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pdf > 二五言绝句(第2页)

二五言绝句(第2页)

【评析】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诗歌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抒情色彩浓厚,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不但使其中的议论避免了空洞枯燥,而且显现出诗人卓越的知人论世之识,使人深思不已,回味无穷。

前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用词明白如话,句式对偶严谨,巧妙而凝练地概括出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功业:一是帮助刘备促成三分天下之势,二是摆八阵图大败曹军以保住刘氏政权。“盖”“成”二字既包含着对诸葛亮所取功名的评价,又流露出对诸葛亮其人的仰慕。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即使经过江流大水的冲击,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矗立。在作者看来,这种“石不转”的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贰,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这里在为诸葛亮惋惜的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谏。

【辑评】

尝梦子美喟叹:“世人多误会《八阵图》诗,以为先主武侯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

——宋·苏轼《东坡志林》

此处两绝句,足尽武侯一生心事。

——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张溍语

史:昭烈败秭归,诸葛亮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观此,则征吴非孔明意也。子美此诗,正谓孔明不能止征吴之举,致秭归挫辱,为生平遗恨。

——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朱鹤龄语

【相关资料】

李炎:《杜甫〈八阵图〉〈武侯庙〉赏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第3期。

童友斌:《亦歌亦叹以诗论史——杜甫〈八阵图〉赏析》,《语文知识》1997年第5期。

送灵澈上人①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杳杳钟声晚③。

荷笠带夕阳④,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①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②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③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④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评析】

刘长卿(709—约785),字文房,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人,天宝末年登进士第,释褐长洲尉,仕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是大历诗风的主要代表之一,在近体诗上,用功甚深,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著有《刘随州集》。

这首送别诗别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前二句描绘出送别的情境。苍苍山林中的寺院,是灵澈的归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苍苍”“杳杳”两个叠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点染出灵澈归山时幽深寂静的氛围。在这里出现的寺庙的钟声,不但没有破坏自然界的安静,反而让原有的安静变得更为幽邃。

后二句勾画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这一情景不但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还透露了诗人对友人的欣羡与追慕。诗人只写行者,未写送者,但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异曲同工,而又添了几分清冷渺远的意味。

【辑评】

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

——元·方回《瀛奎律髓》

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相关资料】

刘向群:《曲径通幽处画外求深曲——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析说》,《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2003年第12期。

骆玉明:《小诗的意境——谈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5年第10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