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绍龙:一般不会,但他们肯定都知道我们有青春棚,因为他们经常从此经过,看到我们房子的建筑与别的地方不一样,他们就会问,时间长了,就都了解了。赶马人中,也有个别的逛棚子,但很少,主要是年轻的赶马人出于好奇。
笔者:他留人都有什么样的乐器?
蓝绍龙:多了,有葫芦笙、小三弦、口弦、笛子、唢呐和叶子等。但最常用的就是小三弦和口弦了,还有唢呐、葫芦笙。他留人能歌善舞,唱歌和跳舞总是连在一起的,有歌就有舞,跳舞必唱歌。
笔者:彝族有三弦,他留人也有三弦,有什么区别吗?小三弦是他留人独有的乐器吗?
蓝绍龙:彝族的三弦比我们的大,有的地方和我们弹奏的也不一样,手法也不太一样。他留人叫作小三弦,就是因为它的形制小巧。是我们独有的乐器。我现在会演奏的小三弦曲目都是祖辈教我的,最常弹奏的曲目就只有《蜜蜂过江》《蜜蜂煽翅》《叩门调》,一般是他留男子演奏。
笔者:这些曲目都是在什么场合演奏?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蓝绍龙:嗯,都是在青春棚里,男子向心仪的女子表示爱情时演奏,这三个曲调也算得上是一个求得爱情的过程吧。《蜜蜂过江》是用来形容男子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的寻觅意中人,最后来到这里。《蜜蜂煽翅》则用来形容男子见到女子前的愉快心情,心中甜蜜却又出于羞涩,只好原地扇动翅膀,久久停留。《叩门调》则是来到了青春棚的门外,激动的心情难以自已,心跳加快、呼吸变粗、手在颤抖。演奏时节奏特别快,并模拟敲门的声响。
笔者:很有意思,音乐拟人化,他留人的青春棚很有特色,演奏的音乐也独具一格。
蓝绍龙: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到我这一代很多东西已经失传了,我现在培养了几个徒弟,他们有的对我教的东西不感兴趣,到目前为止,能够完整准确的演奏完小三弦曲调的人还没有培养出来,我真担心我一死,在他留山,小三弦就没人会演奏了。
[采录案例十二]
采录对象:蓝绍增,1945年生人,他留山坟林管理站站长,六德乡双河村人。
采录时间:2008年9月28日。
采录地点:丽江永胜县傈僳族彝族自治乡他留山。
图2-13蓝绍增与笔者合影摄影:张士吉
采录背景:蓝绍增与蓝绍龙是姑表亲兄弟,都是他留人四大姓氏(海、蓝、陈、王)中的蓝姓。蓝绍增是在他留人中文化自我保护意识较高的人,知识面也比较宽,对有些事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一直从事他留山的坟林管理工作,对于他留人的来历、人口、历史等一系列与他留人相关的问题,回答起来有条不紊。他汉语水平很高,也非常有思想,对于将他留人归为彝族支系、他留人三大历史之谜[17]以及他留人自身的文化特征等问题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自嘲自己的学历只有小学水平,“坟林管理站站长”的名号是六德傈僳族彝族自治乡给起的,自己就是想守护着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别无所求。
笔者:能说说他留人的来历吗?
蓝绍增:他留山一直流传的说法是“夷娘汉老子”,意思就是说外地来的民族与当地土著民族的结合,繁衍出他留人。也有人说“夷”就是指彝族,所以把他留人归类为彝族的支系。但我不这么认为,他留人是外来民族与当地土著民族的结合,不一定就只有彝族。但到今天为止,他留人中还有三大历史之谜,其中一项就是关于自己的身世之谜,到目前,谁都不能做出个准确可靠的结论。
笔者:他留人与茶马古道有什么关联吗?
蓝绍增:首先,他留山这块地方曾经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在他留山上,当年马帮走的道路遗迹仍然存在,他留人被烧毁的古城堡中就有马帮的驿站。我们祖辈,包括我自己都曾亲眼看见过马帮从这里经过的浩浩****的场面。我们他留人的历史上对此也曾有过记载。甚至有人说,我们的古城堡就是用马背驮出来的。其次,他留人的来历,也有人说是因为茶马古道,当年的汉族马帮从这里经过,汉族马帮的赶马人与当地的土著女子的结合,繁衍出他留人;也有的说是在此留守的汉族军人与当地的土著女子的结合,繁衍出他留人。总之,历史上的诸多变迁才使得他留人出现了如此特殊的婚姻,外来民族很有可能就是茶马古道上走动的民族。
笔者:您认为他留人中最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是什么呢?
蓝绍增:我觉得是青春棚了。青春棚是他留人中最独特的婚姻制度,充分肯定了“恋爱自由、婚姻自由”。青春棚最后的成型虽然是汉族的一夫一妻制,但其过程明显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影响。在恋爱的过程中,充分肯定了女子的作用,给女子择夫很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让女子坐在棚内,来挑选心仪的男子。其形式是母系社会典型的标志,有学者对这样的婚姻状态进行了研究,认为它是母系制度向父系制度过渡的中间跳板。