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今存诗仅二首,而其中之一的《春江花月夜》已足以让他享誉千古。
这首诗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中描绘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
诗人入手擒题,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海上春潮涨起,波澜无边,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一切都消融在水光月色之中,天地一体,无边无际。这是一个纯净而缥缈的世界,饱满而充实。澄明而颤动着的空气,细密得若有若无的花林,还有朦朦胧胧隐约着的沙滩……它们都在月光的照耀下绽放出各自的光彩,整个世界显得轻灵而自由。
这美妙的月色,引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高悬空中的明月,亘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只能如流水匆匆而逝,一去无返。面对着这轮永恒的明月,人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一种忧伤的感受深深地浸染了这片月色。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抒写别情。月光洒落在思妇的梳妆台上,痴迷地徘徊在她的左右。她想随月光飞到游子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远方的游子也在梦中见落花成尘,悲伤年华渐逝,归期难料。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东去的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路途无限,相会无期,游子的心坠入了茫茫迷雾当中。这样静谧安闲的月夜,谁能有幸戴月归乡呢?他只有望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以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开篇,在悠悠的喟叹中收尾,抒发了对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无奈哀叹。全诗融情入景,景、理、情水乳交融,诗情**漾,意蕴无限。
【辑评】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之上。
——明·胡应麟《诗薮》
钟云:“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谭云:“《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钟云:“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张若虚春江潮水篇,不着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
——明·毛先舒《诗辩坻》
此篇是逐解转韵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起则渐渐吐题,收则渐渐结束,中五解是腹。虽其词有连有不连,而意则相生;至于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只二见。于“江”则有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离人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故知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前半见人有变易,明月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望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王闿运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清·陈兆奎《王志》卷二《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引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相关资料】
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周振甫:《〈春江花月夜〉的再认识》,《学林漫录》第七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吴小如:《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王瑶:《论齐梁诗》,《王瑶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过常宝:《温情:作为生命的证明》,《文史知识》2001年第5期。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
思考题
1。试说明“比兴”手法在《诗经·周南·关雎》中是如何体现的。
2。试分析《诗经·小雅·采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
3。屈原的《湘君》《湘夫人》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上有什么样的特色?
4。《孔雀东南飞》在诗歌叙事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5。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将进酒》体现了李白诗歌怎样的特色?
6。在《琵琶行》中,为什么诗人会对琵琶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7。试分析《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所体现的情感及其表现方式。
8。为什么《春江花月夜》能够成为享誉千古的名篇?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