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云外:指极遥远的地方。
【评析】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省)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又称“梅直讲”“梅都官”。梅尧臣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有《宛陵先生集》。
这首五律颇有王维、孟浩然的田园风味,清新幽雅,朴素洗练,平淡自然。
首联起得突兀。这自然成趣的山中秀色,正和诗人情怀不谋而合。颔联中诗人借自己行进中视点不断变换来写山的变化。一个“改”字十分巧妙,可以同王维的“阴晴众壑殊”(《终南山》)、苏轼的“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参看。颈联富有“野趣”,诗人要表现的是山林的空、静,那么怎样表现才好呢?霜压叶落,只能略觉其空静,而能见到“熊升树”“鹿饮溪”,则其空静不待言矣。
尾联令人想起“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和“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都是在山中行走,杜牧已看到“人家”,王维已遇上了“樵夫”,可以说都已经见到了人。而梅尧臣却只听到“一声鸡”,以此暗示人家的存在。而这鸡声是从“云外”传来,可见“人家”之远。由“人家”之远、“鸡声”之鲜明,又进一步显现出山中之空静。
【辑评】
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稍息,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下。世之学梅诗者,率以为淡,集中如……“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河汉微分练,星辰淡布萤”,“每令夫结友,不为子求郎”,“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山风来虎啸,江雨过龙腥”之类,殊不草草。盖逐字逐句铢铢而较者,决不足为大家数,而前辈号大家数者,亦未尝不留意于句律也。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圣俞此诗尾句自然。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幽而有味。
——元·方回《瀛奎律髓》
【相关资料】
徐冬香:《静谧恬然无萧瑟意新语工有野情——浅析梅尧臣〈鲁山山行〉诗》,《语文月刊》2003年第9期。
陶文鹏:《云外一声鸡——梅尧臣〈鲁山山行〉》,《文史知识》2012年第1期。
别云间①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②,今日又南冠③。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④,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⑤,灵旗空际看⑥。
【注释】
①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区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
②羁(jī)旅客:停留在路途上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斗争而漂泊在外的人。“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共三年。
③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拴,捆)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④泉路:死期。泉,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⑤毅魄:坚毅的魂魄,即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⑥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评析】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西部)人。他天资聪慧,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明亡后,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在南方起兵抗清,后被捕,英勇就义,年仅17岁,是历史上少见的少年英雄。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回顾斗争的历史。这要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来理解,诗人从15岁参加抗清斗争,到17岁被捕,正好是三年。此两句包含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痛。颔联“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面对无法收复的失地,痛声疾呼,唯有流不尽的河山泪,比天地还要多。
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抒发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一个“难”字方显男人本色,为国流血牺牲不算什么,可难的是要永远离开生我育我的故乡。其时母亲、妻子、妹妹都在世,因此他对故乡仍然充满眷念。但即便是“难”,也不能改变他为国献身的毅然决然。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着重表达国仇未报的悲愤与誓死不屈的决心。全诗慷慨悲壮,激**着昂扬的斗争精神。
【辑评】
天荒地老出奇人,报国能捐幼稚身。黄口文章惊老宿,绿衣韬略走谋臣。
——庄师洛《辑夏节愍(即完淳)集成题后》
【相关资料】
代安云:《哀而不伤悲中见壮——夏完淳〈别云间〉赏析》,《语文天地》2007年第14期。
都春月:《义士诀别词悲情动天地——读夏完淳〈别云间〉》,《课外语文》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