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电子书 > 二唐宋散文(第5页)

二唐宋散文(第5页)

(55)长(zhǎng):用如动词,养育之意。待其嫁:韩愈有三婿,李汉、蒋系、樊宗懿;十二郎之婿,据高澍然说,是李干。

(56)尚飨: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

【评析】

《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郎即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兄嫂的儿子老成与他年纪相仿,两人自幼相守,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老成的逝世,对韩愈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这篇祭文,流溢着韩愈对老成的一片深情,追叙与十二郎相关的日常小事,抒发十二郎之死带来的悲痛之情,并寄托了作者自己对宦海沉浮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文章感情真挚,直抒衷情,溢于言表。

这篇祭文非常鲜明地体现着韩愈在散文上的革新。在文体形式上,这篇祭文不拘常格。一般而言,祭文比较规整,多为骈体。而韩愈破骈为散,以散句单行,以强烈的感情带动语言的表达,文气贯注而下。文中时时称十二郎为“汝”,形成作者与死者的对话,如泣如诉,有特别的感染力。在语言上,韩愈不用华词丽藻,而选择平易晓畅的语言,长短错落,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与十二郎阴阳两隔的深切悲痛。

【辑评】

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昌黎文钞》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

【相关资料】

曹淑智:《从〈祭十二郎文〉看韩愈的哀祭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秦朝晖:《祭文中千年绝调——从文本层次论谈〈祭十二郎文〉》,《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①,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④,惟吾德馨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⑥,往来无白丁⑦。可以调素琴⑧,阅金经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⑩。南阳诸葛庐⑾,西蜀子云亭⑿。孔子云:何陋之有⒀?

【注释】

①在:在于,动词。

②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③灵:形容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④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⑤惟:只有。德馨:品德高尚。

⑥鸿儒:大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

⑦白丁: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⑧调:调弄,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⑨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泛指佛经。

⑩案牍(dú):官府的公文。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简。劳形:使身体劳累。

⑾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⑿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评析】

《陋室铭》通篇虽只81字,但可谓字字珠玑,朗朗上口。全篇借陋室以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全篇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之下,不觉陋室之陋,反觉陋室之雅。

陋室之雅包括许多方面。有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映衬着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有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还有心境之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主人在陋室中的恬然自适。种种陋室之雅,无不让人感受到作者追求之高远、精神之富有。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一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表达出“陋室不陋”的主旨,是最后的点睛之笔,作者胸怀之旷远、品德之高洁也就在“陋室”中熠熠生辉。

【辑评】

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末以“何陋”结之,饶有逸韵。

热门小说推荐

少年王
抚琴的人少年王
...
神道丹尊
孤单地飞神道丹尊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