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古代文学名作导读 > 四七言绝句(第1页)

四七言绝句(第1页)

四、七言绝句

出塞①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②,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③,不教胡马度阴山④。

【注释】

①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③但使:只要。龙城飞将:“龙城”指地名,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④不教:不叫,不让。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度:越过。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评析】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来被贬岭南,又贬江宁丞、龙标尉。他在当时享有盛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尤长于七绝,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首《出塞》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作者对守边战士的深切同情,并且暗含了对当朝将领的讽刺。诗的前两句景物描写,贯通古今,将历史与现实绾结到一起。“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诗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月色、关塞依旧,然而“万里长征人未还”,尽管时光流逝,朝代变迁,人们却一直处于边防战争所带来的无限灾难与痛苦中。

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年年岁岁都如此,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战事?诗人代表万千百姓呼唤“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语意含蓄,情感深沉,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

【辑评】

“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情味胜故。

——清·黄生《唐诗摘钞》

七言,初唐风调未谐,开元、天宝诸名家,无美不备,李白、王昌龄尤为擅场。昔李沧溟推“秦时明月汉时关”一首压卷,余以为未允。必求压卷,则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

——清·王士禛《万首绝句选凡例》

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

——清·唐汝询《唐诗解》

【相关资料】

魏腾达:《诗传边塞情——王昌龄〈闺怨〉〈出塞〉的比较分析》,《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毕士奎:《相同的诗歌主旨各异的艺术特质——高适〈燕歌行〉与王昌龄〈出塞〉(其一)比较阅读》,《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②,闻道龙标过五溪③。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④。

【注释】

①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此诗是李白听到这一消息时所作。左迁:贬官降职。《汉书·周昌传》:“吾极知其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龙标:唐代县名,属巫州,在今湖南西部洪江市,唐时甚僻。

②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这句宋蜀本作“扬州花落子规啼”。

③闻道:听说。龙标:指王昌龄,因曾为江宁丞、龙标尉而世称其为“王江宁”“王龙标”。五溪:《通典》卷一八三:“五溪谓酉、辰、巫、武、陵五溪也”,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一带。

④夜郎:唐代县名,在今贵州省桐梓县东,唐时隶属珍州。《通典》卷一八七:“珍州,古蛮夷之地,大唐贞观七年置珍州或为夜郎郡。”此为李白“流夜郎”之夜郎。一说指今湖南省芷江县西南的唐夜郎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县。随君:一作随风。

【评析】

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谗被贬的消息,写了这首抒写真诚友谊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怀念。“愁心”二字是全篇的核心,是“诗眼”。诗人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无一不是为“愁”而设。

诗人选择“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两种景物开篇,渲染出感伤的氛围,“落花”不仅仅交代了时令——这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暮春时节,更重要的是烘托感情,引人感伤。而且落花漂泊无定,本就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子规鸟“不如归去”的啼鸣声,则更激发了凄楚的心绪。愁景——“花落尽”、愁声——“子规啼”给诗人心境蒙上一层愁云。这些情绪是从哪里来的呢?“闻道龙标过五溪”,次句直叙其事,首句景中之情找到了依据。“过五溪”,朋友要去穷乡僻壤之地,肯定十分困苦。故此句看似平平,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情自见,引出下文的“愁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