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几曾:何曾。干戈:兵器。这句说,习惯了华丽奢靡的生活,哪里意识到会有战争?
⑥一旦归为臣虏:指被宋俘虏。
⑦沈腰: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潘鬓: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32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⑧最是:尤其是。庙:祖宗的祠庙。
⑨教坊:古代朝廷中掌管女乐的官署。
⑩宫娥:宫女。
【评析】
这首词写于李煜被软禁于汴京时。词人追忆辞别金陵的往事,有感而发。上阕描写南唐的历史风物,追忆往昔奢华的帝王生活,表达自己因贪于享受,不曾在军事上有所准备以致国破家亡的悔恨。下阕写被俘之后形容憔悴,两鬓苍苍,追忆当年遭难之时仓皇出都,在别离的歌声中辞别宫娥的情景。辞庙意味着失去社稷江山,辞宫娥即是失去美人,江山美人两失之,是国破家亡的双重灾难。
家国身世的巨大变化,并没有使他仅仅沉湎于对昔日美好岁月的怀念之中,也没有使他仅仅自怨自艾于生命个体的一己之悲,而是转入到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切反思,他由此感受到命运的残酷,领悟了人生的悲凉寂寥。他超越了贵为帝王、贱为囚徒的一己之体验,而上升到普遍的广阔的人生感慨,故而能于千百年间引起千万人的共鸣。
【辑评】
苏东坡记李后主去国词云:“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以为后主失国,当恸哭于庙门之外,谢其民而后行。乃对宫娥听乐,形于词句。余谓此词决非后主词也,特后人附会为之耳。观曹彬下江南时,后主预令宫中积薪,誓言若社稷失守,当携血肉以赴火。其厉志如此。后虽不免归朝,然当是时,更有甚教坊,何暇对宫娥也。
——宋·袁文《翁牖闲评》
案此词或是追赋。倘煜是时犹作词,则全无心肝矣。至若挥泪听歌,特词人偶然语,且据煜词,则挥泪本为哭庙,而离歌乃伶人见煜辞庙而自奏耳。
——明·毛先舒《南唐拾遗记》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此首后主北上后追赋之词。上片,极写江南之豪华,气魄之沉雄,实开宋人豪放一派。换头,骤传被俘后之凄凉与被俘后之憔悴,今昔对照,警动异常。“最是”三句,忽忆当年临别时最惨痛之事。当年江南陷落之际,后主哭庙,宫娥哭主,哀乐声,悲歌声,哭声合成一片,直干云霄。宁复知人世何世耶。后主于此事,印象最深。故归汴之后,一念及之,辄为断肠。论者谓此词凄怆,与项羽拔山之歌,同出一揆。后主聪明仁恕,不独笃于父子、昆弟、夫妇之情,即臣民宫娥,亦无不一体爱护,故江南人闻后主死,皆巷哭失声,设斋祭奠。而宫娥之入掖庭者,又手写佛经,为后主资冥福,亦可见后主感人之深矣。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相关资料】
詹安泰:《李璟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韩广:《悠悠岁月山河——李煜〈破阵子〉悲情帝王血泪伤怀》,《名作欣赏》2009年第16期。
虞美人①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④。
【注释】
①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
②春花秋月:指良辰美景。了:完结。这两句是说,面对着春花秋月,不免想起以往的欢乐生活,因怕再见到它,故自问“何时了”。
③雕栏玉砌:雕绘的栏杆和玉一般的石阶,借指宫殿。朱颜改:容貌变得憔悴。这句是说,宫殿犹在而物是人非。
④问君句:是自问自答,这句是说,愁情像江水一样绵延不断。
【评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二年(977年)。词中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凄苦和哀怨。
此词构思精巧独到。“春花秋月”,人多以为是世间美好之物,而词人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暖春消息,却反而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这是因为它们都勾起了词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惆怅,反衬出他囚居异邦的愁苦。由烹金馔玉、锦衣玉食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词中对这一心境的描述,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虚为实,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愁思的长流不断,绵远无尽。词以问答始,以问答终,一气贯注,被王国维誉为是“有篇有句”(《人间词话》)的佳作。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巨大悲哀。
这首词虽然抒写的是亡国之恨,却又在词人感伤哀叹中上升为普遍的人类情感。与循环往复的“春花秋月”相比,人生实在是太短暂;雕栏玉砌不变,而朱颜却容易消逝。人类生命在宇宙自然的生生灭灭之中,竟是如此的渺小和可悲。而当回首往事时,只有无穷无尽的忧愁,像涌动着的江水,喧嚣东去,滔滔不绝。此词虽由个人身世出发,却能唤起人类所共有的生命体验,因而有着极大的感染力。
【辑评】
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在赐第,七夕命故妓作乐,闻于外。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并坐之,遂被祸。
——宋·陆游《避暑漫钞》
有以水喻愁者,李颀曰:“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