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文化史简编 > 第三章 宗教篇(第1页)

第三章 宗教篇(第1页)

第三章宗教篇

第一节仙道世界:崇拜、巫术与神话

一、自然崇拜

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宗教感很浓烈的国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宗教和宗教思想。据考古发现,中国人的宗教意识起源甚早。20世纪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遗址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在这些人骨周围撒有很多赤铁矿粉末。专家们推测,山顶洞人如此使用赤铁矿粉是因为他们将这些红色粉末当作血液的象征,认为用它可以补充死者业已枯竭的血液,使其在另外的世界里复活。可见当时的人们还相信死后有另一个世界,这就牵涉到对彼岸世界的追寻。

中国古代宗教最早源于鬼神观念,且因为缺少“一元神”的统率,所以显示出“泛神论”的色彩。《礼记·乐记》说:“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知之精气谓之鬼。”《吕氏春秋·顺民》说:“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因此,我国古代较早时期的宗教活动即以各种崇拜意识、神仙方术,以及谶纬、卜筮、望气、风角、占星诸术最为流行。

中国最古老的宗教思想是前宗教时期的原始崇拜。所谓原始崇拜,是指原始时代的先民对于神秘力量恐惧、敬畏、依赖的心理情感及其宗教崇拜仪式。原始先民认为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由神秘力量所控制,自己的命运也完全取决于这些神秘力量的意志。所以除了驱除邪魔以外,自己的生存就依赖于各种神灵的庇护与赐福。中国古代先民的原始崇拜对象极为广泛,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看,原始崇拜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系统,包括诸如天地诸神、七曜之神、风雨雷电、山岳江湖诸神、动物植物诸神等灵物与庶物的崇拜。

这种万物有灵的崇拜是原始宗教的初始阶段,具有最典型的泛神论意识。中国古人最初把自己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融合在自然之中,没有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将自然现象的变化,尤其是那些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变化,看成了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从而激起人们对它们的崇拜。

中国人很早就存在着对日神的崇拜。《山海经》说:“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经》)又“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海外东经》)自夏以至商周,日神是被作为主宰上天的神来崇拜的。南方的楚国则把日神人神化,称之为“东君”或“东皇太一”。由于对日神的崇拜,民间对日食这一自然现象也产生了迷信,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每当发生日食时,民间往往敲击锣鼓、器皿,以赶走食日的天狗。

雨神信仰的形成与中国农耕社会的特质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从原始农耕时代就对天降雨水有了直接的崇拜。春秋、战国以后,各地雨神信仰相对集中,形成了统一的雨神———“雨师”。但南北方对雨师的信仰仍有不同。北方将雨师与星宿联系起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孔传解释:“箕星好风,毕星好雨。”南方则称雨师为屏翳(也有称其为雷师、云师者)。汉代以后,又称雨师为玄冥、龙,或是仙人赤松子者。而龙王崇拜则是民间最普遍的对雨神的崇拜。每逢天旱,人们便向天求雨。汉族人把龙当成掌管雨水的水神,向它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祈雨时祭龙王庙,抬龙王神像出巡;有的地方还认为关帝也有司雨职能,因此求雨时要祭关帝庙或抬关帝神像出巡。求雨过程中有的还夹杂“喊皇天”的仪式,向天求雨,有的采取暴晒或鞭打龙王神像的方式,惩罚龙王。

最初的土地崇拜主要是因为土地具有生养万物的自然属性,祭祀是一种报答形式。从商周到明清,国家祭祀的地神为社稷,社是土神,而稷则是谷神。商周时代特别重视对社稷的祭祀,并把它看成是统治天下的象征。后来历代王朝都有社稷坛,是国家大典祭祀社稷的场所。汉代以后,除社稷外,后土也被归入国家祭祀之列,民间也开始建后土祠。这样,后土从社稷中独立出来,被称为“后土娘娘”。秦汉时期,不仅国家一级有社稷,县一级也设立了县社,各地有功德的地方官死后都被请进县社。县社以下还有里社和民社。西晋开始,地方的社慢慢演变为土地庙、土地神。各地的土地神多由有功于当地的人物来充当。宋代以后,土地神信仰开始盛行,俗称土地爷爷、土地公公。

我国古代山神崇拜非常普遍,在神话传说中,山往往是神灵的寄居之所。《山海经》就把我国山地划分成二十六个区,记载了四百五十一座山以及各山的神灵。由于有些山峰“高与天接”,古人就把它想象成天地相通的道路而加以崇拜。又由于山谷中能生云,而云可以致雨,所以古人就以为山能兴云作雨。这种对山神致雨功能的信仰一直流传到春秋、战国时代。《史记·赵世家》中还有“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的记载。泰山神东岳大帝可以说是最有名的山神。东岳大帝原是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但后来东岳神却被视为冥司之主,泰山也成了治鬼之府。从汉代开始,人们认为人死后魂归泰山,泰山因而成了治鬼之府。东岳大帝也成了主管幽冥十八层地狱及世人生死贵贱的幽冥之王。唐宋之后,东岳大帝和佛教的地狱、道教的阴曹地府,再加上民间传说,形成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阴间地狱。佛教的六道轮回中有地狱,它的统治者,即幽冥之王,就是阎王。唐朝时有十殿阎罗的说法。在道教中也有幽冥之王,叫酆都大帝,是天下鬼神之宗。这时候的东岳大帝,与最初的泰山神,已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河流与山岳一样,也是自然崇拜的重要对象。在中国古代,河流崇拜的主要内容是防备河水泛滥这一自然属性,因为河水泛滥是古代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古人认为河流是由一位神灵操纵,他有意给人赏赐或惩罚,河水泛滥就是河流神发怒的表示。为了讨好河流神,使之不再逞凶,古人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并且将河神人格化,这就是河伯,民间甚至产生了为河伯娶媳妇的陋习。据《史记》记载,西门豹当邺令时,当地为河伯娶妻的风俗相当盛行。

中国古代民间也崇拜星辰,认为星辰具有神秘力量。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认为“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人们相信,天上众星体的大小之分,亮度强弱之别与人间的生老病死、贫富贵贱、吉凶祸福有对应关系,于是又形成十分繁杂的星占、星忌等星相说。

在诸自然物中,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可以说是最密切的。人类早期的动物崇拜可能是直接乞求生长繁殖,而没有统一的神灵。后来人们发现,任何动物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或具有这方面的能力,或具有那方面的能力。于是人们就设想把动物的各种能力结合到一起,再加上人的能力,塑造出一种威力无比的复合型怪物,作为动物神。《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怪物,或“鸟身而龙首”,或“龙身人面”,或“人面马身”,不一而足。这类动物神具有了一些人格化的成分,往往被原始部族奉为保护神,成为一种抽象的图腾。后世民间广泛崇祀的西王母,其原形实际就是这样一个动物神。《山海经》中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图3-1-1《山海经》书影

古代的“四灵”信仰,也是源于原始的动物神崇拜。所谓“四灵”,《礼记·礼运》说:“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狨。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四灵”之中,龙、凤、麟都是虚拟的复合型怪物,龟虽是实在的动物,但它以其生命长久的自然属性,而被原始人类赋予了预知吉凶祸福的神性。西汉时代,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天地构成体系建立起来,“四灵”又与“四方”观念相结合,称为“四方神兽”,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但“麟”已被“白虎”代替,“玄武”除了龟之外,还增加了蛇的形象。

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动物崇拜有了较大的转变,动物的自然属性已不再是崇拜的主要内容,早期崇拜的一些动物神影响渐小,最后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对家畜、耕畜守护神的崇拜,这些守护神多已人格化。在农耕社会中,牛马是主要的耕畜,马还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让牛马大量繁殖,不受瘟疫之灾,古人就奉祀牛王、马王,作为牛、马的守护神。牛神祭祀,据记载,开始于秦朝所立怒特祠。但作为统一的耕牛保护神的牛王,最早是见于宋代记载,当时奉祀的牛王,牛首人身,可见仍保留有动物特征。马神的祭祀,起源也相当早。《周礼》中记载的马神祭祀已非常隆重,“周制以四时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诸神”。民间称马神为马王、马明王,每年仲夏奉祀,其中武人及有车马者奉祀尤勤。

在农耕社会里,农作物是最重要的植物,因而最受崇拜,并形成了自己的专门神。农耕社会之初,几乎每一种农作物都有自己的神灵,执掌年成丰歉,但不久之后,稷神被奉为农作物的代表神。《风俗通义·祀典》曰:“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通祭,故立稷而祭之。”自然宗教发展到人化宗教之后,稷神也逐渐人神化。首先是某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者被奉为稷神,称后稷,进而一些为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神话人物也被奉为稷神。稷神和社神(土地神)作为农业神,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受到隆重的祭祀,社稷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值得一提的还有城隍崇拜,城隍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也就是阴间的县太爷,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如北京、杭州的城隍爷都是文天祥,而上海的城隍爷则是霍光、秦裕伯和陈化成。

到了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朝,自然崇拜已与礼制混同,显示出演进的轨迹。正如《礼记·祭义》所说:“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又《祭法》说:“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言祭日月之义,祭百神之法,既保留了崇拜庶物与群神的原始特征,又使之礼制化,以纳入王朝的政教思想体系。

二、血缘崇拜

血缘崇拜系统,包括生殖、图腾、祖先诸神灵的崇拜。

生殖崇拜是人类对自身繁衍的认识,它将孕育生命的**和能力作为一种象征予以膜拜,并进行祈求生育和确保人丁兴旺的宗教仪式活动。生殖崇拜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观念表现。对于人类来说,生殖不只是一种纯自然的、动物性的行为,而是性的社会属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因为在原始社会不存在固定的婚姻与家庭形式的条件下,男性不关心也不知道自己有后代,而分娩的痛苦又对女性不利,因此对个人来说,生育并没有什么价值和乐趣。但是氏族、部落等群体为了生产和战争,必须保持并扩大人口,生殖就成为社会对个人的强制性要求,成为个人的义务。所以,生殖崇拜不是个人自发的行动,而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表现。初民崇拜生殖,把妇女分娩看成一件大事,膜拜祈祷,举行仪式,如果有妇女难产而死,则像对待英雄那样进行安葬。

当原始初民知道了生殖和男女**的关联后,生殖崇拜就和**崇拜结合起来了。例如,初民将男性**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将**的象征物称为“田祖”、“田主”。由于这时认识到男性的精液对生殖有特殊的作用,他们又以水象征精液,所以《小雅·甫田》中记述上古人迎御田祖,祈求雨水,盼望谷物丰收,人丁兴旺;而所谓“御田祖”,主要是在田地播种时,以男女**为祭。以田地象征**,以种子象征男精,将男女**称作“播种”、“耕耨”,见诸民间长期流行的说法。如《聊斋志异·林氏》中,林氏要求丈夫和她同房,笑语曰:“凡农家者流,苗与秀不可知,播种常例不可违。晚间耕耨之期至矣!”即是如此。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物或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

“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它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

图腾的标志作用几乎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旗帜、族徽。中国的龙旗,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直沿用到清代。再如服饰。瑶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丝线或五色布装饰,以象征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后襟至膝下以象征狗尾。据传说,盘瓠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传说,其祖先为犬,名盘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时,犬戎犯边,国家危急。高辛帝出榜招贤,谓有能斩番王首来献者,妻以三公主。龙犬揭榜,前往敌国,乘番王不备,咬下番王首级,衔奔回国,献于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将公主嫁他,正在为难之际,龙犬忽作人语:“你将我放入金钟之内,七天七夜,就可以变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一看身已变成人形,尚留一头未变。于是盘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头冠,他们就结婚了。此外还有图腾舞蹈。即模仿、装扮成图腾动物的活动形象而舞。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