,这一代指挥家都已步入暮年,想必穆蒂的布鲁克纳也有了新的变化。

穆蒂登台时步伐不快,但是身姿依然还很矫健,站定之后,很快进入音乐。第一个音符响起时,几乎整个音乐厅一下子被神秘深邃的气场充满。仅仅开头几个乐句,他已经用音乐回答了我的疑问。作为纯正的意大利人,穆蒂的脸部线条比任何一个指挥家更加迷人。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他一头乌发,眼睛深邃,指挥时嘴角偶尔浮出欣慰温暖的笑容,音乐温暖而高贵,充满迷人的骑士气息,令多少乐迷为之神往。今天的他多了些冷峻,年龄带来的沧桑感是一方面,音乐的刻画与30年前相比,也有了很大变化。《第六交响曲》依旧保持他特有的歌唱性,气息很长,乐句被充分拉伸,速度上有些许减缓。但穆蒂似乎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音乐神圣感的塑造上。如果说过去他将更多笔墨放在描述自然上,甚至有点过分强调清新气息的话,那么今天他绘制的则是一幅色彩单调,但是极富立体感的抽象图画。这部交响乐中,布鲁克纳反复使用了一种叫做“弗里几亚”的调式,使和声多彩而奇妙。这种源自古希腊,在神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调式也常出现在中世纪欧洲教会的宗教作品中。它天生带有浓郁的神秘味道,像人类在对造物发问,充满茫然和未知的疑惑。穆蒂似乎也想在作品中讨论这个问题,所以一改从前塑造作品时自然、平和亲切的表达,更倾向于用戏剧性的强烈对比渲染气氛。这种表达方式很快将现场聆听的每个呼吸凝集成一股能量,汇入音乐的力量当中,台上台下几乎都成为光的呼唤者,穆蒂像神使,引导人们寻找光明。当“黑暗之光”的主题破茧而出的时候,穆蒂完全放开了对声音的压制,任全乐队展示充足的音响,我再一次舒张每个毛孔,音乐不仅通过耳朵进入我的身体,并且,它们直指心脏,紧紧地将后者攥入手掌当中。

当穆蒂收起最后一个音符的时候,观众席上停顿了两秒钟才爆发出掌声和叫好声,我想,是因为人们从他塑造的世界中跨过大门,回到现实需要一点时间吧!音乐会之前,我对它仅仅是期待,音乐会之后我可以毫不吝惜赞美的词语,再次献给今天升华式的精彩。穆蒂先后四次谢幕,还是难辞观众的热情,但是在这样一部作品之后,任何加演,可以不客气地说,都是狗尾续貂,朝圣之后,我们需要的是保持纯净而虔诚的心灵。

音乐会结束,已经是下午一点。人群从音乐厅涌向街道,早晨还是阴沉的天,现在云已经渐渐散开,露出阳光,在萨尔茨堡要塞的斜上方投出清晰的金线,可能也是音乐的召唤!

高贵的《玫瑰骑士》

在奥地利停留的最后一晚,等待我们的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对这部歌剧的期待冲淡了走前失落的情绪,而且,最后一天的安排非常丰富,在欣赏歌剧前,我还专门来到坐落在老城之中的奥地利最古老的餐厅,在岩石的山洞里享受了一次奢华、精美而丰盛的大餐。据说这里原来是圣彼得修道院修士酿制啤酒并藏酒的酒窖,四周的岩壁绝对不是为了装饰而添加上去的,而是当时具有功能性的酒窖保温层,后来逐渐变成餐厅并进行扩建,最古老的部分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

圣彼得地下餐厅距离演出《玫瑰骑士》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大厅不远,酒足饭饱之后,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一路上,街巷两边的露天酒吧里,身着盛装的人聚集在一起,晚上的演出带得方圆几里都分外热闹,节日的气氛弥漫全城。

距离演出还有一个小时,剧院外已经熙熙攘攘。站在萨尔茨堡音乐节大厅外面,城堡和圣彼得修道院以及山上的各种风景在路的尽头透视进来,形成错落有致的画面。昨天晚上,萨尔茨堡城里下了雨,今天虽然已经放晴,但是风里还带着湿漉漉的气息。傍晚时分,教堂的钟声敲响,《玫瑰骑士》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

歌剧《玫瑰骑士》是本次萨尔茨堡音乐节制作重点。《玫瑰骑士》对于萨尔茨堡有着特殊意义。1960年,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在新落成的节日表演大厅指挥该剧,以此来纪念被尊为“音乐节之父”的奠基人之一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同时也庆祝萨尔茨堡音乐节花费十余年时间在战后重现辉煌。

这一次,为纪念2014年理查·施特劳斯年,该版《玫瑰骑士》启用了非常强大的制作团队。仅仅从节目册和宣传海报上来看,我就对这个版本充满期待和信心。指挥弗朗兹·魏瑟-莫斯特(Fra)2010年起担任维也纳州立剧院音乐总监,现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客席指挥。执棒2011年、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使魏瑟-莫斯特为全世界所熟识,著名的美泉宫夏季音乐会、瑞士琉森音乐节和英国BBC逍遥音乐节中也经常出现他指挥的身影。魏瑟-莫斯特精通德语歌剧和意大利语歌剧,尤其是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魏瑟-莫斯特将对作曲家的崇拜转为对其作品的呈现,先后指挥了歌剧《没有影子的女人》、《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阿拉贝拉》、《莎乐美》、《埃莱克特拉》、《达芙妮》和芭蕾舞剧《约瑟夫的故事》。

导演哈里·库普费尔(HarryKupfer)在歌剧导演中大名鼎鼎,这位年逾花甲的德国导演在理查·施特劳斯歌剧和瓦格纳歌剧制作方面眼光独到。1978年,由他执导的瓦格纳作品《漂泊的荷兰人》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演,时隔十年之后拜罗伊特音乐节再次邀请他执导瓦格纳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1989年他再次回归萨尔茨堡,制作了《埃莱克特拉》,此时,库普费尔早已蜚声世界,这部歌剧也因此受到众多歌剧爱好者的追捧。多年来,库普费尔宝刀未老,一直活跃于世界舞台,2010年,他再次执导萨尔茨堡音乐节的《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演出结束谢幕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萨尔茨堡人显然对这部歌剧也有着独特的感情,虽然观众可能来自世界各地,但是萨尔茨堡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多日在萨尔茨堡的停留,使我对浓郁热烈的气氛有所适应,但是今晚演出仍让人感觉“气场”格外强大,不仅门票全部售空,来宾中也不乏名门望族。

入场后,两千多座位的剧场内果然座无虚席。长达3个多小时的演出让人看得目不转睛,无论是歌者的唱段还是乐队的演奏,都会让人有唯恐错过一个音符的感觉。

这版《玫瑰骑士》延续库普费尔一贯的简约、传统风格。不过,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舞台显然要比拜罗伊特音乐节的舞台更重视作品本身呈现,导演也会根据音乐节的特点以及观众的审美需要调整制作整体风格。与大众审美背道而驰是萨尔茨堡音乐节不容许的,萨尔茨堡更倾向于用忠于传统、改良形式的方式保持传统。

虽然仍是“传统制作”,但这版《玫瑰骑士》显然属于“轻量化”的。没有采用繁冗、笨重、复杂的舞台布景,包括在服装、道具等的设计上,都倾向于简约、清新、典雅的风格。舞台的主要色调是淡雅的蓝绿色,背景是角度奇特的巨幅风景或建筑照片。奥克塔维安、伯爵夫人、苏菲的服装以白色、银色为主,既不是典型的19世纪风格,也不是现代装束,设计师巧妙地用元素模糊了时代性,即保守,又有时尚感。第一幕卧室的场景相对真实,但也仅仅用一扇大门和一张床就区分开表演区域。随着道具的移动,舞台变换呈现视角,制造出空间的纵深感;而第三幕最后一场中,偌大的舞台上只有一条长椅在巨幅背景画面中静静等待,台上似乎有雾气弥漫,在这样简约浪漫的环境中,奥克塔维安和苏菲演绎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这是部让人赞不绝口,但是又没有一处格外抢眼、格外夸张的歌剧。它的魅力来源于每处细节,它们积聚,酝酿,最终水到渠成,在人的头脑中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整部歌剧气氛、节奏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歌剧的第一幕、三幕气氛协调统一,充满宁静从容的美感,但又会因为太过唯美,让人失去兴奋。第二幕风格的插入改变了整部歌剧略显安静的气氛,舞台上如同注入了催化剂——导演充分利用剧情中奥克塔维安设计陷害奥克斯男爵,揭露其真面目,“搅黄”男爵与苏菲婚约这一戏点,尽情发挥想象力,将该幕打造成“喜歌剧”风格。舞台布景、道具、服饰等在这幕中也产生较大变化,更加趋近于真实,力求实现一种亲切的、来自于生活的戏谑,奥克斯男爵就在这样近乎“狂欢”似的戏弄中,变得焦头烂额。

此次《玫瑰骑士》的演员阵容也让人称快。扮演奥克塔维安的索菲·科赫(SophieKoch)是一位优秀的女中音歌唱家。奥克塔维安是一位年轻伯爵,需要由“穿裤子女孩”(在歌剧中专门唱年轻男性角色的女性)饰演。这一角色要更难于普通女中音,歌唱家除了需要具有结实而带有光泽的音色外,还要有俊朗的面庞和健美的体型。在剧中,科赫表现得游刃有余,这也反映出她在慕尼黑国家歌剧、巴黎国家歌剧院等院制作的《玫瑰骑士》版本中,多次扮演奥克塔维安一角,积累了大量使之日趋完美的经验。扮演苏菲的女高音歌唱家莫伊查·艾德曼(Moj)外貌清秀甜美,身材娇小,非常符合苏菲一角色的形象要求。她曾多次在莫扎特歌剧中表现斐然,苏菲的唱段与莫扎特歌剧亦具有相似性,今晚,这位年轻的女高音将其把握得恰到好处,大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美感。剧中还有一位“小角色”绝对不能忽视,就是在第一幕中为伯爵夫人唱歌的意大利歌手,他演唱的时长虽然不足两分钟,但是,按照《玫瑰骑士》的演出惯例,这个角色必须要由一位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担任。此次,导演库普费尔选中了2010年“多明戈世界歌剧声乐大赛”男声组第一名——来自罗马尼亚的史特凡·波普(StefanPop),他也凭借辉煌和充满磁性的嗓音征服了在场观众,演唱刚刚结束,立即赢得叫好和掌声。扮演元帅夫人的女高音歌唱家斯托亚诺娃(KrassimiraStoyanova)演唱风格稳健成熟,虽然亮点不多,但是她的精致使整部歌剧和谐平衡,可以称得上是一枚“定海神针”了。至于饰演奥克斯男爵的昆泽·格鲁斯布克(GuntherGroissbock)真是太具有表演天赋了,几乎全剧的喜剧看点都在他身上,在这样复杂的表演中,能把声音控制好,真是种神奇的能力。

谢幕时,指挥和全体演员谢幕多次,仍难谢却观众的热情。据说,一向挑剔的德国和奥地利评论界在演出之后也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赞扬。

对于这版《玫瑰骑士》,真是有太多话要说,音乐、舞美、表演,等等,共同造就了一个经典。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我会把“高贵”留给它。在当代歌剧舞台如此纷繁的环境下,它正代表了坚守传统、重视现代的积极态度,没有过多的声、光、电、多媒体渲染,打动人的元素回归到音乐本身,人们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在人物身上,它们留给人的印象不是恢宏的,但是长久的,不是震撼的,但是余味无穷的。

热门小说推荐

真武狂龙
暮雨尘埃真武狂龙
...
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小黑黑会挥花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
恶魔公寓
黑色火种恶魔公寓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