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云南茶马古道少数民族 > 一纳西族赶马人(第1页)

一纳西族赶马人(第1页)

一、纳西族赶马人

图2-10纳西族赶马人李能章及其长孙与笔者合影摄影:张士吉

纳西族主要聚居地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这里风景秀丽,环山环水,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是我国众多古城中特点十分鲜明的一座古城。它是一座开放式古城,即周边没有围墙,也是一个文化古城,东巴文化历代传承于此,纳西族人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丽江在历史上与马帮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里不仅是茶马古道上最大的中转站,而且丽江人民爱马、养马、驯马的历史悠久,丽江马帮在茶马古道上也很有盛名。

[采录案例八]

采录对象:李能章,男,75岁,现居住于丽江市束河镇。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0日。

采录地点:丽江束河镇。

采录背景:对于李能章的采访,在整个田野工作中也算得上是一件趣事。李能章现在已经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皮匠师傅。出自他手艺的皮革制品已形成自己的品牌,名为“红河”,并且远销至香港和国外。中央电视台多次采访和报道过他。李能章是他曾经的名字和现在的艺名。他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张德宽。当笔者对李能章进行采访后,回来又听说在束河镇还有一位名为张德宽的赶马老人,笔者再次走访束河镇,寻找张德宽,竟不料想居然是同一个人。

笔者:您对赶马都有哪些记忆?

李能章:我22岁时跟着马帮去过一次西藏,那次的马帮大概有二百多匹骡子。掌柜和店员都是纳西族人。骡子一般都认识自己的马夫,一个纳西族人要管七匹骡子,每个骡子都有自己的名字,路途中还得驮着盐巴、藏巴(炒面)喂马,骡子和马夫之间的感情是很好的。马夫把骡子当成自己的朋友,照顾很精心,吃饭时,马夫先把骡子喂饱了自己再吃,遇到很不好走的路,有的马夫就从骡子背上取下一些东西自己背上,路好走后,再把东西放到骡子背上去,我看到后深受感动,但我也很想得通,千里迢迢赶马路,马就是赶马人的最好伙伴,如果马出了问题,赶马人依靠谁?所以在赶马路上,照顾马是马夫的第一职责,在照顾马上,马夫们谁也不敢大意。

笔者:您赶过马吗?

李能章:赶过。

笔者:您能赶几匹马?

李能章:我最多的时候赶过六匹马。

笔者:那您是很有经验的赶马人了?

李能章:赶马时间长了就有经验了,赶马也不是什么难事,赶马最关键的是,要识马性,对马好,你对马有了感情,马很听你的话就行了。我见到过一个赶马人,他在路上负责赶二十匹马,真厉害。

笔者:为什么会改名字呢?

李能章:呵呵,原来我就叫李能章,后来赶马的时候为了方便,就换了个名字,才叫张德宽。现在赶马结束了,就又换回来了。

笔者:赶马还用换名字啊?

李能章:也不是人人都换。我是觉得赶马在我那个时候,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光彩的事情,只有家庭特别穷的才出门赶马,非常辛苦,也特别危险。所以隐姓埋名,主要怕同乡的人和街坊邻居知道了脸上不好看,但事情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不用赶马了,所以名字就又改回来了。

笔者:那看来在您心里赶马是段心酸的往事了。

李能章:可以这样说。赶马路上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世界上最难走的路有三条:南极、北极、赶马路。我赶马时间虽然很短,但赶马路上发生的一些事我死都不会忘记。赶马路太危险,稍微不小心,连命都保不住,我们那个马队,有好几次出事,让人胆战心惊。有一次到印度,我亲眼看到几匹马从悬崖上掉下去了,也看到两个赶马人掉下了悬崖,救都没法救。当时,我们都吓哭了,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会不掉下去。还有就是赶马不是人过的生活,赶马路上,天气变化很快,一会儿风、一会儿雨、有时下雹子,路又不好走,真遭罪。唉,不提了。再说,我就控制不住了。

笔者:丽江马帮都走哪些路线?

李能章:丽江的骡子最出名了。经常走的路线以短途为主,有从丽江→中甸,需要八天的路途;从中甸→奔子栏,需要十二天。从丽江带着去的货物一般是茶叶、粉丝、铜器,到了奔子栏,还会带一些棉花。而如果相反的方向,从丽江到昆明,需要十八天的路途。

笔者:你们和藏族马帮关系如何,对藏族马帮还有印象吗?

李能章:赶马路上,马帮之间关系都处得不错,一般情况下,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多。和气生财嘛!大家都是赶马的,都是做生意的,只要不影响到自身的根本利益,马帮之间不会闹矛盾。我对藏族马帮的印象不错,藏族马帮到了冬天,最远的我见过去到西双版纳的,但夏天就肯定去不了了,那里海拔低,本来就不适应,夏天天气太热,藏族人根本受不了。藏族马帮几乎从来不住马店,他们的行李都是自己带着,总是驻扎在野外。纳西族的一个马帮最多的也就一千多匹,而藏族马帮的骡子有上万匹的,他们的马确实轻巧、灵活,体力好,耐力足。藏族人体格也好,耐力也好,在赶马路上,他们很能干。在云南,到达拉萨的马帮藏族的多,能有80%,纳西族占20%,其他民族的几乎没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