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古代文学名作导读 > 三七言律诗(第8页)

三七言律诗(第8页)

王元之诗,五代以来未有其安雅。

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削减了意味,除非那种正面字眼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

——钱锺书《宋诗选注》

【相关资料】

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黎昌经:《看是平易其实精纯——说王禹偁〈村行〉》,《语文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11期。

王林玉:《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赏析》,《语文知识》2006年第3期。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②,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③,坏壁无由见旧题④。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⑤。

【注释】

①渑(miǎn)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③老僧:指奉闲。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⑤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评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对王安石新法持反对态度,不安于朝,先后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哲宗元祐年间被召还京,任翰林学士,但不满新法尽废,再度出朝外任。绍圣初,又以为文讥刺先朝的罪名远谪惠州、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苏轼在文学方面有杰出的成就。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和子由渑池怀旧》写于嘉祐六年(1061)。苏轼出任凤翔府签判,与苏辙分别。别后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苏轼则写了这首著名的和诗。

后两联诗人笔锋转为写实,在前四句议论的基础上回忆实景,更为深刻。苏轼与苏辙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曾在渑池佛寺中投宿,在寺壁上题过诗。而此次再过此寺,老僧已死,诗壁已坏。于是回想起赶考路上,马死了,只好换骑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一路颠簸,人困驴嘶。这是一段不能忘怀的历程。然而这并不消极,而含有与弟弟共勉之意。回溯往事,不忘昔日的艰难困苦,鸿还得飞翔,人生还要继续。全诗则由此显得圆转自如,摆脱了人生的短促与困惑而变得心胸开阔,意志坚定。

【辑评】

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放,则东坡本色。

——清·纪昀《纪批苏诗》

【相关资料】

黄菊妹:《一首咏写人生的名作——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语文月刊》2001年第7期。

钟尚钧:《人似飞鸿踏雪泥——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与写作》2002第9期。

陶文鹏:《雪泥鸿爪喻人生——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文史知识》2011年第1期。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②,寄雁传书谢不能③。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④,治病不蕲三折肱⑤。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⑥。

【注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