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文化史简编 > 第二节 气韵生动 各类艺术的风姿异彩(第1页)

第二节 气韵生动 各类艺术的风姿异彩(第1页)

第二节气韵生动:各类艺术的风姿异彩

如果说原始艺术因为充满神性而令人竞折腰的话,那么当艺术回归人间之后则完全是以它所蕴含的独特的趣味而令人沉醉。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千百年来,最令文人雅士们悠然神往的莫过于身处一间错落有致的房子,在这间房子里面,如果墙壁上悬着几幅丹青,桌几上摆着几尊雕塑,以供欣赏揣摩,那真是再美妙不过的事了,悠然神会,大概忍不住还会用小楷或者狂草写两行心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文人雅士们应该是颇为自得的吧?“人生得意须尽欢”,尽欢岂可无乐?有乐又岂可无舞?婀娜的舞姿,优雅的音乐,因为纸扇轻摇、浅酒轻啜,越发地与几上的雕塑、壁上的丹青模糊成一片了,醉眼蒙眬中早已分不清先前写的心得是小楷还是狂草、是三行还是两行了。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就包含了许多艺术门类,有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彼此气韵相通而神态各异,吸引着人们前去探寻。

一、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文化丰富多彩,举凡城池、宫殿、陵寝、长城、关隘、桥梁、园林、衙署、会馆、民居等琳琅满目,蔚为大观。秦汉时期,以木架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其中宫殿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宏大、最受重视的建筑。如果说西方建筑史是以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为代表的一部宗教建筑史,那么中国建筑史的主角则是宫殿。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即使在整个人类建筑史上也是无与伦比的,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和埃及的金字塔、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园林艺术则是中华文明风流儒雅的标志之一,它以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平和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园林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亲和要求。壮丽的宫殿、雄伟的长城以及曲折多变的园林可谓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瑰宝,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调,宫殿象征崇拜与信仰,长城展示意志和力量,园林传达趣味和感情,物质外壳的内部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蕴。

图5-2-1祈年殿

中国建筑史上营造宫殿的第一次**出现在秦朝,以阿房宫为代表。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开始在渭水之南营建朝宫,朝宫的前殿就是颇负盛名的阿房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无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这种以自然环境乃至整个天地宇宙为依据的规划设计,令人抚膺叹绝。隋唐是中国建筑史上宫殿建筑的又一次**期。隋改变汉晋传统,改用“三朝五门”的“周制”,形成门殿纵列的制度,为以后各朝所因袭。唐大明宫是这一**的代表作。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外龙首原上,遥对终南山,可俯瞰全城。大明宫明确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沿南北向轴线纵列三组宫殿,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日朝,紫宸殿为常朝,内廷建筑较为自由。中国建筑史上第三次营建宫殿的**在明清。明清皇宫紫禁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因神话传说紫微垣为天帝所居,且皇宫为禁地,故称为紫禁城。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延。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内延包括乾清宫、坤宁宫等。太和殿又名“金銮殿”,是紫禁城最大的建筑,凡重大的典礼均在此举行。整个紫禁城布局严谨,从天安门至神武门,形成一条贯通紫禁城南北的中轴线,沿中轴线布置了前三殿和后三宫等最主要建筑。这是一条世界所罕见的中轴线,充分渲染了帝王权威的精神震慑力,更为绝妙的是,紫禁城这条中轴线又与北京城的中轴线相重合,这条贯穿北京城南北的中轴线长近八公里,是世界上最壮美的中轴线。宫殿建筑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手段,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充分显示出帝王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盘旋起伏于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中,面对长城,古今文人墨客吟咏不绝,李白有“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皆千古传颂。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据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据文献记载,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那时还不叫长城而叫“方城”。此后的百余年间,各个诸侯国出于安全的考虑,陆续在各自的边界修筑长城,如齐、魏、郑、韩、秦、燕、赵等,这些长城自成体系,还没有连接到一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巩固帝国,立即派遣大将蒙恬和长子扶苏“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历时十年,终于把秦、燕、赵三国的长城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防御体系,从此,就有了“万里长城”。秦朝以后,仍有十个王朝陆续修筑长城,即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宋、明,其中以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最大。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一般是指明代修筑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高山之巅、黄河之岸和渤海之滨,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全长六百三十五万米。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山海关就有“天下第一关”之美誉。明初修筑山海关的大将徐达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被视为天险的山海关会因为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而葬送了大明江山,这难道只是历史的一个玩笑吗?

图5-2-2长城

清代著名园林评论家钱泳说“造园如作诗文”,可谓一语中的。诚然,造园是颇为需要一点诗情画意的,造园在最初可以说就是诗人和画家的艺术。山水园和山水诗、田园诗差不多同时出现,谢灵运的山庄、陶渊明的田园形诸吟咏,不能不影响人们的造园思想,王维的辋川别墅、司马光的独乐园以及王安石的半山园等无一例外。中国园林若从造园艺术的发展演变着眼,自然以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为代表。秦汉以前,皇家园林占绝对上风,汉代开始出现私家园林,如梁孝王的兔园等;魏晋南北朝以降,私家园林逐渐兴盛,出现“中园”、“小园”,庾信的《小园赋》更是奠定了小园的纲领;宋元以后,私家园林日趋成熟,早已占据上风;到了明清,皇家园林不得不反过来汲取私家小园的精华,建造集景式的皇家园林,此以圆明园为代表。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园林,无不以再现自然丘壑为主要意趣,因而叠山理水便成了造园艺术的支配环节。造园叠山艺术,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叠山是整个地模仿真山,完全写实,接近自然主义,从秦始皇“筑土为蓬莱山”到魏晋南北朝一直方兴未艾。第二阶段“小中见大”的叠山手法是写意的,象征的,接近浪漫主义,晋宋以降,一般官僚士大夫的中园、小园崛起。老庄思想的洗礼,不仅促进了人们对于客观山水世界的发现,还促进了对主观心灵世界的发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人们发现“会心山水不在远处”,于是小园小山也就可以神游了。叠山艺术发展到第三阶段,开始反对第二阶段那种写意的小中见大,主张恢复真实,倡导“掇山莫知山假”,但又不是回到第一阶段那种自然主义的再现真山大壑的全部,而是造一部分山根山脚,叠造平冈小陂,“然后错之以石,缭以短垣,翳以密筱”,从而创造出一种山林意境,这种叠山手法是现实主义的。我国园林艺术的最后成熟是以职业造园艺术家开始驾驭诗情画意为标志的。万历崇祯年间松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造园大师张南垣,其所造名园不可尽数,如太仓钱增的天藻园、吴伟业的梅村、常熟钱谦益的拂水山庄、金坛虞来初的豫园等;受张南垣影响,嘉庆道光年间常州又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职业造园大师戈裕良,其所造园有苏州虎丘榭园、扬州秦恩复意园小盘谷、常州洪亮吉的西圃、南京孙星衍的五松园和五亩园等。戈裕良继承和发扬了张南垣的造园艺术,因此洪亮吉赠诗称赞道:“张南垣和戈东郭,三百年来两轶群。”中国园林艺术恰如清代园林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所说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它所创造出的既可游又可居的人工山水园林,乃是现实人间的理想天堂。

二、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雕塑和建筑一样,多出自于不知名的工匠之手,文人士大夫耻于此道,故雕塑与建筑的地位较文人书画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好古之士,每以书画并举,间或谈及金石,至于雕塑,不过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然而,真正艺术的存在并不以欣赏者的好恶为准,雕塑从远古一路走来,人世的沧海桑田在岁月的斗转星移中镌刻于工匠手中的石或者陶上,催生了精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文化。中国雕塑艺术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按照现存的资料可以划分为南北朝以前和南北朝以后两个大的阶段,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殷商到战国、两汉到晋、南北朝到五代以及宋到清。雕塑一词的本来意义是指制作手法,“雕”是用刀或其他硬金属工具在较软的质料上刻削;而“塑”则是直接用泥等软质材料捏或拍打形象。中国雕塑种类繁多,根据雕刻材料可以分为牙雕、玉雕、木雕、石雕、陶雕、泥塑等,如果从雕塑在文化中的地位来说,宗教雕塑和陵墓雕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主流。在封建社会,由于王朝制度的稳定延续,陵墓雕塑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而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佛教造像为代表的宗教雕塑便一直连绵不绝。中国雕塑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历史故事,可以说是传统雕塑的主题。雕塑又是移情的艺术,移情有不同的技法,每个时代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发挥不同技法的特长,从而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

图5-2-3兵马俑

图5-2-4说唱俑

原始艺术中,陶塑、玉雕以及青铜器上的装饰可以看成是雕塑的萌芽时期。自从战国时期俑代替人殉随葬以后,中国雕塑开始从青铜时代进入陵墓雕塑时代。秦汉时期,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空前巨大的彩色陶塑群体。一个个陶俑兵马,其体型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当,各具特色,排列起来,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图画,不仅显示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独步天下的雄伟气势,更在艺术上表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高度成就。汉代是中国陵墓雕塑的全盛时期。《封氏闻见记》说:“秦以来,帝王陵寝有石麒麟、石辟邪、石兕、石马之属,人臣有石人、石虎、石柱之类,皆表饰坟垅,如生前仪卫。”帝王陵前石兽神秘而高贵,大臣墓前石雕现实而生动,位于陕西兴平的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兽群刻即是人臣墓雕塑的代表,这些石雕写意式地塑造出马、牛、虎等动物古朴浑厚的形象。最能表达汉人思想观念的是散布于河南、山东、四川、山西、江苏、陕西等地的众多墓室中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其中尤以山东肥城县孝堂山画像石(平面阴刻)和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平面阳刻)等为代表。这些画像石、画像砖的题材极为丰富,从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从珍禽异兽到现实生活,从天文神话到山川建筑等,可谓包罗万象,充分表现了汉人重礼教孝道、崇天道神灵、炫富贵浮奢的三大人生主题。此外,各地汉墓还出土了大量的武士俑、文臣俑、侍从俑、舞俑、乐俑、庖厨俑、说唱俑、杂耍俑等,仿制现实生活的俑类在墓室中应有尽有,人间的礼仪和生活秩序在俑的世界中如同在汉墓、汉画像砖、石的世界中一样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汉人将先秦儒家学派的以善为美、以道德为教化的思想神秘化,这种神秘化又与崇真朴、尚简化的道家思想调和在一起,从而使神秘化有了现实的依托,这就是汉代雕塑既神秘又亲切的意味所在;同时,汉代雕塑在保留了商周雕塑那种既能把握大体而又能概括抽象的能力的同时,淡化了商周雕塑诡秘、狰狞的内涵,形成古朴自然而又浑厚洒脱的风格,从而引发了魏晋佛教雕塑潇洒飘逸的风神韵致。

图5-2-5北齐佛像

魏晋至隋唐是中国佛教雕塑的全盛时期。在长达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佛教雕塑在形式手法、风格神韵和神性主体诸方面均形象地反映了印度佛教在中国逐渐本土化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的雕塑作品大量出现,敦煌、云冈、龙门和麦积山四大石窟中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造像。这个时期人物形象的主流仍然是体态修长、面貌清瘦、直鼻大眼、耳轮长垂的印度佛像模样。如北魏时期的造像还多模仿印度的“犍陀罗样式”,注重浓丽特色和朴实的装饰美,同时由于南北朝战乱频仍,社会动**,人们饱尝苦难,因而往往在雕塑中寄托了美好的理想,从而使塑像充满宁静、飘逸、洒脱的智慧和神态,表现出脱俗的情趣。但中国的佛教雕塑在注重模仿的同时很快就融入“秀骨清像”的神韵和“曹衣出水”的风格特征,逐渐形成清峻空阔的特定样式,进而演化为唐代的丰腴饱满、雍容端庄的风格样式,从体态、衣着到造型基本上完全中国化了。以洛阳龙门石窟唐代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为代表。大佛雄伟睿智,安然慈祥,其神韵集中了儒家“温柔敦厚”和道家“宁静致远”的审美情趣,佛像的线条圆柔自若,婉转流畅,完成了由南北朝刚劲平直的刀法向圆刀的过渡。而中晚唐盛行起来的禅宗,到五代、两宋时期已是独占鳌头,因此五代、两宋以来的佛教雕塑也就基本成了禅宗雕塑,如在宋代大足石刻造像中,水月观音、净土观音、净瓶观音等各种化身的观音和罗汉开始成为主要角色,同时世俗题材也大量进入雕塑之中,这样一来以往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宗教偶像至此就成为满足俗众还原祈福、解颐救难之需要的现世恩主了,以往宗教世界的严格秩序和神秘威武的气势也因而变得亲切和世俗化了。此时的雕塑手法更趋写实,尽力模拟真人神态,宋代以后甚至还出现了以圆寂僧人的肉身为胎而绘塑的佛像。至于明清两代的寺庙造像,不仅彩绘繁缛,甚至以真人毛发为塑像之须眉,于是偶像的崇高感**然殆尽。

宗教雕塑和陵墓雕塑在经历了大唐的辉煌以后开始走向衰落,或者日益世俗化。宋元时代,中国的雕塑艺术从恢宏转为细腻,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注重从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展示人物的心灵世界,主要从面部、眼神、姿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刻画人物的风采和神情。如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山东济南灵岩寺千佛殿的四十尊罗汉彩塑,各罗汉或深沉、或激越、或恬静、或活泼、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我国传统的牙雕工艺在宋代更是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创造出了刻制象牙套技的绝技,所谓刻制象牙套技是指从整块象牙中雕出层层迭合而每层均可自由转动的镂花套球,其作品玲珑剔透而又圆转活脱。另外,宋代玉雕制作中的“巧色”运用成就也很突出,所谓“巧色”,就是根据玉材的不同色泽、纹理和形状,雕琢出各种自然景象。明清时期的雕塑艺术作品进一步世俗化,而雕刻工艺日趋精致,其中竹雕独秀于雕塑艺苑,并以嘉定和金陵两地最为有名,形成了嘉定派和金陵派。其中,嘉定派的风格以深刻及透雕见长,而金陵派的风格则是用刀较浅,刀法简洁。传统的玉雕工艺在明清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明清玉雕工艺以佩带和陈设用的工艺美术品为主,主要产地在北京、扬州、苏州等地。此外,明清之际的牙雕也颇为有名,如清代的象牙珠已能刻制十余层。清代的彩塑著名者有天津“泥人张”和无锡锡山泥人,清代彩塑可以说是一门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总而言之,在宋元明清大放异彩的是工艺雕塑,文人案头的清赏小品如瓷塑观音、达摩像、根雕罗汉、寿星像、竹笔筒、石砚盒等,文房用品上的精美雕刻,门窗户牖等建筑上的装饰雕饰,江南的砖雕、木雕,北方的琉璃釉雕等,都能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从而引领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又一潮流。

三、书法与绘画

与建筑、雕塑相比,书画因为风流雅士的把玩和琢磨,自古以来流派众多,精彩纷呈,而且创作和理论双峰并峙,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谓是我国传统艺苑中一对引人注目的并蒂莲。如果说建筑和雕塑相对有着较多的民间色彩的话,那么书画显然是精英的艺术。书画之中,书法堪称是一种具有抽象美的线条艺术,因而从来就是文人士大夫怡情养性、消磨时光不可或缺的选择。苏东坡曾经说过:“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欧阳修也说:“夏日之长,饱食难过,不自知愧;但思所以寓心而销昼暑者,惟据案作字,殊不为劳;当其挥翰若飞,手不能止,虽惊雷疾霆,雨雹交下,有不暇顾也;古人流爱,信有之矣;字未至于工,尚已如此,使其乐之不厌,未有不至于工者;使其遂至于工,可以乐而不厌,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不管是欧阳修的“自适”,还是苏东坡的“一乐”,都形象地道出了书法艺术对文人日常生活的渗透,或者可以说,书法早就与古代文人的生活甚至生命融为一体了。也许正是因为书法在笔走龙蛇之中蕴藏了文人深刻的生命体验,才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了不朽的艺术价值。

图5-2-6《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图5-2-7宋徽宗《腊梅山禽图》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