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 > 第三节 散文名篇导读(第4页)

第三节 散文名篇导读(第4页)

(23)知:通“智”,智慧。

(24)朝:清晨。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25)蟪蛄:虫名,夏初生,夏末死。

(26)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27)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28)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29)匹:配,比。

(30)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31)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

(32)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33)绝:穿过,超越。

(34)斥鷃:指暥雀,喻志向狭隘。

(35)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36)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

(37)行:品行。比:比并。

(38)而:通作“能”,能力。征:取信。

(39)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喜笑的样子。

(40)内外: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41)数数然:指急迫用世、谋求名利的样子。

(42)列子:列御寇,郑国人,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风:驾风。

(43)泠然:轻快的样子。

(44)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界。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45)至人: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神人: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立功业。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评析】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撰的一部哲理散文集。其主要思想是重无为、齐万物、尚返真,追求主观精神的逍遥自适。其想象光怪陆离,语言挥洒自如,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一格,极富文学性。

《逍遥游》是《庄子》诸篇中思想、艺术的代表作。庄子这里所阐发的,是通过“无己”“无功”“无名”的“坐忘”,从主观上摆脱客观现实的制约,以达到精神上思接千里、与道合一的遨游。作者描绘了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形象,只为说明这个道理。无论是扶摇直上的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雀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朝菌,还是寿命极长的上古大椿,这些事物形态虽有大小、长短之别,但所依傍的都是一样,都为“物”或“形”所束缚,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进入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真正无所待的逍遥游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即是顺应天地的法则、自然规律,自由地驾驭着各种变化,从而不受时间、空间的种种限制。

全篇一再阐述这种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而这些主张和追求,又是借助一系列寓言和比喻来实现的。超乎想象的大鲲,“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蜩与学鸠的对话,御风而行的列子……作者将道理寄寓在离奇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形象之中,笔端洒脱恣肆,风格自由不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辑评】

夫小大虽疏,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晋·郭象《庄子注·逍遥游题解》

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鴳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文学》注引向秀、郭象《逍遥义》

开首撰出逍遥游三字,是《南华》集中第一篇寓意文章。《庄子》文法断续之妙,如《逍遥游》忽说鹏,忽说蜩与学鸠、斥鴳,是为断;下乃接之曰“此大小之辨也”,则上文之断处皆续矣,而下文宋容子、许由、接舆、惠子诸断处,亦无不续矣。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逍遥游总论》

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飞,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乌知非鹏之学为周哉?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